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模块一 自然地理
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五年高考
考点1 水循环
(2023海南,5—6,6分)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2020天津,2,3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4.[2023浙江6月选考,27(1)(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 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4分)
(2)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 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6分)
考点2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3山东,6—7,6分)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2022湖南,14—16,9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2020山东,9—10,6分)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 km2,湖面海拔695 m,平均深度144.8 m,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 km2,湖面海拔853 m,平均深度18.7 m,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7.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8.[2022山东,18(2)(3),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a)。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b)。
(1)说明图a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2)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考点3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
(2023北京,8—9,6分)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①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2023浙江6月选考,9—10,4分)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4.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 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江苏,8—10,6分)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6.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7.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山东,13—14,6分)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9.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2022北京,6—7,6分)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已知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 )
A.甲海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B.乙海区位于大陆架分布地区
C.丙海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单一
D.丁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11.考察过程中( )
A.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
B.S2航段沿线表层海水盐度越来越低
C.科考船行驶至S3航段时顺风顺水
D.S4航段一带洋壳厚度大于地壳均值
(2021重庆,13—15,9分)珠江分汊流入伶仃洋形成若干口门,如虎门、蕉门等,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百余年来伶仃洋海岸带的变化明显,珠江虎门潮差(潮水涨落过程中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水位高度差)增大。若以深槽为界,伶仃洋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下图分别示意1906年和2014年的珠江河口海岸带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1906年伶仃洋西部比东部( )
A.入海径流少 B.浅水区面积大
C.海岸线平直 D.平均海平面高
13.珠江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其原因是( )
A.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
B.海域面积季节变化大
C.流域气温季节变化大
D.海水流速季节变化大
14.与1906年相比,2014年珠江虎门潮差增大主要是因为( )
A.海水温度变化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海湾形态改变 D.河流径流量减小
15.(2023海南,18,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16.(2023广东,19,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6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考点4 海—气相互作用
(2023北京,5—6,6分)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2022湖北,10—12,9分)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4.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5.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水循环
(2024届浙江强基联盟9月联考,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泛指用于雨洪管理领域内的各种绿色生态措施。下图为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输送 ②降水 ③地表径流 ④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设计主要用于应对( )
A.海平面上升 B.全球气候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洪涝多发
