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离骚
古
诗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楚 辞》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新课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谁?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王者归来。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学习目标
壹
屈原、楚辞相关文学常识
贰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叁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肆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古
诗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任务一
文学
常
识
回顾《屈原列传》复习文学常识
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汨罗。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湖北秭归
文学地位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楚辞”与《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楚辞》文体特点
1.句式:灵活自由,参差错落,较多部分采用六言,亦掺杂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词采缤纷华美。
3.结构:篇幅加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
全诗373句, 2464字,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
可分为三部分:
1.叙述诗人的理想、品格、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2.描写“上下求索”的幻境,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
3.描写诗人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并决心以身殉国。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解题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忧愁)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班固《离骚赞序》
“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楚辞章句》(王逸)
“‘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骚’。”
——《楚辞论文集》(游国恩)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听朗诵 学断句 熟悉课文
读准字音
古
诗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任务二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文本研读
初读释义
1.诵读:自主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2.齐读:全班齐读课文,纠正错音。
3.互译: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翻译。
4.点译:逐字逐句翻译,疏通文本。
帝高阳 之苗裔(yì) 兮,朕 皇考 曰伯庸。
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楚王同宗),父亲名为伯庸。
高阳:楚之远祖颛顼之号。一说即祝融吴回。 苗裔:喻指子孙后代。裔,衣服的末边。 朕:我。 皇考:已故父亲的尊称。一说指太祖或曾祖。皇,美,即光明,伟大。
摄提 贞 于孟陬(zōu) 兮,惟庚寅 吾以降 。
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
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贞:正当。孟 陬:夏历正月。 庚寅:指庚寅日。 降:降生,出生。
皇览揆(kuí) 余初度兮,肇(zhào) 锡(cì) 余以嘉名 。
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于是赐予我贞祥的美名:
皇:皇考的简称。 览揆:观察衡量。 肇:开始。 锡:赐。 嘉名:美好的名字。
名余曰正则兮,字 余曰灵均。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名:n-v,取名。 字:n-v.起个表字。
把握诗歌内容
1.诗文的开篇历来收到写作者的重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离骚(节选)》的开篇他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叙述诗人的家世
记述诗人的出生年月日
讲述诗人名字的由来
作用:为下文做铺垫
第一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楚王同宗
出身高贵
国即为家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生逢三寅
降生祥瑞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名字美好
政治理想
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
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
“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照应下文“内美”
这是诗人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也是他悲剧根源。
汪瑗《楚辞集解》: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
纷 吾既有此内美 兮,又重(chóng) 之以修 能。
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态。
纷:盛多貌,修饰“内美”。 内美:先天具有的美好品质。 重:加上。 修:美好。能:容态
扈(hù) 江离 与辟 芷 兮,纫(rèn) 秋兰 以为佩。
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
扈:楚地方言,披。 江离:香草名。 辟:同“僻”,幽僻。 芷:白芷,香草名。 纫:连缀,连接。 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汩(yù)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汩:水流急貌。此用以形容时光飞逝。不吾与:即“不与吾”。与,等待。
朝搴(qiān) 阰(pí) 之木兰兮,夕揽 洲之宿莽 。
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傍晚摘取小洲中的宿莽。
搴:摘。 阰:山坡。 揽:采。 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江离也就是芎,或者叫川芎,为伞形花科,这一科的植物多有特殊香味,比如常见的芹菜、香菜。川芎自古即为重要的香料植物,也是一味中药,古人除食用外,也常随身佩戴。
白芷得名于“根长尺余,白色”,也是一味中药。白芷叶片中含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古人常佩戴在身上,或者用于沐浴。
秋兰是国兰中兰科兰属建兰中大部分兰花的俗名。因这类兰多在秋天开花,故名,并作为传统园艺名称之一,花有幽香。
木兰科下面还有木兰属、木莲属、含笑属等植物,它们的花都香气怡人,可称为香木。花含芳香油,可提取配制香精或制浸膏。
一种可以杀虫蠹的植物,叶含香气。楚人名草曰“莽”,此草终冬不死,故名。即今水莽草。
日月忽 其不淹 兮,春与秋其代序 。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春天与秋天不断更迭。
忽:迅速貌。 淹:久留。 代序:时序更替。
惟 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 同:唯)
我想到草木也有凋零的时候,害怕美人也将逐渐衰老。
惟:想到。 迟暮:衰老。
不抚 壮而弃秽(huì)兮,何不改此度 ?
