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模块五 区域地理
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五年高考
考点1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2023北京,13—15,9分)下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该州( )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2.图中( )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3.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 )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2021海南,7—8,6分)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下图为西柏坡区位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西柏坡所在区域(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
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
5.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
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考点2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2023新课标,4—6,12分)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下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上图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
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
2.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
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
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
(2022山东,5—7,9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5.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6.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2021海南,11—13,9分)“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过日子”的象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绍兴地区腌制咸菜的时节最适宜在( )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处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8.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漫长 B.夏季湿热
C.秋季多台风 D.地下水盐度高
9.做大做强绍兴腌菜产业的主要措施是( )
A.传承传统工艺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销 D.打造品牌
考点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22天津,1—2,6分)下列是天津四处的景观图片。回答下面两题。
1.四图中能反映历史时期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是( )
A.甲、丙 B.甲、乙 C.乙、丁 D.丙、丁
2.图乙所示的居民区位于滨海地区,当地居民经常能感受到海陆风。在夏季时,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天中海风风力最大的时段是( )
A.6:00—7:00 B.10:00—11:00
C.14:00—15:00 D.20:00—21:00
3.(2023江苏,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材料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慈溪和义乌4个县级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均超100万,跃居我国大城市之列。
材料二 下表为“2021年4个县级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
项目 昆山 晋江 慈溪 义乌
常住人口 (万人) 211.2 206.9 185.9 188.5
GDP(亿元) 4 748.1 2 986.4 2 379.2 1 730.2
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 平均产值 (亿元) 4.34 2.71 2.25 1.47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 体育鞋服 小家电 小商品
(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简述4个县级市优势产业形成的相似条件。(6分)
(2)依据晋江、慈溪和义乌的优势产业类型,分析其人均GDP较昆山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6分)
(3)说明优势产业对4个县级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促进作用。(6分)
4.(2022山东,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5.(2021重庆,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印花布是以蓝草中提取的靛蓝为染料,采用全棉面料通过多道印染工艺制作的手工印花织物,曾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该地历史上纺织手工业发达,明清时期棉花和蓝草种植广泛,曾经“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目前,南通仍有少量传统蓝印花布生产,成为传统土布生产的“活化石”。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图为南通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明清时期南通“乡乡都有染布坊”的原料和水源条件。(6分)
(2)当前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订单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分析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在这些国家至今仍具有市场的原因。(6分)
