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兆麟中学高二(下)开学
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激素由人体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下列由同一部位分泌的是( )
A. TS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D. 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2.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发生6.2级地震,地震重灾区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4℃。下列有关地震中被困人员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被困期间,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含量略有升高,血氧含量略有下降
B. 地震发生时有人受伤,大脑皮层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地震发生时人受到惊吓,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收缩
D. 为减少散热量,被困人员的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减少
3.任氏液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如图为在任氏液中培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钾离子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Na+形成跨膜电流最大,动作电位达到峰值
B. 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长
C. 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
D. e点时,神经纤维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4.为研究NAA(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根和芽生长的影响,某科研小组以不同浓度的NAA处理小麦种子,以实验进行到第7天时测得的根和芽的平均长度进行数据处理后,描点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增长率=(NAA作用后的值-对照组的值)/对照组的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小麦种子
B. 小麦的根和芽对NAA的敏感度不同
C. 若将植物横置,则根的近地侧NAA浓度应该在10-10~10-6mol L-1范围内
D. 当浓度为10-10mol L-1时,NAA促进了根和芽的生长
5.某农户靠养殖黑山羊发家致富,黑山羊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小,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 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是增长型,在S4点是衰退型
D. S5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
6.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如图所示),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该系统的“追杀”。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研发药物促进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
B. PD-1与PD-L1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免疫排斥反应也会加强
D. 细胞毒性T细胞也可以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抗体等来有效“对付”癌细胞
7.疟原虫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中使人患疟疾,导致患者的体温发生变化;疟原虫可刺激机体产生能抵抗感染的免疫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疟原虫入侵人体后,可刺激浆细胞增殖、分化并合成相应的抗体
B. 研究疟原虫中抗原物质的结构有助于相应疫苗的研制
C. 疟原虫可利用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D. 患者体温发生变化时,体温调节中枢作出相应调节并产生冷觉或热觉
8.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则一定是脊髓出了问题
B. 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
C. 若某人脑干受损,则不能对体温、水盐平衡、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调控
D. 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仍可准确完成左手食指交替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9.如图一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二表示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C点时,α具有最小值
B. 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C. 当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浓度时,生长素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 胚芽鞘放琼脂块一侧的细胞的分裂速度加快导致弯曲生长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C. 在草→蚱蜢→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青蛙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未必越大
11.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12.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个单位,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应为( )个单位。
A. 4和4 B. 0.8和0.9 C. 10和4 D. 4和0.8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B.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C.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一般是单向的
D. 用秸秆发酵产生的工业酒精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所以不能作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清洁能源
1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 )
A. 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1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的协调原理和整体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协调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平衡,不需考虑环境容纳量
B. 建设生态工程可以创新,不一定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C. 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属于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 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协调原理
16.如图为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 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
C. 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 D. 和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毛细血管扩张
17.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 q为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
18.如图为某学生构建的与生命活动有关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血糖平衡的调节,则乙可能是胰岛A细胞,其上有神经递质受体,没有胰岛素受体
B. 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C. 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丙为浆细胞,则乙是B细胞
D. 若该图中甲是抗原,乙是抗体,则a表示特异性识别过程
19.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X、Y(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C点后种群数量降低,则可能与培养液中代谢废物的积累等有关
B. 曲线X、Y是实验小组建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物理模型
C. 只要保证培养液中营养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一定是X
D.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其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低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
B.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但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D. 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定不占营养级
二、非选择题
21.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中甲、乙、丙表示下丘脑的某些区域,A、B、C表示不同的调节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______ 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 ______ (填图中字母)途径增加其分泌量,此时效应器是 ______ 。
