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其中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介绍了几种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亲切通俗、富有韵律的语言,丰富有趣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吸引学生走进大自然那奇妙的世界。本课时主要是认读字词、书写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主。在设计上通过情景化的导入、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注意写字习惯、提取主要信息等方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自然常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日月星辰的运转、花草树木的变化,有基本的认知和体验。但对于他们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和奥秘,并不是特别了解,本课抓住“大自然的指南针”这个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对于儿童诗这一文体有过接触,对于设问、比喻、拟人等文字表达的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本课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联系生活实际,并体验和感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意思的效果,对于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标确定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针”等9个字,会写“野外、大自然”等14个词语,能积累“慌、辨”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稀、稠”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积累本课的近义词,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学习难点:认读字词,注意书写姿势,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活动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迷路了,你会怎么做呢? 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今天就有一个小同学来向大家求助了,你瞧,她是在野外迷了路,这该怎么办呢?让我们走进17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起找寻好办法吧! 3.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 问别人;看指示牌;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2.学生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创设迷路的情境,引起学生真实体验,再导入本课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欲望。环节二:整体感知,认读字词教师活动 1.课文里究竟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好方法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参照自读小提示的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圈画出来,把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从大家的朗朗书声中,老师知道课文你们已经读好了,那么这些字词你会读了吗? 慌张 分辨 忠实 向导 一盏 稠密 稀少 沟渠 4.师: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读不准的字请教一下同桌。(学生自由读)都读完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即时纠正发音) “忠、实、盏、闯、稠”是翘舌音,读时要把舌头翘起来。引导学生读准“辨”的读音。 (1)还要注意“碰”,这个字的韵母是eng,不是ong,请跟老师一起拼读——pèng (2)引导学生识记形声字“慌”。 “慌”是一种心理感受,与“心”有关,所以左边有“忄”,右边的“荒”表示读音。 (3)结合形近字识记“辨”,出示区分“辨、瓣、辩、辫”的练习。 5.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字,教师检查认读情况。 6.“小老师”领读,词语检测:读下面的词语,要读准字音。 慌张 辨别 忠实 向导 一盏灯 永远 乱闯碰上 稠密 稀少 沟渠 积雪 (1)自读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词语的情况。 (3)开火车读词语。 (4)交流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打开书,准备好文具。 2.阅读“自读小提示”,按照提示进行朗读和标注。 3.学生了解本课词语。 4.学生自由读词语。 5.学生练习读有难度的字音:辨,碰、积 6.拼读“碰”,区分eng和ong的不同发音。 7.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慌张”说一句话。 (1)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能够读正确的字。 (3)小组同学以比赛的形式认读生字。 (4)全班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教师及时表扬。 (5)学生借助多媒体“摘星星”,认读生字。随堂检测 1.读一读,记一记。说说发现了什么。 慌张 分辨 忠实 向导 永远 惊慌 辨别 忠诚 导游 永久 (答案:我发现每组词都是意思相近的词语。)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尤其是“碰”这个字的读音在日照地区方言中eng、ong不分,容易读作“pong”,因此要特意拿出来提醒学生注意。通过指名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分类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本课词语较多,因此在交流时关注有难度的、易错的字词,提高课堂效率,更易把握好课堂重点。环节三:书写指导,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书写。 2.课件出示生字:指、针、帮、助、导、永、碰、特、积。 ●左右结构的字:指、针、助、碰、特、积。 教师课件演示写法,讲解书写要点。 “指”的“扌”中的提收笔指向右部的上下两部分之间。右部上边略宽于下边。 “针”的“十”字的横穿插到金字旁第二横和第三横中间。最后一笔竖稍长,收笔比金字旁下端低。 “助”的第五笔为提,不要写成横。“力”的撇要穿插到左下方。 学习生字“碰”。碰,会意字,从石,其古文字像山崖下有块石头,表示与石头有关;从並,“並”有合在一起之义,意指两石相撞为碰。本义是两物相触或相撞。 “特”的牛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第七笔横起笔在牛字旁横和提的中间。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短。最后一点写在竖中线上。 “积”的“口”比禾木旁稍低。“只”字的撇穿插到禾木旁点的下面,最后一笔是长点。 (3)教师示范书写 ●上下结构的字:导、帮 (1)观察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注意间架结构。 (2)重点指导“导”:注意“寸”的横要稍长,托住上半部。 注意“导”上面是“巳”不是“已”。 (3)教师示范, (4)教师选取优秀的书写作品在投影仪上展示,师生评价。 “帮”的右上部分第一笔横撇弯钩起笔与左上第一笔横平齐。“巾”字窄于上部,居中,竖沿着竖中线行笔。整个字三部分都要写紧凑。 ●独体字:永。 (1)观察生字的结构,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重点指导“永”字的写法。 “永”:第一笔在竖中线起笔。横折钩中的竖段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捺,不是长点。 (3)教师示范“永”字的书写。 学生活动 1.学生读帖,口头说说书写要点。 2.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导”,同桌相互检查。 4.学生展示书写,并互相点评。 5.学生仔细观察“碰、特、积”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代表指出书写这些汉字注意的问题。 6.学生临摹。 7.师生评价。 8.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9.抄写词语,完成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 10.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字作品,并说说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需要改善。 11.学生练习书写“帮”字,并说说生活中哪里能用这个字,怎样组词,这个汉字是什么意思,注意上下穿插的写法。 12.学生书写“永”,注意横撇和捺要舒展。 学生活动随堂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bānɡ zhù xiànɡ dǎo tè xū jī xuě 2.比一比在组词。 中( ) 导( ) 慌( ) 积( ) 忠( ) 异( ) 谎( ) 和( ) 3.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稠---( ) 快---( ) 慌张---( ) 黑夜---(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多种识字方法,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分类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重视分类指导,使学生由学习一节课生字的书写扩展到掌握一类字的书写技巧。重视难点字、重要偏旁的书写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观察、临摹、评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书写能力,从而使学生把字写得正确、匀称、美观。环节四: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指南针图片)指南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用磁针制成的专门给人指示方向的仪器,看上去像一块大手表。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无论怎么动,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大家来骄傲地读一读这个词——指南针。 2.在大自然中,也有许多事物像指南针一样为我们指出方向,它们就是“天然的指南针”。 默读课文第2~5小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指南针”呢?请在课文中圈出来。 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天然的指南针”呢?学生活动 1.学生指南针,知道它的来源和用途。 2.学生理解“天然的指南针”的含义,并找到课文中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3.学生汇报交流: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随堂检测 课文中提到的“天然的指南针”指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 实物加图片导入新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同时通过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引入本课学习,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白天、晚上、阴雨天和冬天这四种情况下如何辨别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找到文中提到的四个“天然的指南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后期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打下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太阳 北极星 大树 积雪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