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9: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材中的考点:假设论证的方法
2.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考点解析
纵观近十年高考,考场上议论文文体占据主流。因此,写好议论文是高考作文得分的有效途径。
考点解析1:
“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要求之一,议论文要求说理透彻、论点深刻。然而,高考“考场作文”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要求下写作,考场的紧张气氛、为数不多的时间以及作文题目的限制,都会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这就要求考生要有高度的时间观念,有分秒必争的心态。要把文章写得有深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议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论证和分析部分,这是详写部分。其他部分都是略写,比如前面的提出观点,后面的总结观点。
中间这部分的内容,是大块头,需要详细展开来写。首先,要搞清楚,它采用的是分总式结构,还是递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接着,确定好每个论证部分使用的论证方法。
考点解析2: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经典,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解决国家的危难,不费一兵一卒保证郑国的安全。是采用了假设论证的分析,在利弊的衡量下,对方退兵,是很好的论说典范。
对于高考而言,“论证方法”是高频考点,是信息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卷)和论述类文本(全国卷)必考的一个试题,熟练掌握这一考点有助于解决问题。
教材典例
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技巧
假设论证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说服对方的关键
--假设论证
古人对烛之武说辞的评论——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讨论:
烛之武外交语言的特点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有关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这段采用了什么方法?
烛之武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作为疆界
焉:怎么,疑问代词
陪:通“倍”,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物资。
形→名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君
为:w èi 介,给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名作状语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之:主谓之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厌:通”餍”满足
封:使……作疆界。
阙:通“缺”,削减
焉:哪里
利:使…..获利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晓 以
利 害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1、郑既知亡
对秦
退出(示弱)
2、亡郑陪邻
对秦
有害(离间)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有利(利诱)
4-5、亡郑阙秦
对秦
有大害(瓦解)
(深层)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烛之武谋略小析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欲擒故纵
投其所好
挑拨离间

底抽

保全郑国
明里为秦,暗则为郑
总结:运用假设论证论述“舍郑”之于秦国的好处。
第一步:亡郑陪邻
如果“亡郑”(消灭郑国),那么就是“陪邻”(增加邻国的势力,当然,这个“邻国”指的是晋国)。
结论是对秦国有害。起到了挑拨离间的作用。
第二步:舍郑利秦
如果“舍郑”(放弃消灭我们郑国),那么就是“利秦”(对秦国有好处)。
结论是对秦国有利可图。使用了利益的诱惑。
第三步:亡郑阙秦
如果“亡郑”(消灭郑国),那么就是“阙秦”(对秦国也是损失,有大害)。
结论是“亡郑”也是对秦国有大害的。瓦解了秦晋同盟。
假设论证
考点精讲
假设论证所谓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对原有的论据进行分析,佐证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链接教材】1.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假使……那么……若……试想……
【类型】假设论证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正面事例进行反面假设推理;二是对反面事例进行正面假设推理。(一)反面假设反面假设是先列举正面事例,然后假设事例的反向发展,通过两种不同结局的对比,引导读者发现论点。【示例】孙中山开辟新时代的毅力和“大衣哥”背后的努力拼搏我们铭记在心;然而世界上又何尝不是伟人层出不穷,走进世界历史,一对夫妇被我们所熟知。其中尤以居里夫人更是耳闻能详,她是放射元素镭的发现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这并没有压倒她追寻科学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心存动力身不停息,居里夫人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实验室里。坚持、永不放弃是走向成功的精神动力。(论点)假如世界没有了坚持的精神,雨水还能否击穿岩石?孙中山还能否开辟寻时代?居里夫人还能否发现镭元素?我想结果就像仲永一样,凭借着先天的聪慧,高傲自满,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坚持学习,天资聪慧必然会消失,只弄得一事无成,荒废了时光。由此看来:坚持才是走向成功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怎么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呢?(论点)
(二)正向假设正向假设即列举与论点相反的事例,从正面论证的角度假设事件的发展,以此论证观点。【示例】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论点)有的家庭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处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最终甚至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严谨,留下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2011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也就是说,如果所叙事例是由A(条件)到B(结果),分析时就假设非A(无A这一条件),必然(或可能)得不到B,再进一步总结说,得到了B,必定有A。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与叙述殊途同归,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说问》中的一段分析:
假如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能名垂千古,“著成信史照尘寰”?如果白居易不愿意向老婆婆请教,哪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深受人民喜爱的诗句?假如达尔文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理论呢?
方法操作:
叙正面事例,则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则从正面假设推论。  
假设推理的关联词:
“如果……那么……”,
“如果……就……”
“假使……那么……”
“倘若”“若”
“试想……”等。
假设论证
1.条件假设论证
(1)条件假设论证法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条件进行
假设分析,假设这个条件不成立,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2)假设论证法的思维形式:
如果不是(条件)……那么就会……,所以……
条件假设论证
如果齐桓公不是处于诸侯国争斗激烈之时,曹操也并没有处在平定天下的阶段,那么他们可能就不会被当时的形式所逼迫,不用顾虑时间紧迫、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们任用贤才也许就会兼顾才与德。所以,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最佳标准,但是当德才难以两全的时候,应该因时而定。
假设论证
2.人物假设论证法
(1)人物假设论证法是通过角色置换的方法,假设这件事
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会怎样,展现不同人物面对同一情况所
展现出的不同行为,以此来暗示或展现出这个人行为背后
的深层缘由(动机),从而达到更深层分析问题的目的。
(2)假设论证法的思维形式:
如果是/不是(某个人)……,那么就会……,所以……
人物假设论证
如果曹操是生于太平盛世之人,那么他的“唯才是举”可能就会导致官场鱼龙混杂,欺压百姓的事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会导致国家机构腐败不堪,百姓民不聊生,国家最终将走向灭亡。所以,曹操的“唯才是举”只是现实的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权宜之计,可见,德才兼备方能成就最终的辉煌。
假设论证
(1)结果假设论证法是补全事件的客观结局,对已经发生
的客观事实的结局作假设性推断。
(2)假设论证法的思维形式:
假如没有……,那么就达不到(结果)……,所以……
3.结果假设论证
结果假设论证
假如齐桓公没有听取鲍叔牙的意见,任用管仲,那么他可能就成不了春秋五霸;假如曹操没有“唯才是举”,那么他可能就不能招致天下贤才,最终达到平定北方的目标。假如唐太宗没有坚持以德为重,那么唐代的“贞观之治”可能就不能实现。所以,重德或是重才,还需要因时而定。
假设分析式论证方法
优秀文段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 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 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 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分析: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例文导路】
.示例1:
论点:顽强的意志造就成功
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2024/3/13
基本结构:材料+反向假设推论+结论
【注意】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为什么”能使论证更深入。
示例2:
论点:坚实的基础造成辉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想一想】这一语段陈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是可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
2024/3/13
示例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2024/3/13
这一改文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示例3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分论点)“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誊。(举例)

