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语文要素和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因此课文精读时可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第一小节总述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激发阅读期待。第二至五小节以并列的结构介绍了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四种天然的指南针。第六小节不仅点题,还点明诗的主旨,并与开头相照应,告诉学生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知识,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细细观察,多多思考。 此外要注意本课虽然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但要避免上城自然常识课,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其生动的语言,培养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并采用假设的语气,“要是你……可千万……”“要是你……就不会……”这样的语句读来倍感亲切,仿佛作者就是一个真诚的朋友,把大自然的秘密向我们娓娓道来。文中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说明天然指南针的作用,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大树也会来帮忙”“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作者还注意运用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如,“辨别、分辨、认出”“帮助、帮忙、指点”,既避免了语言的重复,又使文章情趣盎然。另外,这首诗每小节末句押韵,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通过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通过两两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也可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然常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日月星辰的运转、花草树木的变化,有基本的认知和体验。但对于他们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和奥秘,并不是特别了解,本课抓住“大自然的指南针”这个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对于儿童诗这一文体有过接触,对于设问、比喻、拟人等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联系生活实际,并体验和感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效果,对于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标确定 (1)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2)了解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能说出集中“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导入,巩固内容教师活动 1.复习生词。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些词语朋友,大家还记得他们吗?(出示课件7)我们一起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全班齐读) 2.复习生字。还有我们的生字朋友,再和他们打个招呼,女同学先来。(出示生字,男女分读)。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新朋友送回课文里,学习一下这首诗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呢? 4.引导阅读第一小节。学生活动 1.学生巩固复习字词。 2.学生认读生字。 3.交流归纳识字方法: 反义词:稠—稀 形近字:慌—谎 辨—辩 同偏旁:积 稠 稀 形声字:稀忠 翘舌音:忠 盏 稠 4.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5.学生有感情朗读,抓住“要是……”“千万”等重点词语,理解“天然的指南针”一词。随堂检测 1.连线组成新字。 邦 门 牛 禾 雨 而 寺 只 马 巾 2.读词语: 慌张 辨别 忠实 向导 一盏 永远 乱闯 碰上 稠密 稀少 沟渠 积雪 3.选一选,填一填。 分别 辨别 (1)在大海上航行,单凭肉眼很难( )出东南西北。 (2)我们要学会( )善恶。设计意图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感悟打下基础,扫清障碍。简洁的开头,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把学生引到了新的求知环境中,对学生快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环节二:精品细读,理解“向导”教师活动 1.这些“指南针”是怎样为我们指出方向的呢?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看看太阳是怎样为我们指出方向的。(齐读第2小节) 2.出示画面,指名进行说话练习。 3.课文里把太阳比作了什么?“向导”是什么意思? 4.理解“忠实”。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理解“忠实”的意思。 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呢?太阳还会帮助我们辨清哪些方向呢? 5.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2小节? 6.练习背诵:你能把这个“忠实的向导”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子里吗?一边看画面,一边背诵。 7.小结: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们先采用“读一读”的方法,读懂内容;然后思考“天然的指南针”是如何为我们指出方向的;最后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尝试背诵。学生活动 1.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交流。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向导”的含义,理解此处“比喻”的修辞手法。 3.学生练习朗读,重读“忠实”“向导”这几个关键词。 4.学生谈理解: 晴天的中午,我们可以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中午,太阳在南方,树影指北方。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方落下。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是很可靠的,所以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5.按照“一读二想三背诵”的方法。 小组同学合作来学习课文的第3~5小节。随堂检测 忠实的( 向导 ) 忠实的( 朋友 ) 忠实的(观众 ) 忠实的( ……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由通过朗读、课件演示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接下来再合作学习,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拓展阅读中,巩固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了语言,更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教学中注重通过朗读来品味美感。诗歌教学更应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出味道。在读本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解或灌输。这也避免了将本课变成常识课。