(2)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大量出汗,通过增加散热,使产热量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而退烧。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______ (填“增多”或“减少”),导致尿量 ______ (填“增多”或“减少”)。整个体温调节过程是通过 ______ (填图中字母)途径调节的结果。
(3)通过C途径分泌的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 ______ 调节使其分泌减少而不至于过高。
22.科学家研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如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丁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包括 ______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细胞表示 ______ ,物质A、B表示 ______ 。
(2)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其他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 ______ 。结合题图分析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激活免疫系统清除膀胱癌细胞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3)健康人体通过接种结核杆菌制剂预防肺结核,从免疫学角度来看,结核杆菌制剂相当于 ______ ,人体接种注射结核杆菌制剂后,当结核杆菌再次侵入人体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发生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特点是 ______ 。
(4)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与传统的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相比,免疫激活疗法优点是 ______ 。
23.花开花落,春华秋实。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受基因的调控、激素的调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是相互作用、协调配合的。请回答下列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
(1)细胞分裂素主要是由植物 ______ (部位)合成,运输到植物的特定部位,其作用是主要促进 ______ 分裂,而生长素主要促进 ______ 分裂,两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
(2)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激素间相互作用的实例如下: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这事实说明 ______ 。
(3)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激素的调控,还受到光的调控。光敏色素是一类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具有非活化态(Pr)和活化态(Pfr)两种类型。农田中玉米-大豆间作时,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具有遮阴作用,严重时引发“荫蔽胁迫”,此时,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及多种激素共同响应荫蔽胁迫,作用机理如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值会下降,原因是 ______ 。发生荫蔽胁迫时,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 ______ 形式存在。此形式的光敏色素可 ______ (选填“减弱”或“增强”)对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多种激素共同响应荫蔽胁迫。
24.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______ 法。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______ (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若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总体积为0.1mm3,某同学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后进行观察计数。如果观察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格内共有酵母菌48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约有酵母菌 ______ 个。若将压在中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全部计数,则估算出的酵母菌数量偏 ______ (大/小)。
(3)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 ______ 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 ______ (填“>”“<”或“=”)t2时的数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T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由垂体和下丘脑分泌,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别由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B错误;
C、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C错误;
D、促性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由垂体分泌的,D正确。
故选:D。
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激素等激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和功能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A、被困期间,被困者血糖含量降低,肝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其内肝糖原会水解产生葡萄糖,故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含量略有升高,血氧含量略有下降,A正确;
B、人的体温调节血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地震发生时有人受伤,下丘脑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错误;
C、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因此地震发生时人受到惊吓,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C错误;
D、为减少散热量,被困人员的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D错误。
故选:A。
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是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条件,血糖平衡的调节途径为神经—体液(激素)调节,当人体的血糖调节失衡后会引起多种疾病,其中糖尿病在生活中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危害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3.【答案】D
【解析】解:A、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此时钠离子停止内流,开始发生钾离子外流,A错误;
B、盐酸胺碘酮是钾离子通道阻断剂,不影响钠离子内流,因此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不变,B错误;
C、降低任氏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钠离子内流,动作电位峰值下降,b点会上移,C错误;
D、e点发生外向电流,但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仍高于膜外,D正确。
故选:D。
1、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难度适中。
4.【答案】C
【解析】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和不同的小麦器官,对照组的处理是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小麦种子,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促进根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小于芽,根对NAA的敏感性大于芽,B正确;
C、若将植物横置,则根的近地侧因生长被抑制,所以NAA浓度应该在大于10-6mol L-1范围,即在虚线以下,C错误;
D、图中浓度为10-10mol L-1时,两条曲线均在虚线以上,即NAA促进了根和芽的生长,D正确。
故选:C。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本题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种子根、芽的影响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分析生物数据的能力。曲线中的数据是种子根、芽的增长率,这样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5.【答案】D
【解析】解:A、在S型增长曲线中,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不是负相关,A错误;
B、值越小,种群数量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种内竞争越大,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和S4点时均为增长型,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还在K值之下,C错误;
D、K值是环境可以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K值一种群数量)/K值=0,即与横轴的相交点,S5点最接近横轴,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D正确。
故选:D。
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存在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200。当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当种群数量到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6.【答案】B
【解析】解:A、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可通过研发药物抑制癌细胞中PD-L1基因的表达来治疗癌症,A错误;