(3)有人认为,采用现代工艺技术生产蓝印花布有利于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考点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2全国乙,4—6,12分)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2.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①扩大放牧规模 ②延长产业链条
③创建产品品牌 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①开垦草原种植牧草
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
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
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2北京,18,13分)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4分)
(2)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4分)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5分)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2024届甘肃武威四校开学联考,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该地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已探明的湖泊有144个,被称为“沙漠千湖”。这些湖泊冬季不结冰,冬夏水位恒定,水量不增不减。经测定该区域湖泊水的矿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与断裂带深层的地下水相近,与沙漠东南缘和南缘山区的大气降水具有同源性。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地理位置及周围地区。
(1)描述黑河的水文特征。(4分)
(2)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及过程。(4分)
(3)分析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冬夏水位恒定、水量不增不减的主要原因。(6分)
2.(2024届湖北宜荆荆随10月联考,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由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构成。由于矶头形成的“卡口”约束,河道平面形态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经历河—洲—湖—陆的演化,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从河流差异侵蚀的角度,分析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的原因。(6分)
(2)分析汉口滨江平原利于泥沙沉积的环境条件。(6分)
(3)说明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右岸湖泊的形成、演化过程。(8分)
考点2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2023江西百校期末联合测评,5—7)2022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农学专家给全国学生带来了令人震撼的《一粒种子的故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培育国,目前也是第一大水稻生产国。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普遍以双季稻经营为主,每年7、8月份存在“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水稻在扬花期需要凉爽的气候、明媚的日光,水稻灌浆期间需逐渐降低的土壤温度,这些因素对水稻品质提升都起到关键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长江流域地区每年7、8月份存在“双抢”的原因是( )
A.担心早稻晚收出现倒伏
B.担心早稻晚收出现雨淋
C.担心晚稻晚种出现后期积温不足
D.担心晚稻晚种出现后期降水不足
2.相较于早稻,晚稻品质普遍( )
A.更差,因为多低温冻害
B.更差,因为降水量更少
C.更优,因为光照、气温适应
D.更优,因为水肥更为充足
3.传统双季稻产区往往会种植一季越冬草本科植物紫云英,推测其主要目的是( )
A.改良土壤 B.收集蜂蜜
C.提高地温 D.保持水分
考点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23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13—14)舟山群岛许多村落选址在三面环山的海湾,海湾南侧的房屋采取“背朝大海”的布局方式。渔村里的传统民居内设天井,天井的四个角落往往摆放四口大水缸。完成下面两题。
1.上述村落选址及房屋布局的特点,反映了该地 ( )
①村民多以捕鱼为生
②村民多从事种植业
③频受台风的威胁
④常受海啸的威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推测天井中大水缸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
B.调节温差,消暑纳凉
C.暂时养殖出海捕捞到的活鱼
D.蓄积山泉,消防灭火
3.(2024届湖北荆州名校月考一,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天津市是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地区。研究表明,天津市冰雹的发生与强对流天气和东北冷涡活动(5—6月最活跃,易导致高空出现冷气流)密切相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津市0℃等温面的高度明显抬升,这对天津市冰雹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图1示意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2示意天津市1961—2020年各月冰雹天气出现的累计日数。
(1)概括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指出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灾害集中出现在春末夏初的原因。(6分)
(3)预测未来天津市冰雹灾害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6分)
考点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4届宁夏银川一中10月月考,6—8)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村落布局常依山就势,呈现带状、团状和阶梯状等空间形态。下图为当地某山谷示意图,图中甲山坡为传统村落分布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影响图示山谷民居坡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 )
A.采光与防寒 B.防寒与取水
C.防潮与取水 D.采光与防洪