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文章。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的学习。环节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活动 (一)小组汇报第三小节。 1.你了解北极星吗?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指路,所以北极星就像盏——指路灯。(出示字卡:盏。)(出示“盆、盘、盛”)带皿字底的字与“器皿”有关。“盏”为什么跟“皿”有关,我们来看看“盏”的意思:①小杯子;②量词,用于灯。“一盏指路灯”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呢?你还能填一填吗? 一盏(台灯) 一盏(油灯) 3.黑夜中,辨不清方向,那该多着急啊!有了北极星这盏指路灯,我们将不再害怕。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指导朗读) (二)小组汇报第四小节。 1.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北极星来指路。在阴雨天里,我们可以找谁来帮忙呢? 2.理解生字“稠”“稀”。 (1)“稠”和“稀”是一对反义词。出示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大树的树叶比较茂盛、比较密的样子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稠”,跟“稠”语义相近的词是“密”;叶子相对比较少的样子称之为“稀”,“不茂盛”就是“稀”,“不稀”就是“稠”。 3.小结:找近义词、反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4.理解树叶“稠”“稀”的原因。 (1)教师结合课件进行补充:因为树叶要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南面的树叶受太阳照射的时间要长一些,所以南面的树叶比较茂盛,比较稠密,反之,北面的比较稀疏。 5.看树上的枝叶就能辨清方向,这是多么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啊!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小组汇报第五小节。 1.沟渠里的积雪又是怎样为我们指点方向的呢? 2.理解词语“沟渠”“积雪”。 (1)出示“沟渠里的积雪”的画面,请学生当解说员来说一说积雪是如何指出方向的。 (2)雪化得快的那边是沟渠的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呢?哪位小解说员愿意来尝试着解释一下? (3)教师结合课件画面进行补充 3.沟渠里的积雪也是“天然的指南针”,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学生活动 1.请小组同学来读一读第3小节。 2.(出示夜晚天空中的北极星的画面)请小组派出代表来汇报北极星是如何为我们指出方向的。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带皿字底的字。 4.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练习使用“盏”字。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注意“太阳”要重读,“忠实的向导”连读,强调“忠实”,读出夸赞的语气。 6.“中午、南边、树影、北方”几个词语要重读。 7.读好“帮忙、特别怕、指点方向”等词语,体会把大树和雪当做人来写的亲切感。 8.小组齐读第4小节。 9.小组派出代表来汇报大树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 10.学生汇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1.学生朗读时,语气要亲切,表现出童心童趣。 12.开展小组间的竞赛,结合画面尝试背诵。 13.小组里的同学朗读。 14.小组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结合语句理解:因为在北半球太阳能照到沟渠的北面,沟渠南面的雪被沟渠挡着,太阳照不到。所以雪化得快的那面是沟渠的北面,化得慢的那面是南面。 15.学生自主绘图,直观地感受沟渠两侧温度的差异。 学生活动随堂检测 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设计意图 由于第3~5小节的结构与第2小节相似,可以在教学中先引领学生学习、背诵第2小节,总结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第3~5小节。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法指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对比,利用迁移法学习第1、6小节,掌握背诵方法,提高背诵能力。在理解一些科学常识时,采用多媒体辅助的方法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背诵来丰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 环节四:首尾呼应,升华拓展教师活动 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思考:人们是怎样发现“天然的指南针”的? 2.过渡:是啊!大自然中的指南针真不少,这需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3.对比第1小节和第6小节,发现首尾呼应的规律。 (1)同学们这么聪明,这么善于观察,下面大家仔细对比课文的第1小节和第6小节,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两个小节中的前三行是相同的,最后一行不同。) 4、课堂练笔,拓展练习 (1)大家还知道哪些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指南针”? (2)老师展示搜集到的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 5.仿写小诗。 6.课堂升华,推荐阅读 总结: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这本百科全书我们百读不厌,从中我们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启迪了我们的智慧。希望同学们能细心观察,留心发现,就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想法: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最聪明、最有办法的人;只有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2.学生读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并寻找其中的规律。 3.理解:首尾呼应。 4.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5.学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及老师补充的资料,仿照课文第2~5小节的形式来写一小节诗。 6.学生课下观察,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活动随堂检测 1.读读写写。 特别 分别 别处 ____________ 指挥 手指 指南针 ____________ 方向 地方 千方百计 ____________ 2.反义词对对碰。 稠——( ) 快——( ) 慌张—( ) 忠实——( ) 阴——( ) 黑夜——( ) 3.展示交流自己仿写的诗歌。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写话能力训练。通过教学,学生对于本首诗的表达方式有了初步认识;学生课外搜集的资料及教师的补充资料为仿写诗歌做了铺垫。这样的仿写,既有对语感的培养,又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学生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受到美的启发,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诗歌就会从他们的心里流出来。
6.板书设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太阳 中午(南边) 树影(北边) 北极星 黑夜 (北边) 细细观察 多多去想 树木 树叶稠(南边)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