(2023北京海淀一模,8—9)加冷河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区。20世纪60年代,为缓解洪涝灾害,新加坡将其天然河道改建为混凝土河道(图a),2009年启动加冷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图b)。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混凝土河道可以缓解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下渗 B.减少径流
C.加速径流 D.加强蒸发
4.河道经生态修复后( )
A.河床拓宽—减弱降水强度
B.湿地扩展—净化水质,调节气温
C.流程加长—提高航运价值
D.绿地增加—预留城市的建设用地
考点2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4届湖南衡阳八中阶测,5—6)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汇集,构成“三江汇流”格局。2020年8月中旬,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暴雨不断,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渠江流域降水量较少。罗渡溪水文站位于渠江下游。下图示意罗渡溪水文站位置及2020年8月14—19日流量—水位变化。完成下面两题。
1.8月14—19日期间,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速最大的是( )
A.14日 B.15日
C.17日 D.18日
2.8月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水量减少,河流侵蚀能力弱
B.含沙量迅速增加,河床淤积
C.受嘉陵江洪峰顶托作用影响
D.河道狭窄,河流水位上涨快
(2023河南郑州一模,9—11)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其中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巴尔喀什湖水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4.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5.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6.(2024届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开学联考,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柴达木河位于柴达木盆地最东部,全长231千米。柴达木河西支源头附近有阿拉克湖(海拔4 100米),东支源地附近是冬给措纳湖(海拔4 090米),两支汇合后称香日德河,流经香日德镇后潜入地下,后在小柴旦附近重新溢出,最终注入南霍鲁逊湖。柴达木河西支源头附近山脉都是红层地貌(红色砂岩),在特定季节整个柴达木河会被染红。下图为柴达木河流域水系分布图。
(1)说出柴达木河河水变为鲜红色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4分)
(2)请在柴达木河流域阿拉克湖、冬给措纳湖、南霍鲁逊湖中选择一个,指出其性质(淡水湖/咸水湖),并说明原因。(4分)
(3)分析香日德河流经香日德镇后水量减少以及消失的原因。(2分)
考点3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
(2024届福建厦门二中10月月考,6—8)下图示意北印度洋部分海区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8月德干高原南部西侧近海表层海水盐度比东侧低,主要是因为西侧( )
A.寒流流经,近海蒸发较弱
B.日照时数较少,近海水温较低
C.地形抬升,沿岸降水较多
D.河流流程较长,淡水稀释较强
2.与8月相比,2月甲区域(虚线框内)的表层海水等盐度线( )
A.较密集,弯曲程度较大
B.较密集,弯曲程度较小
C.较稀疏,弯曲程度较大
D.较稀疏,弯曲程度较小
3.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孟加拉湾和赤道西太平洋的水温变化基本一致,与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的差值增加。这说明孟加拉湾表层海水( )
A.温度升高、盐度降低
B.温度和盐度均升高
C.温度降低、盐度升高
D.温度和盐度均降低
(2023安徽淮北一模,14—16)下图示意某年8月长江口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图中影响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长江径流 B.海面降水
C.盛行风向 D.夏季气温
5.甲处海域等盐度线明显向东北弯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轮廓 B.洋流
C.地转偏向力 D.径流
6.某货轮从乙海域沿西北方向进入丙海域,货轮吃水深度( )
A.变深 B.先变深后变浅
C.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考点4 海—气相互作用
(2024届安徽合肥一中质检,13—15)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东南信风带 D.赤道低压带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
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升高
B.赤道逆流增强
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降低
D.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哥伦比亚高温干旱
B.澳大利亚的农作物增产
C.秘鲁渔场渔业丰收
D.我国北方地区高温干旱
限时拔高练
分钟:35分钟 分值:5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4届河北省级联测,14—16)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衡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2.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
②东北季风强盛
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
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2023福建福州一中高考模拟,14—16)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最适宜生存的水温为16—22℃。美国西海岸为著名的沙丁鱼渔场(如图),尤其是莫斯兰丁以南的海域。近年来,美国西海岸南部渔港的沙丁鱼渔获量下降,很多地方甚至无鱼可捕,而北部渔港的沙丁鱼渔获量上升。经历了渔获量的波动后,21世纪以来,美国西海岸沙丁鱼渔获量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研究发现,莫斯兰丁以南海域的饵料密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推测其原因是( )
A.夏季盛行上升流
B.夏季有寒暖流交汇
C.冬季入海径流量大
D.冬季盛行下沉气流
5.近年来,美国西海岸南部渔港沙丁鱼渔获量下降,而北部渔港渔获量上升,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气候变暖导致鱼类向高纬度海域游动
B.北部渔港捕捞技术先进
C.北部渔港暖流经过,水温高
D.南部渔港市场急剧缩小
6.近些年来,美国西海岸沙丁鱼渔获量趋于稳定,可能是由于( )
A.市场需求饱和
B.加工能力饱和
