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初练习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初练习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3-15 16:33:54

文档简介

无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 如图所示,如图中圆筒直径d为___________cm;如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
【答案】 ①. 1.00 ②. 228.7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一大格为1cm,一小格为1mm,圆筒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00cm,圆筒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00cm,则圆筒的直径d为
3.00cm-2.00cm=1.00cm
[2]先观察小刻度盘,发现指针在3和4之间,其示数为3min,因指针过半偏向4,再读大刻度盘的大数,其示数为48.7s,则秒表的读数为
3min48.7s=3×60s+48.7s=228.7s
2. 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蜡焰跳舞”,说明声波具有________。
【答案】 ①. 空气 ②. 能量
【解析】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耳朵里的。
[2]“蜡焰跳舞”,是因为它获得了能量,它所获得的能量是由后面的喇叭发出的声波传递来的,由此可以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3.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____侧.
【答案】 ①. 放大 ②. 虚 ③. 右
【解析】
【分析】凸透镜成实像的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说明成的像没有颠倒,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此时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当物距大于焦距时,由成像规律知,成倒立的实像,所以会看到笔尖指向右侧.
4.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_____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 ①. 直线传播 ②. 左 ③. 不变
【解析】
【详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无水时激光沿直线射到水槽底部,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光在界面上发生折射,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光线偏向法线,故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
考点: 光的折射
5.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答案】 ①. 凝华 ②. 放出 ③. 凝固
【解析】
【详解】[1][2]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霜是固体,是由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水蒸气在凝华的过程中要放热。
[3]湿抹布上还有很多的水分,擦冰箱侧壁时粘在了侧壁上,是因为湿抹布上的水分凝固为冰所导致的。
6. 一款手机的折叠屏由柔性发光二极管制成,制成发光二极管的材料是___________;我国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曹原研究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以一个“魔角”叠加在一起时,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电子,石墨烯的电阻突然变为0,此现象中该石墨烯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半导体 ②. 超导体
【解析】
【详解】[1]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叫半导体,一款手机的折叠屏由柔性发光二极管制成,制成发光二极管的材料是半导体。
[2]当两层石墨烯以一个“魔角”叠加在一起时,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电子,石墨烯的电阻突然变为0,此现象中该石墨烯是超导体。
二、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7.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 )
【答案】图略
【解析】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距为u,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由图知,像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物体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8. 完成光通过透镜的光路
【答案】
【解析】
【详解】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中,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由二倍焦距处发出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也过二倍焦距处;如图所示
三、单选题 (每题3分,共30分)
9. 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探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 3∶4 B. 4∶3 C. 3∶2 D. 1∶2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天平左盘中球的质量与右盘中球的质量相等,即
m甲+3m乙=3m甲
可得
m甲∶m乙=3∶2
又因为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 若四次测量一本书宽度记录为12.38cm、12.37cm、12.35cm、12.36cm,则这本书的平均宽度为
A. 12.38cm B. 12.365cm C. 12.36cm D. 12.37cm
【答案】D
【解析】
【详解】书的宽度为L12.365cm12.37cm,故D正确.
点睛: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题目中测量了四次书本的宽度,求出平均值即可.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11.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
(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疏松多孔的物体时,大量的声波进入小孔后不能反射出来,因此生活中可用此技术降低噪声。
【详解】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故B正确;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色可以辨别来人是谁,故C错误;
D.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声学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各自包含的声学规律,注重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12.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答案】D
【解析】
【详解】AB.都是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C.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项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3.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投影仪可以把图片放大
B. 利用望远镜可看见血液中的细胞
C. 照相机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D. 放大镜可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A
【解析】
【详解】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是: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A.由上述规律知道,利用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可以把图片放大,故A正确;
B.显微镜结构均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看清微小物体的利用显微镜可以看见血液中的细胞,故B错误;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知道,照相机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放大镜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14.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
B. 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 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
D. 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为40cm-30cm=10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B错误;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若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互换,在光屏上仍能成像,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C正确.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即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15.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①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③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④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平面镜可以反射光线,能改变光传播方向,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综上所述,故ABC错误,D正确.
16.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详解】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A正确;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水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B.错误;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自然现象.
