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模块二 人文地理
专题八 乡村与城镇
五年高考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3海南,3—4,6分)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2.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2023浙江6月选考,7—8,4分)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4.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江苏,14—16,6分)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A.村寨布局 B.洪水威胁
C.地形坡度 D.方便劳作
6.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
7.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
C.精神家园重塑 D.基础设施完善
(2021海南,9—10,6分)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下图示意张掖市区路网和工业用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张掖市区工业布局的特点是( )
A.靠近水源地,方便用水
B.与住宅区混合,方便通勤
C.靠近交通线,便于运输
D.分散布局,均衡发展
9.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是( )
A.东西扩展
B.由分散到相对集中
C.南北扩展
D.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拓展
10.(2023北京,20,7分)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特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
11.(2022北京,19,12分)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下图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5分)
(2)归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3分)
(3)说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4分)
12.(2021河北,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推测老港外迁的主要原因。(4分)
(2)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8分)
(3)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4分)
考点2 城镇化
(2022海南,1—2,6分)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2022广东,15—16,6分)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1湖北,4—6,9分)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 km2,目前面积已达66 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上图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
7.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3河北,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新产业空间的兴起与拓展,上海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呈现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洛杉矶大都市区在市场主导下,灵活生产不断增长与扩散,边缘城市不断涌现,产业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网络化”分布格局。上海大都市区在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主导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快速转变,郊区新城(卫星城)蓬勃发展。下图示意2014年上海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关联和组织形态。
(1)分析洛杉矶产业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请在图中为上海挑选分别体现①和②的关键词。(4分)
①CBD和各产业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
②CBD以外各产业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
(3)从产业与城市关系角度说明上海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8分)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2湖北,1—3,9分)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阳台 B.客厅 C.卧室 D.厨房
2.“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 )
A.井灌 B.漫灌 C.喷灌 D.滴灌
3.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 )
A.抗风能力更强 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维护成本更低 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4.(2023湖南,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4届云南三校联考,1—2)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 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下图为口袋公园范畴归属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除了规模小之外,口袋公园还具有以下特点( )
①功能多样 ②使用频率低
③服务半径小 ④空间布局灵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与其他城市绿地相比,口袋公园的核心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提供休闲场所
C.减少城市内涝 D.缓解热岛效应
(2023大湾区一模,1—2)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村落主要有:广府人的“梳式布局”、客家人的“包围式布局”、广客交融的“围梳式布局”、疍民的“顺水排列式布局”。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地区四种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① ②
③ ④
3.围梳式布局的传统村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示四种传统村落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风水塘提供了主要饮用水源
B.平行巷道不利于夏季通风和排水
C.祠堂一般位于村落核心位置
D.水运是疍民现在出行的主要方式
考点2 城镇化
(2024届海南琼中中学月考,1—3)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山地气候。东部的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原首都,1973年后,坦桑尼亚逐步迁都至多多马。21世纪以来,坦桑尼亚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化水平整体达35%,但在国际上仍处于低水平。下图示意坦桑尼亚城镇分布情况。完成下面三题。
1.坦桑尼亚内陆高原城市分布较多,其原因主要是( )
A.地势平坦,耕地广阔
B.深居内陆,交通便利
C.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D.临近湖泊,水源充足
2.相较于原首都,多多马作为首都的优势是( )
A.位置居中 B.工业发达
C.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
3.制约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人口基数
C.国土面积 D.资源状况
(2023河南郑州TOP二十名校调研,1—3)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邻,总面积约为15.67万km2。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3 664万人,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5.03% ,202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3 491.56万人,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2.53%。下图示意山西省11市2015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下列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是( )
