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5 古诗二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09: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二首》是二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杨万里所作,诗人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绝句》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朗朗上口,便于背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经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得很透彻。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引导,之后让学生去读,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目标确定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绝句》,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景的美好。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难点:抓住重点诗句,借助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春天的美景。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教师活动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同学们,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起哪个诗句,请背出来。 2.介绍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3.一天,诗人坐在家中向外望去,被外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提笔写下了这首古诗。(板书课题)学生活动 1.学生看到: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想到《绝句》这首诗。 2.学生齐背《绝句》 3.了解作者杜甫。 4.齐读课题《绝句》 随堂检测 杜甫是( )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 ),我会背他的诗( )( )。设计意图 在组织课堂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内容紧扣上课内容,力求在极短的时间内,用风趣的导语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之中。环节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教师活动 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3.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5.指导写字。 分类比较,指导书写“绝、吴、含、岭”。 (1)课件出示“绝、吴、含、岭”,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和“含”做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 (4)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讲评。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读古诗,圈画生字。 学生组词认读生字,学生练习读有难度的字音:鸣 行、岭,注意后鼻音。 学习多音字“行”,并做练习给加点字注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部件归类、创编字谜法。 学生借助多媒体“赏白鹭”,巩固学习生字。 学生多种方式朗读古诗,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7.学写生字,学生书空。 学生练习书写“岭”,同桌相互检查。 学生展示书写,并互相点评。 学生仔细观察“绝、吴、含”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代表指出书写这些汉字注意的问题。 学生临摹。 师生评价。 学生练写,师生评价。随堂检测 我会给加点的字注音。 (1)元元选择了步行( )上学。 (2)这行( )垂柳长出了新芽。设计意图 把生字和图形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识字,又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环节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教师活动 1.出示诗句,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的情景。 师:读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诗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蓝蓝的天空。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教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几种色彩。(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2)教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句中藏着优美的图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是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道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试着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学生回答鸣是叫的意思。 3.通过“上”字,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4.理解诗意。 5.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6.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看到的画面。先同桌之间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7.学生根据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随堂检测 1.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 ( )、( )、( )。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对于这首诗,教师不能只作一般性的语句疏通,而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带入到诗的优美意境中。环节四:借助图片,突破难点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课件出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师:诗句里写了哪些景物呢?把它们找出来。 3.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出示图片,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4)理解“万里”和“千秋”。顺接上个环节,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课件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②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从成都到东吴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在写诗词时常用的手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4.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5.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学生读后两句诗,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诗句里写了雪、船。 理解诗意。 全班交流学习,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学生体会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从成都到东吴时间久、路途远。 朗读全诗,背诵全诗。随堂检测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两个( )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 )西岭千秋雪,门泊( )万里船。设计意图 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难点。借助旧知理解诗意,同时巩固了解古诗中常用的夸张手法。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