17. 下列实例中,材料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
A. 电线的线芯用铝制成,是因为铝的导电性好
B. 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
C. 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D. 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电线的线芯用铝制成,是因为铝有较好的导电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良好的透光性,故B不符合题意;
C.水壶的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很差,隔热性很好,故C符合题意;
D.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经测定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0kg,合每立方厘米含沙量约为(  )
A. 0.3g B. 3g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知,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0kg,即密度约为,由密度换算可知
即每立方厘米黄河水中含有沙子的质量为,故ABD不符合题意, C符合题意。
故选C
四、实验题 (每空2分,共18分)
19. 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答案】 ①.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③.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 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
【解析】
【分析】
【详解】(1)[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既能成像又透明,能够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便于寻找确定像的位置。
(2)[2]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使未点燃的蜡烛B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重合,便干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3)[4]因为玻璃板未垂直于桌面,根据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会偏离桌面;因为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所以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
20. 小明测量矿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_。
(3)将矿石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密度是_____。
(4)小明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若、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_______(选填“”、“”或“”)。
(5)小娟利用天平测出了一个外观看不出空心与实心的铜工艺品的质量为,用量筒和水测出此工艺品的体积为,已知铜的密度为,则此工艺品________(填“一定不是”或“可能是”)铜制的。
【答案】 ①. 左 ②. ③. ④. ⑤. 可能是
【解析】
【分析】
【详解】(1)[1]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端调,使横梁平衡。
(2)[2]读图乙可知,天平的示数为
(3)[3]读图丙可知,量筒示数为,未放入矿石时量筒的示数为,
故矿石的体积为
矿石的质量已用天平测出,质量为,则矿石的密度为
(4)[4]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个定值,即质量与体积的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根据、两个点分别做出图像,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当体积相同时,另一石块的质量大于雨花石的质量,即

可知

(5)[5] 因为
所以此工艺品的密度为
已知铜的密度是,此工艺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但工艺品可能是空心的,故此工艺品可能是铜制的。
五、计算题(21题2+2=4分,23题2+4=6分,,23题3+5=8分,共18分)
21. 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u、像距v和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1)当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u=20cm时,另一侧光屏上正好得到等大倒立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2)如图所示是根据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物像间距L 画出的图像(以f为长度单位),在物理学中,用像距v和物距u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m,即,且m>1时成放大的像,m<1时成缩小的像,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当u=3f时,凸透镜能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答案】(1)10cm;(2)缩小的像
【解析】
【详解】解:(1)u=20cm时,另一侧光屏上正好得到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体放在二倍焦距处,相距等于物距
解得
(2))当 时,根据可得
解得
凸透镜的放大率
u=3f时,m<1,成缩小的像。
答:(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当时,能成缩小的像。
22. 我国约有近4亿人配带近视眼镜.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的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重庆市小学生近视率为35%左右,中学生近视率则达70%. 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是佩戴近视眼镜.眼镜的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材料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密度/kg·m-3 1.3×103 2.5×103 8.0×103 4.5×103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磨损 耐腐蚀
(1)求一块体积为4cm3玻璃镜片的质量为多少?
(2)如图所示,一副铜合金架的质量为2×10-2kg, 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一副钛合金镜架的质量比铜合金镜架质量减轻多少?
【答案】(1)10g;(2)8.75×10-3kg
【解析】
【详解】(1)玻璃片质量
(2)铜合金镜架的体积
镜架体积不变,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这副镜架的质量
减轻的质量
答:(1)一块体积为4cm3玻璃镜片的质量为10g;
(2)一副钛合金镜架的质量比铜合金镜架质量减轻8.75×10-3kg。
23. 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量为374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100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钢的密度为7.9×103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答案】(1)3.74×103kg/m3(2)57.8%
【解析】
【分析】(1)已知合金构件的质量与体积,利用ρ求解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根据合金中铝的质量加上钢的质量等于总质量,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列出等式,联立求解铝的质量,然后计算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详解】(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ρ3.74g/cm3=3.74×103kg/m3;(2)设铝的质量为m铝,钢的质量为m钢,则m铝+m钢=374g--------①
由ρ可得V,且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则100cm3
即100cm3---------②联立①②式,解得m铝=216g,则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
【点睛】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难点在第(2)问,关键是根据合金中铝的质量加上钢的质量等于总质量,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结合密度公式列出等式,联立求解铝的质量.无为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初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 如图所示,如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___________cm;如图中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
2. 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蜡焰跳舞”,说明声波具有________。
3. 如图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将铅笔靠近玻璃杯的后面,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笔尖指向左侧,此时成像为正立、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____(选填“实”或“虚”)像.如果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你会看到笔尖指向_____侧.