C.受捕捞配额限制
D.渔业资源减少
(2023黑龙江大庆教学质检一,17—19)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 m,年平均降水量783 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为1 m。图1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图2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
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
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
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
8.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
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
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
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
9.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
①地下水埋深小
②地下水埋深大
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
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0.(2023安徽合肥六中高三最后一卷,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冰间湖主要有两类:风或洋流驱动形成的潜热型冰间湖、海洋热量驱动形成的感热型冰间湖。某科研团队长期对北冰洋部分海域冰间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冰间湖的产生对北极产冰数量、周围大气温度以及海洋生物有明显影响。下图示意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和深水冰间湖的形成机制。
(1)指出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2)科研团队监测发现,北冰洋某海域感热型冰间湖的形成与附近沿岸的潜热型冰间湖有关。请简析该海域感热型冰间湖的形成过程。(6分)
(3)指出潜热型冰间湖和感热型冰间湖产冰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4)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夏季北冰洋冰间湖面积扩大的地理过程。(8分)
(5)简述北冰洋冰间湖对海洋生物的有利影响。(6分)
模块一 自然地理
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五年高考
考点1 水循环
(2023海南,5—6,6分)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答案 D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 B
(2020天津,2,3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答案 A
4.[2023浙江6月选考,27(1)(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 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4分)
(2)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 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自南向北减少(1分);修建水利工程(1分)、工农业生产(1分)、生态修复(1分)。
(2)赞同(1分);理由:黄河上游径流量得以补充(1分);沿黄灌区引水量增加,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耕作区范围扩大(2分);中上游流域蒸发量增加,更好满足种植业用水需求(2分)。
不赞同(1分);理由:径流增多,水土流失加剧(2分);下渗增多,地下水升高,易产生土壤盐碱化(2分);沿途蒸发量增加,暴雨、洪水频率增加(1分)。
考点2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3山东,6—7,6分)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下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答案 A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
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答案 A
(2022湖南,14—16,9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答案 D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答案 B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 D
(2020山东,9—10,6分)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 km2,湖面海拔695 m,平均深度144.8 m,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 km2,湖面海拔853 m,平均深度18.7 m,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答案 C
7.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 D
8.[2022山东,18(2)(3),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a)。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b)。
(1)说明图a中水系的演化过程。(8分)
(2)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4分)
答案 (1)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随着地垒的抬升,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成为新的分水岭,原河道的一段废弃成为古河道;分水岭以西形成新的水系,并沿断层线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以东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
(2)主要通过湖盆边缘出露的含水层补给;补给量小,变化大。
考点3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
(2023北京,8—9,6分)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2.①中的洋流( )
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
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
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
答案 A