正面例子,反面假设
示例3
添加语段: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令 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2024/3/13
正面例子,反面假设
示例4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2024/3/13
反面例子,正面假设
经典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公要任用贤才宁戚,有大臣希望桓公派人去打听其口碑。桓公说:“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被任用,他最终平定了北方。
魏征劝谏唐太宗要任用有贤德的人,说“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唐太宗认为他说得颇有道理。宋代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任用人才,首先要考虑其品德。
以上材料很有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用人应该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
2.在德与才德关系中,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3.先重德或先重才,应该依照现实而定。
某同学的观点段:
我们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才,不注重德,应该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
如果只注重才,那么就会……
如果只注重德 ,那么就会……




我们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如果只注重才,那么就可能会招致奸佞之臣,最终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如果只注重德,那么可能就会招致平庸之辈,无法帮助君主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应该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正确选择人才。
我们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才,不注
重德,应该以德才兼备作为标准。
围绕“勤奋”写一个论证段。
先写论点,再写事例,最后分析。
课堂练习一:
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爱因斯坦,在物理科学研究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终使相对论问世。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的时候是公认的差生,但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为享誉中外的数学家。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刚进校成绩很差,外国学生都瞧不起他,笑他笨,他暗暗憋着这口气,勤奋学习,一个学期下来,他成绩跃居全班第一。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试想,
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呢?
习作评析
勤奋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东晋王羲之自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凭借自己的勤奋练习与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代“书圣”。假如他不坚持“临池学书”,勤奋练字,池水怎能尽黑?假如他不勤学苦想,怎能在《兰亭集序》中写出二十多种“之”字的写法?假如他不是连休息时都想着书法,衣服上怎会留下他勤奋的“印记”呢?正是勤奋,成就了那一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好字。
试想,如果王羲之在练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也就不会有“墨池”为人们所知;如果王羲之在练习时不进入“无我之境”,那么他的衣服就不会被写破。当然,如果王羲之没有勤奋练字,那么一定不会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遗留人间,当然更不可能有兰亭集序的“之”字无一雷同,如果王羲之没有勤奋练习,那么他也不会成为一代书圣,可见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勤,是人释放的才华,绽放光芒的基础。唐代书法家王羲之日夜沉浸于对书法的研究和练习,最终获得一代“书圣”的美称,使他的才华于世尽展。倘若他没有日夜的对书法的思索钻研,哪会有因练字将衣服都划破的佳话?假若他没有对书法的执著练习,怎会有墨池练字的传世美谈?假若他没有对书法的痴迷和探索,又怎会有《兰亭集序》中有二十多种“之”出现的瑰奇光芒?世间之伟人之所以不朽,将才华与光芒尽展于世,皆源于勤的基础。
试想,王羲之面对书法艺术的渴望,不是一点一滴临池学书,没有在睡前醒后整日思考字体、结构、气势,他就不能在一篇《兰亭集序》写出20种不相雷同的“之”字,无法成就其“书圣”的美名,也不能创造书法艺术的巅峰,给人以美的感受与震撼。因此可见勤奋是登向成功的阶梯。
倘若王羲之没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没有终日思考,揣摩字体,那么今日书圣又将会是谁?倘若王羲之没有时时练习,没有勤奋习字,他又怎能做到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勤奋是直通成功的敲门砖,唯有勤奋,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成功。一代书圣王羲之,初学书法时因仰慕张芝而临池学书,休息时以指画肚揣摩字体结构,终造就了他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试想,青年时代的王羲之若耽于游戏,而不是辛勤的临池学书,他又怎能了解用笔的力道和手法呢?闲暇时的王羲之若安于享乐而不是揣摩字体结构,又怎能成就胸中之“成竹”呢?功成名就的王羲之若安于现状,没有对书每一个字的精益求精,震古烁今的《兰亭集序》又怎能横空出世呢?可见,唯有坚持不懈的拼搏努力,才能为自己赢得成功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