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
抚:趁,凭。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乘骐(qí)骥(jì) 以驰骋兮,来吾道(dǎo) 夫先路!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骐骥:骏马。 道:通“导”,引导。
理解诗人情绪
诗歌第二段通过展现诗人后天的“修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同时,诗歌还写到诗人的那些焦虑?
一方面,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屈原这位一心报国的志士而言,最令他担心的是时光如水流逝,自己一天天衰老,却没有机会将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奉献给祖国。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楚怀王。国君的昏聩误国、刚愎自用、固步自封和政治的混乱牵动着屈原的信,屈原虽然有满腔的报国之志,却得不到赏识,所以忍不住悲从中来。
第二段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承上启下
出身高贵楚王同宗
降生祥瑞生逢三寅
名字美好蕴含理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江离:香草
辟芷:幽僻处的香草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取其芬芳
取其淡泊
取其高洁
取其顽强
取其坚守
美好的品德
高尚的情怀
远大的志向
出色的才干
象征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修能
东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香草美人
这些香草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不仅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而且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段
各种香草: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
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搴木兰、揽宿莽
喻美好的品德
喻修身养性
修身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岁月无情,时不待我
楚王衰老不堪大任,
楚王不思变革,不图进取,苟且偷安,昏聩误国
焦虑不已
忧国忧民
治国
急切改革、踌躇满志
甘当先驱,奋发有为
③治国:甘当先驱,奋发有为的屈原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把握时间,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 之多艰 。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民生:人生。 艰:难。以:并
余虽好修(xiū)姱(kuā) 以鞿(jī)羁(jī)兮,謇(jiǎn)朝谇(suì) 而夕替 。
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可早上进谏晚上就遭到贬黜。
修姱:洁净而美好。 谇:进谏。 替:废弃。好:爱好,崇尚。鞿:马缰绳;羁:马络头。鞿羁:名→动,喻束缚、约束。
既替余以蕙纕(xiāng) 兮,又申 之以揽茝(chǎi)。
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有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
纕:佩带。 申:重复,加上。茝: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即使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悔:怨恨。虽:即使、纵使
惠兰,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瘦长,丛生,狭长而尖,初夏开淡黄绿色花,气味很香。一茎可开十来朵花,色、香都比兰清淡。可供观赏,根皮可做药材。
怨灵修 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灵修:指楚怀王。有灵智远见的人,喻国君。浩荡:荒唐。民心:人心/屈原自己的心
众女 嫉余之蛾(é)眉兮,谣 诼(zhuó) 谓余以善淫。
众多小人嫉妒我秀眉的蛾眉,造谣诽谤说我好做淫邪之事。
众女:喻小人。 谣:诋毁。 诼:诽谤。谣诼:毁谤。蛾眉:喻美好的品德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 规矩而改 错 。
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固:本来。时俗:世俗。 偭:违背。 改:更改。 错:同“措”,措施,指先圣之法。
背绳墨 以追曲 兮,竞周容 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为法度。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准绳、准则。 追曲:追随邪佞。 周容:迎合讨好,指以迎合讨好为常法。
忳(tún)郁邑 余侘(chà)傺(chì)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独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忳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忳、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 侘傺:失意的样子。穷困:走投无路
宁溘(kè)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 也。
宁可马上死去随流水消逝,我不忍做这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溘:突然。 流亡:随流水消逝。 此态: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
鸷(zhì)鸟之不群 兮,自前世 而固然。
猛禽不与凡鸟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 前世:古代。
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shú)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
圜:同圆。周:合。孰、何:怎么。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
屈 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 诟(gòu) 。
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
屈:使…委屈。抑:使…压抑 尤:责骂。 攘:容忍。 诟:辱骂。
伏 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伏:通“服”,保持,坚守。死:为……死。(为动用法) 厚:推崇。
把握诗人情感态度
世人皆醉,唯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你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你踽踽独行,悲切吟唱,满腔热血都在《离骚》中释放。于是,孤独成为一种高伟达的情感,死亡成为一种唯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与正气升腾了千年。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面临着“謇朝谇而夕替”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屈原有事怎样对待这种不公平的?从中可以看出屈原怎样的情感态度?
由于小人当道,君王不察,屈原自己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因此“好修姱以鞿羁兮”的屈原面临着“謇朝谇而夕替”的局面。
面对这种不公平,屈原毫不妥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用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对出过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出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第三段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承结上文,为下文定下抒情基调
照应题目,写自己遭遇的的忧愁
哀伤自己人生的多艰
哀伤百姓生活的多艰
忧从何来?
遭受了什么?