A.太原市 B.临汾市
C.晋中市 D.大同市
5.导致山西省太原市与其他市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条件
B.行政区划面积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理位置差异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缩小山西省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的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实施积极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
④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4届河南南阳九中二调,24—26)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也各有差异。传统民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下图分别是客家土楼、四合院、傣家竹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客家土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 )
A.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B.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C.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D.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2.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主要原因是( )
A.南面河流湖泊密布 B.南面地形平坦开阔
C.朝南光照好气温高 D.朝南土壤肥沃深厚
3.傣家竹楼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具体表现在( )
A.屋顶坡度大,利于遮阳
B.结构简单,方便搬迁
C.因地形崎岖,底层架空
D.竹木结构,利于散热
限时拔高练
分钟:20分钟 分值: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024届四川部分名校10月联考,4—6)伴随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得到快速发展,其功能的完善性、独立性使之具备城市特性,形成“类城市体”,学者将此现象称为后郊区化。研究表明,目前上海正逐步进入后郊区化阶段。下图示意1949年至今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模式演变。正向通勤指居住在郊区、工作在中心城区的通勤,反之称为逆向通勤。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正向通勤和逆向通勤最突出的分别是( )
A.阶段二、阶段三
B.阶段二、阶段一
C.阶段三、阶段二
D.阶段三、阶段一
2.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引起上海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布局转换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地租金 B.交通条件
C.人口迁移 D.环境质量
3.与近郊区相比,上海市远郊区更易成为功能复合完善的“类城市体”,主要原因是( )
A.对周边城市辐射更强
B.生产成本低廉
C.受中心城区辐射较弱
D.劳动力数量多
(202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3)地名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符号,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是中华历史的活化石。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 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秦汉时代,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的主要目的是( )
A.躲避洪水 B.选择墓址
C.利用光照 D.抵御外敌
5.当前,华北平原北部的“丘”“陵”“阜”多已消逝,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城市扩张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盗墓破坏
6.“阴”“阳”在我国地名中非常常见,一般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湖北汉阳却在汉江南面,推测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B.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C.北有高山,取名为阳
D.汉江改道,城未改名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7.(2024届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7)读长株潭城市群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位于湖南东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合称,历史上,三城分分合合,如今,三城同城化速度加快,已经变成了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圈是以一个城市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实现多城同城化发展,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
材料二 不同年份DMSP/OLS影像提取长株潭城市建设用地结果。
材料三 位于长株潭三城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
(1)根据图文信息,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4分)
(2)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该区域的意义。(4分)
(3)从城镇化问题的防治角度,判断长株潭规划“绿心”地带的作用。(4分)
模块二 人文地理
专题八 乡村与城镇
五年高考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3海南,3—4,6分)岭南某古村落地处滨水低地,因势而建,内修墩塘,外防水患,形成具有“堤围护村,墩塘相间,墩上立宅,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景观特征的散村聚落结构(图1)。图2为该古村落的堤围及水闸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示意图中,符合该村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是( )
答案 D
2.图2中水闸的主要功能是( )
A.抵御外敌 B.蓄水发电
C.防洪排涝 D.美化环境
答案 C
(2023浙江6月选考,7—8,4分)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答案 A
4.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答案 C
(2023江苏,14—16,6分)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图为“我国中部山区某传统村寨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5.早期铁索桥位置选择在两河交汇处的上游,主要考虑的是( )
A.村寨布局 B.洪水威胁
C.地形坡度 D.方便劳作
答案 B
6.早期风雨桥成为村寨重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原因是( )
A.日常使用频率高 B.远离村民的住宅
C.便于接待外村人 D.建筑成本比较低
答案 A
7.该村寨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恢复村寨传统特色的最大挑战是( )
A.街巷景观还原 B.传统住宅修缮
C.精神家园重塑 D.基础设施完善
答案 C
(2021海南,9—10,6分)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下图示意张掖市区路网和工业用地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张掖市区工业布局的特点是( )
A.靠近水源地,方便用水
B.与住宅区混合,方便通勤
C.靠近交通线,便于运输
D.分散布局,均衡发展
答案 C
9.张掖市区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是( )
A.东西扩展
B.由分散到相对集中
C.南北扩展
D.由中心城区向周围拓展
答案 D
10.(2023北京,20,7分)小微绿地是斑块状散布在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下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小微绿地的探索和实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功能区 小微绿地特点
商业区 多位于商业街区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门前空地,透视性好,花卉类植物造景与小雕塑结合,设置休息座椅、移动货亭等服务设施。
居住区 利用社区闲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种植便于养护的乡土植物,建有游乐、健身、社区文化展示等设施,可作为社区议事场所。