(2023浙江6月选考,9—10,4分)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
答案 D
4.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 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2023江苏,8—10,6分)西风漂流绕过南美大陆南端后部分向北形成北上寒流,与巴西暖流交汇后东流。下图为“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36°S和41°S附近两个截面逐月洋流流量及变化趋势图”(数值表示流量大小;正负表示流向,北向为正,南向为负)。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从总体上看,1993—2016年西南大西洋海区( )
A.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增强
B.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都减弱
C.北上寒流增强,巴西暖流减弱
D.北上寒流减弱,巴西暖流增强
答案 D
6.与该海区洋流强弱变化趋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极地东风带向南极方向收缩
B.盛行西风带向南极方向移动
C.极地东风带向低纬方向扩张
D.盛行西风带向低纬方向移动
答案 B
7.下图中反映北上寒流和巴西暖流交汇处纬度位置年内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2022山东,13—14,6分)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答案 D
9.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答案 C
(2022北京,6—7,6分)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已知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 )
A.甲海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B.乙海区位于大陆架分布地区
C.丙海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单一
D.丁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答案 A
11.考察过程中( )
A.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
B.S2航段沿线表层海水盐度越来越低
C.科考船行驶至S3航段时顺风顺水
D.S4航段一带洋壳厚度大于地壳均值
答案 A
(2021重庆,13—15,9分)珠江分汊流入伶仃洋形成若干口门,如虎门、蕉门等,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百余年来伶仃洋海岸带的变化明显,珠江虎门潮差(潮水涨落过程中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水位高度差)增大。若以深槽为界,伶仃洋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下图分别示意1906年和2014年的珠江河口海岸带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1906年伶仃洋西部比东部( )
A.入海径流少 B.浅水区面积大
C.海岸线平直 D.平均海平面高
答案 B
13.珠江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其原因是( )
A.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
B.海域面积季节变化大
C.流域气温季节变化大
D.海水流速季节变化大
答案 A
14.与1906年相比,2014年珠江虎门潮差增大主要是因为( )
A.海水温度变化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海湾形态改变 D.河流径流量减小
答案 C
15.(2023海南,18,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答案 (1)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水面低;表层海水盐度小,密度小,水面高;水平方向,表层海水流向高盐度海区,下层海水从高盐度海区流出;垂直方向,高盐度海水密度大,海水下沉,表层海水流出,下层海水上升,形成闭合环流。
(2)盛行风减弱,使海水的上升运动减弱,从海洋深层带至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减少,生物资源减少;盛行风减弱,使冷海水上泛规模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鱼类生存环境发生改变。
16.(2023广东,19,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下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6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气候变冷,夏季风势力减弱,海水扰动减小;(2分)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海冰范围扩大且历时长,不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2分)海平面下降,日本海与外海交换减弱,洋流影响减弱。(2分)
(2)认同:现代对马暖流影响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2分)距今约8千年,这些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开始同步增强,反映对马暖流自此开始全面影响这些海域,表明现代对马暖流基本形成。(2分)
不认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仅暗示此时对马暖流势力增强;(2分)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2分)
考点4 海—气相互作用
(2023北京,5—6,6分)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据此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由图可知( )
A.距今1 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
B.距今3 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
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
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 C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印度洋沿岸 B.大西洋西岸
C.亚欧大陆东部 D.南美洲西部
答案 D
(2022湖北,10—12,9分)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影响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盛行风向 B.海水温度
C.距陆远近 D.种群规模
答案 B
4.推测智利竹筴鱼的生活习性是( )
A.冬季产卵
B.顺流洄游
C.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