B、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受体)与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若使膜表面的PD-L1增加,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免疫排斥反应会减弱,C错误;
D、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意可知,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分化,并且浆细胞也不识别抗原,A错误;
B、确定疟原虫的抗原结构有助于疫苗的研制,应用于免疫预防,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C、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疟原虫不能利用人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来合成自身的蛋白质,C错误;
D、人体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而产生冷觉和热觉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浆细胞是免疫细胞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也是唯一不能识抗原的细胞。下丘脑是体温平衡调节的中枢,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本题的易错知识点。
8.【答案】B
【解析】解:A、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后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情况,可能是大脑皮层出了问题,A错误;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不能形成各种感觉,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等,B正确;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是调节呼吸和心脏功能的基本中枢,C错误;
D、大脑皮层运动区的信号需要经小脑和脑干传至脊髓,若某人小脑受损,则可能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指点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D错误。
故选:B。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识记人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B
【解析】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α等于90°,A错误;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大,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明显,导致α逐渐减小,B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浓度时,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仍起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逐渐减小,C错误;
D、生长素不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但能促进细胞伸长,D错误。
故选:B。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中胚芽鞘弯曲程度越大,α越小。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欲证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应设计空白对照组。图二中横坐标以上的部分代表促进作用,横坐标上的点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横坐标以下部分(c点以后)代表抑制作用。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取决于两侧生长速度的快慢,若两侧生长速度不相同,则会出现弯曲的现象。
10.【答案】A
【解析】解:A、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在草→蚱蜢→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蚱锰是初级消费者,青蛙是次级消费者,C正确;
D、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狼与水牛,D正确。
故选: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1.【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A错误;
B、硅藻既是生产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
C、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C正确;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其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濒临灭绝,不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D错误.
故选:C.
这是一个食物网,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四级消费者属于第五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作答.
此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首先我们要理解食物链的组成,再者还理解食物链的营养级以及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计算.
12.【答案】D
【解析】解: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个单位,按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第三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4;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所获得能量为100×20%×20%×20%=0.8。
故选:D。
有关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相关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多级利用,并能够循环利用,A正确;
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正确;
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即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C正确;
D、清洁能源是指燃烧时不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或有害物质十分微量,工业酒精燃烧只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属于清洁能源,D错误。
故选:D。
温室效应的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解: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选:B。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掌握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5.【答案】C
【解析】解:A、生态工程中的协调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和环境承载力,A错误;
BC、生态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B错误;C正确;
D、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C。
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自生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
整体原理: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协调原理:生物学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生物量不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D
【解析】解:A、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和散热量增加,可知T2<T1,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机体体温相对恒定;低温环境下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大于高温环境,所以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B正确;
C、a-b是因为进入寒冷环境,产热增加,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同时机体的散热量也增加,C正确;
D、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量,所以毛细血管收缩,D错误。
故选:D。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17.【答案】ACD
【解析】解:A、m为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错误;
C、p为B细胞,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
D、q为浆细胞,能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D正确。
故选:ACD。
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8.【答案】BD
【解析】解:A、若该图表示血糖平衡的调节,则乙可能是能产生胰高血糖素的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可受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故胰岛A细胞上有神经递质受体;胰岛素分泌过多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胰岛A细胞上有胰岛素受体,A错误;
B、若该图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a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靶细胞是垂体细胞,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若该图表示体液免疫,丙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则乙是B细胞或记忆细胞,C错误;
D、若该图中甲是抗原,乙是抗体,由于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则a表示特异性识别过程,D正确。