2.该地传统民居采用合院式布局,下列地区最可能见到该合院的是( )
A.广州 B.西宁 C.伊犁 D.石家庄
3.推测Ⅰ、Ⅱ、Ⅲ区域内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别为( )
A.团状、带状、阶梯状
B.带状、阶梯状、团状
C.团状、阶梯状、带状
D.阶梯状、团状、带状
4.(2024届福建福州四校联盟期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达里诺尔湖位于我国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其南部山脉有明显的断裂遗迹,北部、西北部分布着众多火山,曾经出湖的古河道被熔岩堵塞,最终形成达里诺尔湖。近几十年来,湖泊面积萎缩较快。为拯救达里诺尔湖,当地政府实施了禁牧休牧、防护林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开发,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图1为达里诺尔湖位置示意图,图2为达里诺尔湖面积变化统计图。
(1)描述达里诺尔湖咸水湖的形成过程。(8分)
(2)指出达里诺尔湖湖水深、浅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面积萎缩较快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达里诺尔湖萎缩后对湖泊水文环境的影响。(4分)
(4)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任选其中两项,说出该措施在生态修复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
限时拔高练
分钟: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024届贵州部分学校月考,14—16)岛屿苔藓生长受岛屿内多种因素影响。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苔藓来源复杂,其中抗旱品种占比较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推测与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之间苔藓种数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
A.岛屿面积 B.最高点海拔
C.经纬度位置 D.海岸线长度
2.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苔藓抗旱品种较多,主要是因为当地( )
①蒸发强度较大 ②储水条件较差
③雨季时间较短 ④海水入侵较严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闽南、粵北沿海地区诸岛的苔藓能够( )
①加快土壤和大气热量交换
②提高土壤含水率
③补充土壤有机质
④提高表层土壤温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河南郑州外国语调研二,33—35)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该县多年年均降水量466.7毫米,年均蒸发量891.2毫米。 自1998年起,该县在荒山及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刺槐、山杏、沙棘等,受自然条件和植被生长习性影响,四种防护林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下表示意四种防护林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分布特征
海拔(米) 坡向范围(度)
刺槐 1 410—1 510 0°—20°;50°—62°;82°—95°;277°—360°
山杏 1 446—1 553 0°—100°;280°—360°
油松 1 380—1 452 0°—100°
沙棘 1 366—1 562 0°—74°;281°—360°
注:坡向一般以正北方向记作 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得角度为坡向角度。
4.该地适生坡向范围最小的防护林类型是( )
A.刺槐 B.山杏
C.油松 D.沙棘
5.四种防护林在 135°—225°坡向范围内几乎都没有分布,最可能是因为该坡向范围内( )
A.降水量少 B.蒸发量大
C.土层薄 D.坡度大
6.多年观测显示, 曾经作为先锋树种的沙棘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逐渐被油松等其他乔木取代, 由此反映了当地( )
A.水土流失加剧
B.生态环境改善
C.种间竞争减弱
D.光热条件改善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7.(2024届川贵云桂八校联考,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大青沟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生态价值较高。历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森林群落成熟后,原来大青沟较低的河床进一步发育成溪流。图1示意科尔沁沙地的位置,图2示意大青沟植物群落形成及环境演变模式。
(1)与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4分)
(2)简述大青沟河岸沙地能发育植被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6分)
(4)说明植被促进溪流发育的机制。(6 分)
8.(2023浙江宁波二模,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落户象山,该项目包括航天发射场和航天配套产业园。图1为长三角部分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分布图。
材料二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023年2月28日,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举行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象山西沪港的2 340.1吨蓝碳成交额近25万元。图2为象山港海域渔业分布图。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减少,象山港海洋水质逐渐改善,图3和图4分别为2010—2019年象山港入海污染物总磷(TP)和总氮(TN)的浓度变化。
(1)简述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象山县发展蓝碳经济的有利条件。(4分)
(3)从海洋空间资源的角度指出象山县可以发展哪些能源产业。(6分)
(4)从污染源的角度,指出象山港海域水质得到改善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4分)
模块五 区域地理
专题十九 中国地理
五年高考
考点1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2023北京,13—15,9分)下图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该州( )
A.中部地势高,地形起伏和缓
B.黄河沿岸多种植玉米、水稻
C.南部为荒漠,草场退化严重
D.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分布广
答案 D
2.图中( )
A.河流为外流河,属于黄河水系