謇朝谇而夕替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为何被贬?
直言进谏
太注意修身
怀王荒唐
小人嫉妒
不良社会风气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朝夕:时间短暂
第三段
屈原的处境
屈原怎么做?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忧愁苦闷失意
走投无路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嫉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
效仿前贤
为正道而死
悔相道 之不察 兮,延伫(zhù) 乎吾将反。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相道:选择道路。相:观察 不察:不察知;不了解。 延伫:久立。
回 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 之未远。
调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
回:掉转。 及:趁着;行迷:走入迷途。
步 余马于兰皋(gāo) 兮,驰椒(jiāo)丘且焉 止息4。
让我的马缓缓走在仗着兰草的水边,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
步:徐行。 皋:水边地。 焉:兼词,于彼,在那里。4止息:休息。
进不入1以离2尤3兮,退将复修吾初服4。
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不入:不被容纳。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罪过。 离:同“罹”,遭受。3尤:指责。4初服:出仕前的服饰喻原先的志向
一指花椒,也可作为辣椒的俗称。花椒属于芸香科的植物,从古至今就是重要的食品调料,其实除了果实之外,花椒全株都有香气,味道与柑橘的叶片一样。古人除了把花椒作为调料,也可泡酒,皇宫将其涂于屋内。又因为花椒结实累累,古人用于比喻子孙满堂。
《离骚》中的兰,并非指兰花,而是菊科泽兰属的植物。这类植物多生长在湿地,叶子有香味,可制成香料,用于除虫辟邪。同样也可以用于沐浴或直接佩戴身上,是著名的古代香草。
制 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cháng)。
我要把菱叶荷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制:裁制。芰荷:菱叶与荷叶。集:缀缝。 芙蓉:莲花。
不吾知 其亦已兮,苟 余情其信芳。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苟:如果、只要。情:本心、本性。信:确实。芳:美好
高 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加高我高高的包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高:加高。a→v.长:加长。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芳 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 昭(zhāo)质其犹未亏。
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减损。
芳:芳香。 唯:只有。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亏:减损。唯…犹…:惟独(只有)…还…
菱叶与荷叶,《离骚》中也有一些植物并无香味,比如芰荷。芰,如今成菱,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菱角。菱角外壳红色,是士大夫服色的象征.
原辞指荷花,现多指木芙蓉,芙蓉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到夜间变深红色。
忽反顾以游目 兮,将往观 乎四荒。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反顾:回头看。 游目:放眼观看。游:使动用法。 往观:前去观望。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佩缤纷 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mí)章 。
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
缤纷:极言多。菲菲:香气浓烈 章:同“彰”,显著。
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
民生:人生。 常: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 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即使被肢解我也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收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
犹:仍然。 惩:因受创而戒止。
第四段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如何理解悔?
不是否定自己的理想
也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
而是苦苦思索
“悔”立足现在,深刻反省:
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是否应该返回呢?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悔
退
退的目的
“初服”喻原先的志向
屈原《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
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立身高洁,虽经坎坷挫折,不改追求
屈原的精神状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第三段
第四段
是否矛盾?
不矛盾。
第三段中的“未悔”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即诗人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
第四段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即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远离政坛,并没有放弃操守反而是更加的高洁自守。
古
诗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任务三
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主题
形象主题
人物形象
班固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他职责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于是给他加上个“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的罪名,首先从政治上否定了屈原的斗争性。而王逸则是针锋相对地指出:“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司马迁《屈原列传》: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的形象
忧国忧民
洁身自好
坚持正道
献身理想的
爱国诗人
佩戴名物香草
高大挺拔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外部形象
思想性格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诗歌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他们以力量。
把握诗歌主题
有人说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
观点二:不同意。将屈原的爱国思想看作是一种“宗国”思想这一观点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如今的时代距屈原的时代已有两千多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在考虑问题、施行政策时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吗 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不能否定他的爱国精神。
观点态度
对于屈原抱石沉江,众说纷纭,你赞成诗人这一举动吗
观点一:不赞成。虽然屈原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变节操,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一时之愤,
古
诗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任务四
艺术
手
法
艺术特色
《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两首诗歌,历经千年,穿越时空而来,一样有触痛人衷肠的力量。嗟叹、咏歌、手舞足蹈之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古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
《离骚(节选)》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艺术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运用了“兮”字、对偶句、双声词及叠音词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3)运用赋的手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又易于接受。
(4)运用比兴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5)选择多个意象来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美好的心灵。
(6)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古
诗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离骚》
education
teaching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
书中自有黄金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