工业区 在工业园区干道两侧或企业入口街角,选择除尘降噪效果好的乔、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绿,并利用数字媒体墙等进行工业文化展示。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答案 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加城市休闲娱乐的空间,有利于城市居民锻炼身体;可以作为城市的紧急避难场所,方便市民紧急避难疏散;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11.(2022北京,19,12分)美国塔科马市(47°17'N,122°28'W)是位于北太平洋东岸的港口城市,人口约21.9万(2020年)。该市一位名叫约克的年轻人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工作之余经常前往图书馆读书,或漫步公园游憩。1873年,横贯美洲大陆的北太平洋铁路建成。这条铁路成了分处铁路两端的约克曾祖父母缔结姻缘的纽带。他们初识时,位于铁路西端的塔科马仅千余人,到1889年人口达3.6万。下图示意塔科马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该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5分)
(2)归纳该市商业区的分布特征。(3分)
(3)说明该市适宜步行的原因。(4分)
答案 (1)北太平洋铁路建成后,人口数量增多,城市逐步兴起,海运和陆运交通联系日益紧密,带动产业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进一步发展。
(2)临近港口和城市中心集中成片,沿主干道呈带状,在街角和居住区呈点状分布。
(3)城市环境宜人,建有步行道,步行范围内的设施较为便利、公园绿地分布广。
12.(2021河北,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推测老港外迁的主要原因。(4分)
(2)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8分)
(3)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4分)
答案 (1)泥沙淤积,水深变浅;政策、规划因素;交通运输的发展。
(2)距离汉堡市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半荒废的老港区面积大、地价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完善;可利用原有的工业遗址;政策支持。
(3)特色板块建设,利于汉堡新城土地合理利用;特色板块空间的有机组合,利于汉堡新城健康发展;特色板块中融入各种基础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考点2 城镇化
(2022海南,1—2,6分)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答案 D
2.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 D
(2022广东,15—16,6分)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答案 B
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2021湖北,4—6,9分)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 km2,目前面积已达66 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 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上图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6.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D.环境优美
答案 C
7.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
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
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8.(2023河北,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新产业空间的兴起与拓展,上海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呈现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洛杉矶大都市区在市场主导下,灵活生产不断增长与扩散,边缘城市不断涌现,产业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网络化”分布格局。上海大都市区在政策与市场共同作用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制造业主导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快速转变,郊区新城(卫星城)蓬勃发展。下图示意2014年上海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关联和组织形态。
(1)分析洛杉矶产业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请在图中为上海挑选分别体现①和②的关键词。(4分)
①CBD和各产业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
②CBD以外各产业中心之间的关联特征
(3)从产业与城市关系角度说明上海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形成过程。(8分)
答案 (1)不同产业及环节自身区位要求不同,同时为降低拥挤成本,形成分散布局;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应、营造创新环境、减少交易费用等,企业空间集聚,形成不同产业中心;发达的交通与信息网络满足了产业中心之间的生产合作需求,促进了产业网络化分布格局的形成。
(2)①信息服务流;②生产制造流。
(3)上海早期主城区产业高度集聚,形成单中心为主的结构;在政策和市场引导下,主城区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功能提升;统筹规划郊区新城(卫星城),吸引人口和产业,逐渐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次(子)中心;依托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形成主城区主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结构。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2湖北,1—3,9分)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下图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阳台 B.客厅 C.卧室 D.厨房
答案 A
2.“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 )
A.井灌 B.漫灌 C.喷灌 D.滴灌
答案 D
3.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 )
A.抗风能力更强 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维护成本更低 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答案 D
4.(2023湖南,17,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下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 (1)广东省主要方言区成片状分布;粤语、客家语方言区面积大,粤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其他方言区呈点状或块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北部。
(2)客家语方言区的客家人多,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中心城镇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多为区域的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本地人多居住在中心城镇。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4届云南三校联考,1—2)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是指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 000平方米之间,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下图为口袋公园范畴归属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除了规模小之外,口袋公园还具有以下特点( )
①功能多样 ②使用频率低
③服务半径小 ④空间布局灵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2.与其他城市绿地相比,口袋公园的核心功能是( )
A.美化环境 B.提供休闲场所
C.减少城市内涝 D.缓解热岛效应
答案 B
(2023大湾区一模,1—2)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村落主要有:广府人的“梳式布局”、客家人的“包围式布局”、广客交融的“围梳式布局”、疍民的“顺水排列式布局”。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地区四种传统村落空间模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① ②