B.龙羊峡水库有灌溉、发电功能
C.青海湖水位较高,补给倒淌河
D.沙珠玉河自东向西流,流速慢
答案 B
3.京藏高速(G6)穿过该州( )
A.促进贵南纺织和印染工业发展
B.改善沿线城镇大气环境质量
C.加强共和与其他城镇之间联系
D.导致区域人口分布重心西移
答案 C
(2021海南,7—8,6分)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山峨峨,百川浩浩。”下图为西柏坡区位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西柏坡所在区域(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
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
答案 C
5.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是 ( )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
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答案 A
考点2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2023新课标,4—6,12分)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用汽车普及,我国区域公路干线(国道或省道)在经过平原地区县城时,一般经历从穿城到绕城的变化。下图示意经过某县城的国道布局变化,其中新国道建成通车后,旧国道转为城市道路。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上图所示旧国道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县城对外运输
B.方便县城内部运输
C.促进县城用地扩展
D.吸引县城商业集聚
答案 A
2.新国道通车前,旧国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①等级过低 ②线路过长
③车流量过大 ④路口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3.推测新国道通车后( )
A.车辆过境速度提高
B.车辆穿城用时增加
C.县城汽车保有量减少
D.县城商业萎缩
答案 A
(2022山东,5—7,9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答案 A
5.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答案 B
6.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答案 D
(2021海南,11—13,9分)“灶的南面置大水缸,俗名七石缸,半埋地中,用以储井水,西北又是一只,则是腌菜缸……”(摘自《鲁迅的故家·灶头》)。浙江绍兴人喜食腌菜,素有“腌储咸菜御冬”的古风,也是会“过日子”的象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绍兴地区腌制咸菜的时节最适宜在( )
A.春分日
B.霜降(10月23日前后至11月6日前后)
C.冬至日
D.处暑(8月23日前后至9月6日前后)
答案 B
8.绍兴常年盛行腌制和食用咸菜习俗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冬季漫长 B.夏季湿热
C.秋季多台风 D.地下水盐度高
答案 B
9.做大做强绍兴腌菜产业的主要措施是( )
A.传承传统工艺 B.委托外地加工
C.薄利多销 D.打造品牌
答案 D
考点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22天津,1—2,6分)下列是天津四处的景观图片。回答下面两题。
1.四图中能反映历史时期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是( )
A.甲、丙 B.甲、乙 C.乙、丁 D.丙、丁
答案 D
2.图乙所示的居民区位于滨海地区,当地居民经常能感受到海陆风。在夏季时,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天中海风风力最大的时段是( )
A.6:00—7:00 B.10:00—11:00
C.14:00—15:00 D.20:00—21:00
答案 C
3.(2023江苏,24,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材料显示:江苏昆山、福建晋江、浙江慈溪和义乌4个县级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均超100万,跃居我国大城市之列。
材料二 下表为“2021年4个县级市人口与经济指标统计表”。
项目 昆山 晋江 慈溪 义乌
常住人口 (万人) 211.2 206.9 185.9 188.5
GDP(亿元) 4 748.1 2 986.4 2 379.2 1 730.2
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 平均产值 (亿元) 4.34 2.71 2.25 1.47
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 体育鞋服 小家电 小商品
(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简述4个县级市优势产业形成的相似条件。(6分)
(2)依据晋江、慈溪和义乌的优势产业类型,分析其人均GDP较昆山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6分)
(3)说明优势产业对4个县级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促进作用。(6分)
答案 (1)对外开放早,产业起步早(产业区位好);产业基础好,产业发展快;专业化生产协作好,生产效率高;产业集聚强,产业创新环境好。
(2)相对较低。三市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较低。
(3)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对第三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强,容纳劳动力多,城镇化进程快。
4.(2022山东,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围内河道纵横交错。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2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6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 (1)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可利用的土地块小而分散。
(2)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
(3)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5.(2021重庆,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印花布是以蓝草中提取的靛蓝为染料,采用全棉面料通过多道印染工艺制作的手工印花织物,曾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江苏省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该地历史上纺织手工业发达,明清时期棉花和蓝草种植广泛,曾经“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目前,南通仍有少量传统蓝印花布生产,成为传统土布生产的“活化石”。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图为南通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明清时期南通“乡乡都有染布坊”的原料和水源条件。(6分)