D.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答案 C
5.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水循环
(2024届浙江强基联盟9月联考,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泛指用于雨洪管理领域内的各种绿色生态措施。下图为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输送 ②降水 ③地表径流 ④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2.该设计主要用于应对( )
A.海平面上升 B.全球气候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洪涝多发
答案 D
(2023北京海淀一模,8—9)加冷河位于新加坡市中心区。20世纪60年代,为缓解洪涝灾害,新加坡将其天然河道改建为混凝土河道(图a),2009年启动加冷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图b)。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混凝土河道可以缓解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少下渗 B.减少径流
C.加速径流 D.加强蒸发
答案 C
4.河道经生态修复后( )
A.河床拓宽—减弱降水强度
B.湿地扩展—净化水质,调节气温
C.流程加长—提高航运价值
D.绿地增加—预留城市的建设用地
答案 B
考点2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4届湖南衡阳八中阶测,5—6)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汇集,构成“三江汇流”格局。2020年8月中旬,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暴雨不断,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渠江流域降水量较少。罗渡溪水文站位于渠江下游。下图示意罗渡溪水文站位置及2020年8月14—19日流量—水位变化。完成下面两题。
1.8月14—19日期间,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速最大的是( )
A.14日 B.15日
C.17日 D.18日
答案 B
2.8月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A.水量减少,河流侵蚀能力弱
B.含沙量迅速增加,河床淤积
C.受嘉陵江洪峰顶托作用影响
D.河道狭窄,河流水位上涨快
答案 C
(2023河南郑州一模,9—11)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内陆湖,有多条河流注入,其中伊犁河是最重要的水源。1970年,位于伊犁河干流的卡普恰盖水库建成。下图示意1961—202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巴尔喀什湖水水量耗散的主要途径是( )
A.水面蒸发 B.湖水下渗
C.湖水外流 D.人类引用
答案 A
4.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地下水补给湖泊水量较大,原因可能是( )
A.伊犁河入湖水量减少
B.湖区降水量减少
C.湖区地下水位下降
D.湖区蒸发量增多
答案 A
5.1960年至2010年,巴尔喀什湖水量整体呈现( )
A.不断减少 B.不断增加
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 C
6.(2024届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开学联考,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柴达木河位于柴达木盆地最东部,全长231千米。柴达木河西支源头附近有阿拉克湖(海拔4 100米),东支源地附近是冬给措纳湖(海拔4 090米),两支汇合后称香日德河,流经香日德镇后潜入地下,后在小柴旦附近重新溢出,最终注入南霍鲁逊湖。柴达木河西支源头附近山脉都是红层地貌(红色砂岩),在特定季节整个柴达木河会被染红。下图为柴达木河流域水系分布图。
(1)说出柴达木河河水变为鲜红色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4分)
(2)请在柴达木河流域阿拉克湖、冬给措纳湖、南霍鲁逊湖中选择一个,指出其性质(淡水湖/咸水湖),并说明原因。(4分)
(3)分析香日德河流经香日德镇后水量减少以及消失的原因。(2分)
答案 (1)夏季。原因:柴达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夏季的冰雪融水,西支源头附近红层地貌广布,夏季冰雪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增加,河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河水挟带大量红色泥沙汇入河道,使柴达木河变为鲜红色。
(2)阿拉克湖和冬给措纳湖为淡水湖,南霍鲁逊湖为咸水湖。
原因:阿拉克湖和冬给措纳湖位于柴达木河上游,有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补给湖泊,有河流流出湖泊,排出盐分;南鲁霍鲁逊湖位于柴达木河末端,降水少,蒸发强,只有河流注入,带来盐分,没有河流流出排出盐分,因此形成咸水湖。
(3)在流经香日德镇后,随着地表径流的不断下渗,水量不断减少,最终完全变成地下暗河,在地表消失不见。
考点3 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
(2024届福建厦门二中10月月考,6—8)下图示意北印度洋部分海区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德干高原地势西高东低。8月德干高原南部西侧近海表层海水盐度比东侧低,主要是因为西侧( )
A.寒流流经,近海蒸发较弱
B.日照时数较少,近海水温较低
C.地形抬升,沿岸降水较多
D.河流流程较长,淡水稀释较强
答案 C
2.与8月相比,2月甲区域(虚线框内)的表层海水等盐度线( )
A.较密集,弯曲程度较大
B.较密集,弯曲程度较小
C.较稀疏,弯曲程度较大
D.较稀疏,弯曲程度较小
答案 D
3.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孟加拉湾和赤道西太平洋的水温变化基本一致,与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盐度的差值增加。这说明孟加拉湾表层海水( )
A.温度升高、盐度降低
B.温度和盐度均升高
C.温度降低、盐度升高
D.温度和盐度均降低
答案 D
(2023安徽淮北一模,14—16)下图示意某年8月长江口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图中影响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长江径流 B.海面降水
C.盛行风向 D.夏季气温
答案 A
5.甲处海域等盐度线明显向东北弯曲,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轮廓 B.洋流
C.地转偏向力 D.径流
答案 B
6.某货轮从乙海域沿西北方向进入丙海域,货轮吃水深度( )
A.变深 B.先变深后变浅
C.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 A
考点4 海—气相互作用
(2024届安徽合肥一中质检,13—15)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域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东南信风带 D.赤道低压带
答案 C
