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0: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导入:
《论语》中有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透过文字触摸历史精彩的瞬间,感受智者卓异的风采。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前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


一、知人论世
二、文意梳理
三、文本研读
四、写作技巧
活动一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思想主张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
旧时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传”意为注释。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是穷而后工(穷:不得志,困乏。工:精巧,精彩。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的典范。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代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如:“二十四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
在一起,首创于南宋袁枢。
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朝代史实的史书。
如:《史记》。
断代史:只记述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
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如何在齐桓公去世后称霸中原?
只需三步——吃饭、睡觉、打郑国!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东周历史上最倒霉的国家——郑国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周边强国特别是晋国和楚国,没事就爱打郑国。
郑国:我好难······
前600年,楚伐郑。
前604年,楚伐郑。
前607年,晋伐郑。
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郑联盟。
前630年,晋秦联合伐郑。
前562年,晋伐郑,晋郑联盟。
前575年,楚郑联盟,晋伐郑。
前581年,晋郑联盟。
前582年,楚郑联盟,晋伐郑。
前585年,楚伐郑。
前586年,晋郑联盟。
前595年,晋伐郑。
前597年,楚伐郑。
前598年,晋郑联盟。
文意梳理
活动二
释题
烛之武退秦师
“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武”是名。“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气助词,无实意。“烛之武”即烛地,名叫武的人。同“佚之狐”。
使动用法,使……撤退。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常识积累——古代姓氏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尧、舜、禹、夏、商、周、姬、姚、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名——齐、鲁、燕、赵、韩、魏、秦、卫、楚、宋;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司徒、帅、尉;职务——巫、乐、陶、屠、卜、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马、龙、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陆、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翦、萨、慕容、呼延、独孤。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①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②如果在“退”前加一个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③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④《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正音,整体感知。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
朝(zhāo)济 阙(quē)秦
共(gōng)其乏困 杞(qǐ)子
逢(páng)孙 戍(shù) 秦伯说(yuè)
微夫(fú)人之力 失其所与,不知(zhì)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迫晋退师
文本研读
活动三
文本解读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要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晋侯①、秦伯①围郑,【以②其无礼于③晋,且贰④于楚也。】⑤【晋军⑥函陵,秦军汜南。】⑦
第一段:秦晋围郑
①爵位名。
②因为。
③对。
④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⑤状语后置句。
⑥名词作动词,驻扎。
⑦省略句。
常识积累——古代爵位制度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思考1: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无礼于晋:
姬重耳当年流亡期间路过郑国,郑国国君认为重耳没有什么出息,因而没有理睬重耳。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夷吾)兄弟。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是为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但楚国兵败。随后,郑国害怕被打击报复,又与晋国联盟。
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思考2:开篇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秦、
晋军队驻扎的位置,有何作用?
①营造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 (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 (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
③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①:“国危矣,若②使③烛之武见秦君,师④必退。”公从⑤之。
①状语后置句
②如果
③派
④军队
⑤听从
思考1:如何看待佚之狐的人物形象
(是伯乐还是狐狸)?
首先,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思考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
有什么作用?
烛之武在佚之狐的推荐下出场,属于侧面描写,展示烛之武的才能不凡,是可用之才。
辞①曰:“臣之②壮③也,犹④不如人;今老矣,无能⑤为⑥也已⑦。”
①推辞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④尚且⑤不能⑥做、干⑦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烛之武其人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中说烛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烛之武为什么推辞?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②求子,【是③寡人之过④也】⑤。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⑥之。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表顺承
③这
④过错
⑤判断句
⑥答应
思考:郑文公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①首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从称谓看,用“吾”“寡人”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借此感染烛之武。
②其次,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③最后,烛之武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夜①缒②而③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④知亡矣。//
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②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③表修饰。
④已经
第三段:智退秦师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君的?
第一步:“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若亡郑而①有益于君】②,【敢③以烦执事④】⑤。越国以鄙⑥远⑦,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⑨,君之薄⑩也。//
①表顺承②状语后置句
③自言冒昧的谦称④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⑤省略句⑥名词的意动,把…当做边邑⑦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⑧增加
⑨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⑩形容词作动词,变薄弱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君的?
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亡郑利晋,与秦有害;阐明弊端,动摇秦军。
(亡郑危秦:从地理位置上说服秦伯)
若舍①郑以为②东道主③,行李④之⑤往来,共⑥其乏困⑦,君亦无所⑧害。//
①放弃②以(之)为,把(郑国)作为。③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④外交使者
⑤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同“供”,供给。⑦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物资。
⑧固定词组,没有什么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君的?
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存郑利秦;以利相诱,拉拢秦军。
(舍郑益秦:从地理位置上说服秦伯)
且君尝①为②晋君赐③矣,许君焦、瑕,朝④济⑤而夕⑥设版⑦焉,君之所知⑧也。//
①曾经②给予③恩惠
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⑤渡河⑥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⑦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
⑧所字结构,知道的事。
背景资料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君的?
第四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鉴,挑拨秦晋。
(晋言而无信:从历史上)
夫晋,【何厌①之有?】②既东③封④郑,又欲肆⑤其西封⑥,若不阙⑦秦,将焉⑧取之?阙秦以利⑨晋,唯⑩君图 之。//
①满足②宾语前置句③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④名词作动词使动,使…成为疆界⑤延伸,扩张⑥名词,疆界⑦侵损,削减⑧从哪里⑨使动用法,使…获利⑩表示希望、祈请 考虑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君的?
第五步:“夫晋”至“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贪得无厌:从逻辑上)
总结梳理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过程
第一步:主动示弱,以退为进;坦然知亡,解除戒心。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亡郑利晋,与秦有害;阐明弊端,动摇秦军。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舍郑有利,存郑利秦;以利相诱,拉拢秦军。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鉴,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步步紧逼!
秦伯说①,与郑人盟。使②杞子、逢孙、杨孙戍③之,乃④还。
①同“悦”,高兴。
②派遣
③戍守
④于是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结果是什么?
权衡利害,决定退兵,留兵驻守。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微②夫人③之力不及此。【因④人之力而敝⑤之,不仁】⑥;失其所与⑦,不知⑧;以乱易⑨整,不武⑩。吾其 还也。”亦去之 。
①指秦军②没有③那个人,指秦穆公。④依靠⑤损害⑥判断句⑦结交,同盟⑧同“智”,明智⑨取代⑩名作动,符合武德。 表示祈使,还是。 指郑国
第四段:迫晋退师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
“不仁”:得罪秦国对晋国没有任何好处,况且秦晋还是盟国,当然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 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总 结
分析人物形象
佚之狐
郑文公
烛之武
秦穆公
晋文公
烛之武
①以国为重,深明大义——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勇士。
③心思缜密,机智善辩——辩士。
佚之狐
知人善举、慧眼识才——伯乐
郑文公
①善于纳谏。
②勇于自责。
③善于言辩。
秦穆公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
见利忘义,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晋文公
虽贪婪、但理智,
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写作技巧
活动四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一、伏笔与照应得当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辞(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二、情节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三、叙事详略得当
拓展延伸
中国外交天团的魅力
华春莹
耿 爽
王 毅
赵立坚
汪文斌
这是我国外交家在答中外记者时的一些名场面,不知看后作何感想?
真乃字字铿锵,有力、有理、有节,更让我感慨的是他们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实力。生活于今世的青年,我们不仅要致敬先贤,更要奋发有为,为泱泱中华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