(2)当前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订单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分析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在这些国家至今仍具有市场的原因。(6分)
(3)有人认为,采用现代工艺技术生产蓝印花布有利于南通传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当地棉花种植广泛,(位于棉产区,或者棉花易获得)棉花充足,棉布(全棉面料)多;当地蓝草种植广泛,蓝草充足,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染料多。当地临近长江入海口,水源充足;河流纵横交错,取水便利。
(2)蓝印花布手工制作,品质优良,质量上乘;南通市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距离近;日本、韩国和部分东南亚等地文化与我国南通市相似,文化认同度高。
(3)赞成;机器生产效率高,蓝印花布产量大,资金收入高,因此有充足的资金用于保护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不赞成;机器生产产量大,单价低,会对手工生产的蓝印花布市场带来冲击,不利于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考点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2全国乙,4—6,12分)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下图),生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答案 D
2.甲公司提高牦牛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
①扩大放牧规模 ②延长产业链条
③创建产品品牌 ④实施多种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3.当雄生长期短,牧草较矮。为保障漫长寒季的草料供应,当地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①开垦草原种植牧草
②储存草原生长期牧草
③建设温室种植牧草
④从邻近农区购买草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4.(2022北京,18,13分)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4分)
(2)判断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淡水湖的主要依据。(4分)
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面积2.5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5万(2021年),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3)分析核心保育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原因。(5分)
答案 (1)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大风多。
(2)积雪冰川融水和径流等注入,黄河依次汇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在扎陵湖乡流出。
(3)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基本无种植业和工业,核心区受严格保护等。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2024届甘肃武威四校开学联考,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该地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 000 mm,已探明的湖泊有144个,被称为“沙漠千湖”。这些湖泊冬季不结冰,冬夏水位恒定,水量不增不减。经测定该区域湖泊水的矿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与断裂带深层的地下水相近,与沙漠东南缘和南缘山区的大气降水具有同源性。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地理位置及周围地区。
(1)描述黑河的水文特征。(4分)
(2)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及过程。(4分)
(3)分析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冬夏水位恒定、水量不增不减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径流总量不大;冬季有断流现象;等。
(2)类型:陆地内循环。过程:南部山区少量大气降水、大气冷凝水及冰雪融水等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沿断层渗出地表,补给湖泊;湖泊水通过蒸发外泄。
(3)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成露水,通过沙粒缝隙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断裂带分布多,地下水易渗出,补给水源稳定;周围高山分布多,冰雪融水补给多;沙漠气候干旱,年内蒸发量差异小;等。
2.(2024届湖北宜荆荆随10月联考,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长江武汉城区段两岸由滨江平原和一系列对峙矶头(龟山—蛇山,青山—湛家矶等)构成。由于矶头形成的“卡口”约束,河道平面形态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的河道形态有了较大变化:左岸变化较小,右岸经历河—洲—湖—陆的演化,形成武昌北滨江平原。下图示意长江武汉城区江段明清时期以来的演化。
(1)从河流差异侵蚀的角度,分析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的原因。(6分)
(2)分析汉口滨江平原利于泥沙沉积的环境条件。(6分)
(3)说明明清时期以来,长江武汉城区江段右岸湖泊的形成、演化过程。(8分)
答案 (1)矶头由基岩构成,不易被侵蚀(侧蚀),河道较窄;滨江平原由泥沙堆积形成,在侧蚀作用下,河道展宽;一系列对峙矶头和滨江平原相间分布使得长江武汉城区段河道平面形态呈“藕节状”。
(2)汉江汇入长江,受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位于长江干流开阔的河段(或干流流出矶头河段,河流展宽),泥沙易淤积;位于河流左岸(凸岸),流速较缓,泥沙易淤积。
(3)形成:泥沙淤积(或沙洲合并)使得河道由多分汊河道演化为单分汊河道,其中右汊河道淤塞形成余家湖、沙湖、白杨湖等多个“串珠状湖泊”。
演化:沙洲与陆地逐渐合并,湖泊补给减少(或湖泊继续淤积),余家湖、白杨湖消失,仅剩沙湖残留,由狭长水道连接长江。