③ ④
3.围梳式布局的传统村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4.图示四种传统村落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风水塘提供了主要饮用水源
B.平行巷道不利于夏季通风和排水
C.祠堂一般位于村落核心位置
D.水运是疍民现在出行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考点2 城镇化
(2024届海南琼中中学月考,1—3)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山地气候。东部的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原首都,1973年后,坦桑尼亚逐步迁都至多多马。21世纪以来,坦桑尼亚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城镇化水平整体达35%,但在国际上仍处于低水平。下图示意坦桑尼亚城镇分布情况。完成下面三题。
1.坦桑尼亚内陆高原城市分布较多,其原因主要是( )
A.地势平坦,耕地广阔
B.深居内陆,交通便利
C.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D.临近湖泊,水源充足
答案 C
2.相较于原首都,多多马作为首都的优势是( )
A.位置居中 B.工业发达
C.交通便利 D.资源丰富
答案 A
3.制约坦桑尼亚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人口基数
C.国土面积 D.资源状况
答案 A
(2023河南郑州TOP二十名校调研,1—3)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邻,总面积约为15.67万km2。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3 664万人,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5.03% ,202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3 491.56万人,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2.53%。下图示意山西省11市2015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下列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的是( )
A.太原市 B.临汾市
C.晋中市 D.大同市
答案 D
5.导致山西省太原市与其他市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条件
B.行政区划面积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理位置差异
答案 C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缩小山西省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的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实施积极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③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
④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考点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4届河南南阳九中二调,24—26)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也各有差异。传统民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下图分别是客家土楼、四合院、傣家竹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客家土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 )
A.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B.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C.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D.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答案 C
2.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大门、庭院布局在建筑物的南边),主要原因是( )
A.南面河流湖泊密布 B.南面地形平坦开阔
C.朝南光照好气温高 D.朝南土壤肥沃深厚
答案 C
3.傣家竹楼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具体表现在( )
A.屋顶坡度大,利于遮阳
B.结构简单,方便搬迁
C.因地形崎岖,底层架空
D.竹木结构,利于散热
答案 D
限时拔高练
分钟:20分钟 分值: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024届四川部分名校10月联考,4—6)伴随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得到快速发展,其功能的完善性、独立性使之具备城市特性,形成“类城市体”,学者将此现象称为后郊区化。研究表明,目前上海正逐步进入后郊区化阶段。下图示意1949年至今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模式演变。正向通勤指居住在郊区、工作在中心城区的通勤,反之称为逆向通勤。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正向通勤和逆向通勤最突出的分别是( )
A.阶段二、阶段三
B.阶段二、阶段一
C.阶段三、阶段二
D.阶段三、阶段一
答案 B
2.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引起上海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布局转换的关键因素是( )
A.土地租金 B.交通条件
C.人口迁移 D.环境质量
答案 A
3.与近郊区相比,上海市远郊区更易成为功能复合完善的“类城市体”,主要原因是( )
A.对周边城市辐射更强
B.生产成本低廉
C.受中心城区辐射较弱
D.劳动力数量多
答案 C
(202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3)地名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符号,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是中华历史的活化石。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 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秦汉时代,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的主要目的是( )
A.躲避洪水 B.选择墓址
C.利用光照 D.抵御外敌
答案 A
5.当前,华北平原北部的“丘”“陵”“阜”多已消逝,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城市扩张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盗墓破坏
答案 B
6.“阴”“阳”在我国地名中非常常见,一般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湖北汉阳却在汉江南面,推测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B.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C.北有高山,取名为阳
D.汉江改道,城未改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7.(2024届湖南长沙一中月考,17)读长株潭城市群的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位于湖南东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合称,历史上,三城分分合合,如今,三城同城化速度加快,已经变成了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圈是以一个城市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实现多城同城化发展,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
材料二 不同年份DMSP/OLS影像提取长株潭城市建设用地结果。
材料三 位于长株潭三城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
(1)根据图文信息,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4分)
(2)简述长株潭地区城镇化对该区域的意义。(4分)
(3)从城镇化问题的防治角度,判断长株潭规划“绿心”地带的作用。(4分)
答案 (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大幅提升,城市间的距离缩小。
(2)有利于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城市体系。
(3)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绿地景观,美化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限制城市无序扩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