4.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_____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增大/不变/减小).
5.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6. 一款手机的折叠屏由柔性发光二极管制成,制成发光二极管的材料是___________;我国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曹原研究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以一个“魔角”叠加在一起时,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电子,石墨烯的电阻突然变为0,此现象中该石墨烯是___________。
二、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7.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 )
8. 完成光通过透镜的光路
三、单选题 (每题3分,共30分)
9. 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探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 3∶4 B. 4∶3 C. 3∶2 D. 1∶2
10. 若四次测量一本书宽度记录为12.38cm、12.37cm、12.35cm、12.36cm,则这本书的平均宽度为
A. 12.38cm B. 12.365cm C. 12.36cm D. 12.37cm
11. 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 “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 “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 “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 “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12.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13.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投影仪可以把图片放大
B. 利用望远镜可看见血液中的细胞
C. 照相机可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D. 放大镜可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4.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甲图可知该透镜焦距40cm
B. 乙图中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C. 在乙图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的原理
D. 如果在烛焰与透镜之间放置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适当左移可得一个清晰的像
15.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四种光学元件的作用:①都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只有平面镜能成虚像;③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④只有凹透镜能矫正视力;⑤利用三棱镜能研究光的色散.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16.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17. 下列实例中,材料的选用与描述的物理属性不相符的是(  )
A. 电线的线芯用铝制成,是因为铝的导电性好
B. 房屋的天窗用玻璃制成,是因为玻璃的透光性好
C. 水壶把手用胶木制成,是因为胶木的导热性好
D. 划玻璃的刀刃用金刚石制成,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大
18. 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水,六斗泥”,经测定黄河水每立方米的平均含沙量约为30kg,合每立方厘米含沙量约为(  )
A. 0.3g B. 3g C. D.
四、实验题 (每空2分,共18分)
19. 小涵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支相同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③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此实验中:
(1)小涵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小涵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实验中小涵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3)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将未点燃的蜡烛竖直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移动,发现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
20. 小明测量矿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_。
(3)将矿石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密度是_____。
(4)小明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若、分别代表雨花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_______(选填“”、“”或“”)。
(5)小娟利用天平测出了一个外观看不出空心与实心的铜工艺品的质量为,用量筒和水测出此工艺品的体积为,已知铜的密度为,则此工艺品________(填“一定不是”或“可能是”)铜制的。
五、计算题(21题2+2=4分,23题2+4=6分,,23题3+5=8分,共18分)
21. 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u、像距v和焦距f之间的关系是。
(1)当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u=20cm时,另一侧光屏上正好得到等大倒立的实像,此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
(2)如图所示是根据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物像间距L 画出的图像(以f为长度单位),在物理学中,用像距v和物距u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m,即,且m>1时成放大的像,m<1时成缩小的像,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当u=3f时,凸透镜能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22. 我国约有近4亿人配带近视眼镜.据重庆市健康教育所的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重庆市小学生近视率为35%左右,中学生近视率则达70%. 矫正近视的主要方法是佩戴近视眼镜.眼镜的主要材料的部分技术指标如下表:
材料 树脂镜片 玻璃镜片 铜合金 钛合金
透光量 92% 91%
密度/kg·m-3 1.3×103 2.5×103 8.0×103 4.5×103
性能 较耐磨损 耐磨损 较耐磨损 耐腐蚀
(1)求一块体积为4cm3玻璃镜片的质量为多少?
(2)如图所示,一副铜合金架的质量为2×10-2kg, 若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求一副钛合金镜架的质量比铜合金镜架质量减轻多少?
23. 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量为374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100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2.7×103kg/m3,钢的密度为7.9×103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