考点2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2023江西百校期末联合测评,5—7)2022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农学专家给全国学生带来了令人震撼的《一粒种子的故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培育国,目前也是第一大水稻生产国。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普遍以双季稻经营为主,每年7、8月份存在“双抢”,即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水稻在扬花期需要凉爽的气候、明媚的日光,水稻灌浆期间需逐渐降低的土壤温度,这些因素对水稻品质提升都起到关键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长江流域地区每年7、8月份存在“双抢”的原因是( )
A.担心早稻晚收出现倒伏
B.担心早稻晚收出现雨淋
C.担心晚稻晚种出现后期积温不足
D.担心晚稻晚种出现后期降水不足
答案 C
2.相较于早稻,晚稻品质普遍( )
A.更差,因为多低温冻害
B.更差,因为降水量更少
C.更优,因为光照、气温适应
D.更优,因为水肥更为充足
答案 C
3.传统双季稻产区往往会种植一季越冬草本科植物紫云英,推测其主要目的是( )
A.改良土壤 B.收集蜂蜜
C.提高地温 D.保持水分
答案 A
考点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23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13—14)舟山群岛许多村落选址在三面环山的海湾,海湾南侧的房屋采取“背朝大海”的布局方式。渔村里的传统民居内设天井,天井的四个角落往往摆放四口大水缸。完成下面两题。
1.上述村落选址及房屋布局的特点,反映了该地 ( )
①村民多以捕鱼为生
②村民多从事种植业
③频受台风的威胁
④常受海啸的威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2.推测天井中大水缸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
B.调节温差,消暑纳凉
C.暂时养殖出海捕捞到的活鱼
D.蓄积山泉,消防灭火
答案 A
3.(2024届湖北荆州名校月考一,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天津市是我国冰雹灾害多发地区。研究表明,天津市冰雹的发生与强对流天气和东北冷涡活动(5—6月最活跃,易导致高空出现冷气流)密切相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天津市0℃等温面的高度明显抬升,这对天津市冰雹灾害的发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图1示意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图2示意天津市1961—2020年各月冰雹天气出现的累计日数。
(1)概括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年平均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指出1961—2020年天津市冰雹灾害集中出现在春末夏初的原因。(6分)
(3)预测未来天津市冰雹灾害的总体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总体上天津市冰雹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冰雹日数大体上自北向南减少;北部山区最多,南部平原最少。
(2)春末夏初太阳直射点北移,天津市气温回升快,东北冷涡最活跃,近地面和高空大气对流频繁;东北冷涡促进高空冰雹的形成。
(3)趋势;冰雹灾害总体减少。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抬升了0℃等温面的高度),不利于空中结冰;形成的冰雹更易融化。
考点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4届宁夏银川一中10月月考,6—8)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村落布局常依山就势,呈现带状、团状和阶梯状等空间形态。下图为当地某山谷示意图,图中甲山坡为传统村落分布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影响图示山谷民居坡向选择的主要原因是( )
A.采光与防寒 B.防寒与取水
C.防潮与取水 D.采光与防洪
答案 A
2.该地传统民居采用合院式布局,下列地区最可能见到该合院的是( )
A.广州 B.西宁 C.伊犁 D.石家庄
答案 B
3.推测Ⅰ、Ⅱ、Ⅲ区域内村落的空间形态分别为( )
A.团状、带状、阶梯状
B.带状、阶梯状、团状
C.团状、阶梯状、带状
D.阶梯状、团状、带状
答案 C
4.(2024届福建福州四校联盟期中,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达里诺尔湖位于我国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其南部山脉有明显的断裂遗迹,北部、西北部分布着众多火山,曾经出湖的古河道被熔岩堵塞,最终形成达里诺尔湖。近几十年来,湖泊面积萎缩较快。为拯救达里诺尔湖,当地政府实施了禁牧休牧、防护林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开发,跨流域调水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图1为达里诺尔湖位置示意图,图2为达里诺尔湖面积变化统计图。
(1)描述达里诺尔湖咸水湖的形成过程。(8分)
(2)指出达里诺尔湖湖水深、浅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面积萎缩较快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达里诺尔湖萎缩后对湖泊水文环境的影响。(4分)
(4)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任选其中两项,说出该措施在生态修复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
答案 (1)达里诺尔湖所处区域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凹陷处形成盆地;周边河流径流汇入,积水成湖;后火山喷发,熔岩堰塞出湖河道,导致湖水无法外泄;河水汇集挟带来的大量盐类物质,湖水蒸发,盐类物质沉积。达里诺尔湖咸水湖由此形成。
(2)西部(西南和西北)深,东部(东南和东北)浅。气候原因: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入湖的地表和地下径流减少;夏季气温高,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3)湖泊萎缩后,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域面积变小;湖水流动性差,水质变差;湖水盐度升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4)禁牧、休牧利于流域内草原植被的自然恢复;建设防护林体系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增加植被覆盖度,可扭转土地沙化的态势;规范旅游开发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跨流域调水利于遏制达里诺尔湖萎缩的趋势;等。