故选:BD。
人体内某些激素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进行调节,在该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都包含该过程,该过程即体现了激素分级调节的特点也体现了反馈调节的特点。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9.【答案】BCD
【解析】解: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Y表示种群“S”形增长曲线:空间和食物等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酵母菌培养的过程中会有代谢废物的积累,如酒精,另外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会改变培养液的pH,这些都会增加环境阻力,导致C点后种群数量降低,A正确;
B、物理模型包括:DNA双螺旋模型,橡皮泥制作的细胞、细胞器等,它们都在外形上接近实物本身,而数学模型主要包括坐标曲线、柱状图、数学表达式等,结合题图可知,曲线X、Y 是实验小组建立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曲线X表示种群“J”形增长曲线:不存在天敌,空间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等,只是保证食物充足,并不能保证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一定是X,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由于会将死亡的酵母菌计数在内,故导致其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BCD。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X表示种群“J”形增长曲线:不存在天敌,空间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等;曲线Y表示种群“S”形增长曲线:空间和食物等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C
【解析】解:A、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一般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被此交错构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C错误;
D、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定不占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食物链(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和无机成分不进入食物链。自养型生物为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为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依次类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21.【答案】胰岛A A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岛A细胞 小于 增多 减少 A、B、C 负反馈
【解析】解:(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对应图中的A途径,此时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岛A细胞。
(2)产热小于散热时,体温下降,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大量出汗,通过增加散热,使产热量小于散热量而退烧;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排汗会导致血浆中水分减少,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该过程是通过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因此,对应图中的A、B、C途径。
(3)C途径存在分级调节,同时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其分泌减少而不至于过高。
故答案为:
(1)胰岛A A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胰岛A细胞
(2)小于 增多 减少 A、B、C
(3)负反馈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22.【答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因子 抗原呈递细胞 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与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类似 抗原 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强
【解析】解:(1)据图分析,图中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因此既有细胞免疫又有体液免疫;据图可知,甲能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因此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乙细胞可分化出浆细胞产生抗体,故乙是B细胞;物质A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物质D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
(2)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后传递给其他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与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类似,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激活免疫系统清除膀胱癌细胞。
(3)抗原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题意,健康人体通过接种结核杆菌制预防结核,从免疫学角度来看,结核杆菌制剂相当于抗原;当核杆菌再次侵入人体细胞,人体发生二次免疫过程,此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记忆细胞;能够裂解靶细胞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故当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或者抗体一般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强的优点。
故答案为:
(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
(2)抗原呈递细胞;结核杆菌表面的抗原与膀胱癌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类似
(3)抗原;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强
据图可知:甲是细胞毒性T细胞,乙是B细胞,丙是记忆B细胞,丁是浆细胞,ABC是细胞因子,D是抗体。
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需要学生识图分析答题。
23.【答案】根尖 细胞质 细胞核 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色素)吸收红光,几乎不吸收远红光 非活化态(Pr) 减弱
【解析】解:(1)细胞分裂素主要是由植物根尖合成,运输到植物的 特定部位,其作用是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而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两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
(2)研究表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激素间相互作用的实例如下: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这事实说明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3)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红光,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值会下降。据图可知,荫蔽胁迫下,活化态(Pfr)转化为非活化态(Pr)增加,因此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非活化态(Pr)形式存在。据图可知,活化态(Pfr)可抑制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作用,荫蔽胁迫时,Pfr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根尖;细胞质;细胞核
(2)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3)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光合色素)吸收红光,几乎不吸收远红光;非活化态(Pr);减弱
(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24.【答案】抽样检测 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4×108 大 乙 <
【解析】解:(1)本实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需要使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实验中对酵母菌进行计算的方法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培养后期,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因素导致在a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5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48个,整个计数室共25个中方格,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8÷5×25=24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40÷(0.1mm3×10-3)×100=2.4×108个/ml。样方法的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若将压在中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全部计数,则估算出的酵母菌数量偏大。
(3)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形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
故答案为:
(1)抽样检测;营养物质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2.4×108;大
(3)乙;<
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