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
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升高
B.赤道逆流增强
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降低
D.北太平洋暖流减弱
答案 B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的是( )
A.哥伦比亚高温干旱
B.澳大利亚的农作物增产
C.秘鲁渔场渔业丰收
D.我国北方地区高温干旱
答案 D
限时拔高练
分钟:35分钟 分值:5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024届河北省级联测,14—16)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衡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孟加拉湾雨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下图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盐度差异显著,对其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洋流
答案 D
2.孟加拉湾南部10—12月盐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此时段( )
①雨带南移,降水增多
②东北季风强盛
③风速较小,蒸发较弱
④西南季风强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3.推测印度洋赤道海区上空大气运动的总体特点是( )
A.北部上升,南部下沉 B.东部上升,西部下沉
C.北部下沉,南部上升 D.东部下沉,西部上升
答案 B
(2023福建福州一中高考模拟,14—16)沙丁鱼为近海暖水性鱼类,最适宜生存的水温为16—22℃。美国西海岸为著名的沙丁鱼渔场(如图),尤其是莫斯兰丁以南的海域。近年来,美国西海岸南部渔港的沙丁鱼渔获量下降,很多地方甚至无鱼可捕,而北部渔港的沙丁鱼渔获量上升。经历了渔获量的波动后,21世纪以来,美国西海岸沙丁鱼渔获量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研究发现,莫斯兰丁以南海域的饵料密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推测其原因是( )
A.夏季盛行上升流
B.夏季有寒暖流交汇
C.冬季入海径流量大
D.冬季盛行下沉气流
答案 C
5.近年来,美国西海岸南部渔港沙丁鱼渔获量下降,而北部渔港渔获量上升,其原因最可能是 ( )
A.气候变暖导致鱼类向高纬度海域游动
B.北部渔港捕捞技术先进
C.北部渔港暖流经过,水温高
D.南部渔港市场急剧缩小
答案 A
6.近些年来,美国西海岸沙丁鱼渔获量趋于稳定,可能是由于( )
A.市场需求饱和
B.加工能力饱和
C.受捕捞配额限制
D.渔业资源减少
答案 C
(2023黑龙江大庆教学质检一,17—19)卢森堡某低矮山坡海拔485~515 m,年平均降水量783 mm,植被以山毛榉和橡木为主,成林根系平均深度为1 m。图1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地下水埋深的季节变化,图2示意该山坡不同坡位山毛榉树干液流(水分在植物体内由根系—木质部—叶片的输送过程)强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山脚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小,反映出( )
A.下渗+地下径流流出≈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
B.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入+地下径流流出
C.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地下径流流入
D.下渗+地下径流流入≈蒸发+蒸腾+地下径流流出
答案 D
8.7—11月,山坡中部地下水埋深快速下降,其直接原因是( )
A.地表水分快速蒸发
B.通过毛细管向土壤快速补水
C.山毛榉根系直接吸水
D.通过地表径流向山脚快速排泄
答案 B
9.9月,该山坡的山毛榉生长受水分条件制约明显,其原因是该月( )
①地下水埋深小
②地下水埋深大
③山毛榉生长较旺盛,需水量较大
④山毛榉生长缓慢,需水量较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0.(2023安徽合肥六中高三最后一卷,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冰间湖是极地海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达到结冰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保持无冰或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冰间湖主要有两类:风或洋流驱动形成的潜热型冰间湖、海洋热量驱动形成的感热型冰间湖。某科研团队长期对北冰洋部分海域冰间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冰间湖的产生对北极产冰数量、周围大气温度以及海洋生物有明显影响。下图示意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和深水冰间湖的形成机制。
(1)指出北冰洋大陆架冰间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4分)
(2)科研团队监测发现,北冰洋某海域感热型冰间湖的形成与附近沿岸的潜热型冰间湖有关。请简析该海域感热型冰间湖的形成过程。(6分)
(3)指出潜热型冰间湖和感热型冰间湖产冰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4)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说明夏季北冰洋冰间湖面积扩大的地理过程。(8分)
(5)简述北冰洋冰间湖对海洋生物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 (1)类型:潜热型冰间湖。理由:北冰洋大陆架海区,受离岸风影响大,在离岸风的驱动下,浮冰被带到下风向,从而在大陆架海岸附近形成冰间开阔水域。
(2)在干冷、强劲的离岸风驱动下,该海域附近沿岸的潜热型冰间湖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相对寒冷的海水下沉,挤压该海域底部温暖海水上涌至海洋表层,促进该海域的海冰融化,形成冰间开阔水域,从而形成感热型冰间湖。
(3)差异:潜热型冰间湖产冰量较多。原因:潜热型冰间湖主要受离岸风驱动,干冷的离岸风将新产生的海冰吹走,降低潜热型冰间湖的海面热量,促进新的海冰生成,产冰量较多。感热型冰间湖主要受底部温暖海水上涌的海洋热量驱动,抑制新的海冰的生成,产冰量较少。
(4)夏季,冰间湖可使大量太阳短波辐射穿透海水,促进海水变暖和海冰融化,继而造成海水蒸发量增大,导致更多的热量和水汽进入极地大气。大气中水汽的增加会吸收更多来自海面的长波辐射,云的保温效应会降低海面长波辐射的能量损失,使周围气温升高,海冰消融进一步加快,冰间湖面积扩大。
(5)北冰洋冰间湖使更多的阳光能够照射到海洋,有利于提升浮游生物的生产力,为海洋鱼类提供较多的饵料,从而也为海洋哺乳动物提供了较多的食物来源;冰间湖是迁徙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厚冰的减少也有利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进食;冰间湖内有丰富的营养盐,为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营养元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