限时拔高练
分钟:45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024届贵州部分学校月考,14—16)岛屿苔藓生长受岛屿内多种因素影响。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苔藓来源复杂,其中抗旱品种占比较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推测与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之间苔藓种数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
A.岛屿面积 B.最高点海拔
C.经纬度位置 D.海岸线长度
答案 C
2.闽南、粤北沿海地区诸岛苔藓抗旱品种较多,主要是因为当地( )
①蒸发强度较大 ②储水条件较差
③雨季时间较短 ④海水入侵较严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3.闽南、粵北沿海地区诸岛的苔藓能够( )
①加快土壤和大气热量交换
②提高土壤含水率
③补充土壤有机质
④提高表层土壤温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2023河南郑州外国语调研二,33—35)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该县多年年均降水量466.7毫米,年均蒸发量891.2毫米。 自1998年起,该县在荒山及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刺槐、山杏、沙棘等,受自然条件和植被生长习性影响,四种防护林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下表示意四种防护林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分布特征
海拔(米) 坡向范围(度)
刺槐 1 410—1 510 0°—20°;50°—62°;82°—95°;277°—360°
山杏 1 446—1 553 0°—100°;280°—360°
油松 1 380—1 452 0°—100°
沙棘 1 366—1 562 0°—74°;281°—360°
注:坡向一般以正北方向记作 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得角度为坡向角度。
4.该地适生坡向范围最小的防护林类型是( )
A.刺槐 B.山杏
C.油松 D.沙棘
答案 C
5.四种防护林在 135°—225°坡向范围内几乎都没有分布,最可能是因为该坡向范围内( )
A.降水量少 B.蒸发量大
C.土层薄 D.坡度大
答案 B
6.多年观测显示, 曾经作为先锋树种的沙棘分布范围不断缩小,逐渐被油松等其他乔木取代, 由此反映了当地( )
A.水土流失加剧
B.生态环境改善
C.种间竞争减弱
D.光热条件改善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7.(2024届川贵云桂八校联考,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大青沟拥有科尔沁沙地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残遗原始森林,生态价值较高。历史上,大青沟流经该地,在气候变化和河流作用影响下,河岸形成沙地。河岸沙地形成后,河道逐渐萎缩,靠风媒扩散的沙地植被群落快速定居。河流彻底改道移走后,该地植被继续演替,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大,动物传播逐渐取代风力传播成为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森林群落成熟后,原来大青沟较低的河床进一步发育成溪流。图1示意科尔沁沙地的位置,图2示意大青沟植物群落形成及环境演变模式。
(1)与大青沟河岸沙地形成时期相比,推测大青沟原始森林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4分)
(2)简述大青沟河岸沙地能发育植被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大青沟植被演替过程中种子传播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6分)
(4)说明植被促进溪流发育的机制。(6 分)
答案 (1)气候较温暖,气温较高;空气较湿润,降水量较多。
(2)受河水渗流影响,地下水埋藏较浅;距海较近,大气降水较多;河流沉积带来土壤。
(3)植被覆盖度提高,风速减弱,风力对种子的搬运减少;生态系统更完善,动物多样性增加,动物对种子的传播增强。
(4)植被调节局地小气候,蒸发减弱;植被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减少沙地水分下渗损失;在地势较低的故道汇水,发育成河流。
8.(2023浙江宁波二模,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将落户象山,该项目包括航天发射场和航天配套产业园。图1为长三角部分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分布图。
材料二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或“海洋碳汇”,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2023年2月28日,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网举行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象山西沪港的2 340.1吨蓝碳成交额近25万元。图2为象山港海域渔业分布图。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减少,象山港海洋水质逐渐改善,图3和图4分别为2010—2019年象山港入海污染物总磷(TP)和总氮(TN)的浓度变化。
(1)简述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象山县发展蓝碳经济的有利条件。(4分)
(3)从海洋空间资源的角度指出象山县可以发展哪些能源产业。(6分)
(4)从污染源的角度,指出象山港海域水质得到改善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宁波及周边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好,产业链完善;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象山临海,便于运输大型部件;象山以东为广阔的海域,利于发射安全和观测。
(2)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海域面积广;海产养殖业发达;海洋环境治理和海洋生态保护取得成效;政府搭建了蓝碳交易平台。
(3)开发海岸,建设石油等能源储备基地;开发港口,发展能源运输业;发展火电、炼油等产业;利用海面,发展海上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波浪潮汐能发电;发展勘探技术,开发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制造;等。
(4)兴建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工业实施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提高养殖技术,饵料利用率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