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模块二 人文地理
专题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五年高考
考点1 人口分布
(2023海南,1—2,6分)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2023浙江1月选考,1—2,4分)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4.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考点2 人口迁移
(2023山东,3—5,9分)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1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2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2023浙江6月选考,22—23,6分)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省(区) 流入人口 (万人) 流入率 (%) 流出人口 (万人) 流出率 (%)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4.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5.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2023广东,5—6,6分)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7.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2022全国乙,1—3,12分)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城市 2010年中 心城区人 口比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 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 心城区以外地区 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 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8.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9.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10.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2022天津,12—13,6分)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入人口650余万,其中四个中心城市迁入450余万。各中心城市净迁入人口数如图所示。回答下面两题。
11.据图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随着产业转移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外迁移
B.中心城市中广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大
C.人口集中迁入区人均GDP增速更快
D.迁入人口主要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
12.关于上图中各地人均GDP增速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最快,经济实力最强
B.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最快,城镇化水平高
C.湾区外城市快于湾区内,承接产业转移多
D.深圳快于广州,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2021天津,8,3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3.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2021山东,7—9,9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4.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15.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16.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2021江苏,11—13,6分)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7.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迁移至上海人口相差较大,其主导因素是( )
A.对外交通条件 B.文化交流习惯
C.经济活动方式 D.人口迁移政策
18.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
A.地域性 B.等距性 C.均衡性 D.同向性
19.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
A.政府机构外迁 B.城市规模扩大
C.首都功能优化 D.公共服务升级
(2021湖南,1—2,6分)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2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3 人口容量与人口问题
(2023河北,12—13,6分)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图a点P所示。任意点O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图a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的显著特征为(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b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北京,8,3分)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下图,回答下题。
3.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1浙江6月选考,12—13,4分)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两题。
4.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5.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浙江7月选考,4,2分)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下题。
6.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人口分布
(2024届河南中原名校联盟9月调研,10—12)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区2001—202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医疗条件的改善
2.与其他地区相比,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政策
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 )
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
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
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
D.劳动力成本下降
(2023新疆部分学校联考一模,1—2)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下图示意俄罗斯地理重心和2002—2017年人口重心演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俄罗斯人口密度( )
A.东部大于西部 B.西部大于东部
C.南部大于北部 D.北部大于南部
5.影响俄罗斯人口重心演变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交通
C.资源 D.经济
考点2 人口迁移
(2024届广东部分学校8月联考,1—2)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但近年来人口迁往东部地区的速度有所放缓,且区域内部人口迁移状况出现分化。下图示意2015—2020年西部地区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情况(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可判断,2015—2020年间( )
A.贵州的人口以迁入为主
B.西藏比四川的迁入人数多
C.内蒙古人口总量几乎不变
D.新疆人口净迁移率最高
2.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总体放缓,说明西部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东部
B.人口老龄化比东部严重
C.产业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D.户籍政策限制人口流动
(2023重庆一模,3—4)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规模近4亿,其中有近2亿为跨省(区、市)迁徙,人口首位流是流动规模占首位的网络路径,可以清晰地识别基于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主导关系。下图示意我国各省(区、市)人口省际迁出的首位流和次位流(台湾省资料暂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决定跨省(区、市)人口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省(区、市)地域大小
D.自然环境质量
4.我国东部地区跨省(区、市)人口首位流体现了人口迁移遵循( )
A.环境相似性 B.要素综合性
C.条件复杂性 D.地域邻近性
考点3 人口容量与人口问题
(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一模,12、14)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指标 人口 基于人均 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 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 水资源 基于 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 (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 (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1.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72.36万 B.83.20万
C.63.80万 D.70.18万
2.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数值的主要意义是( )
A.遏制高消费现象的发生
B.规划工业生产规模
C.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D.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2023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期末,17—18)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 000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4.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最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限时拔高练
分钟:20分钟 分值:36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024届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验收,27—29)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人口流入城市中一般由短暂居住逐渐变为长期居留,购买住宅后变为定居,最后才会落户。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图为我国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我国省会城市定居意愿率高于直辖市及深圳的主要因素是( )
A.房价高低 B.政策支持
C.医疗水平 D.环境质量
2.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有利于( )
A.提升城市等级 B.改善交通拥堵
C.增加城市绿化 D.促进经济发展
3.县级市为提高落户意愿率,应该( )
A.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B.设计建设高级住宅
C.吸引相关产业转移
D.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2024届河北沧州质检,1—2)人口净迁移率通常是指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迁入人口数量减去迁出人口数量的值占总人口数量的百分比,其大小可以用来衡量人口流失强度。近年来,我国各省(区)的人口净迁移率存在明显差异。下表示意2021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净迁移率状况。完成下面两题。
省 (区、市) 面积 (万km2) 净迁移人口 (万人) 净迁移率 (%)
甲 17.98 2 793.5 22.2
乙 166.49 278.7 10.8
丙 14.01 -997.0 -16.3
丁 48.6 -776.8 -9.1
4.我国各省(区、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增长速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省际交通条件 D.乡村振兴政策
5.四个省(区、市)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3广东广州一模,1—3)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市)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
A.差异性 B.封闭性
C.随机性 D.均衡性
7.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市)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8.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
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
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
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3重庆一模,14—15)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度依赖于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服务业正在逐步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与城市人口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1995—2015年,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均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图1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的聚集系数,图2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和服务业分布重心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最能解释福建省服务业与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演化轨迹特征的是( )
A.东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
B.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分布集中度更高
C.2000—2005年西部迁入大量农民工
D.1995—2000年两者的发展最为协调
10.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偏向东南方向,可推测得出福建省东南部 ( )
A.城市密集 B.气候适宜
C.重工业发达 D.环境质量高
(2023湖南邵阳一模,1—2)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1.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偏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C.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
D.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1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市,说明我国( )
A.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B.农村环境质量好,适合养老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模块二 人文地理
专题七 人口与地理环境
五年高考
考点1 人口分布
(2023海南,1—2,6分)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答案 B
2.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答案 C
(2023浙江1月选考,1—2,4分)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图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答案 B
4.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答案 C
考点2 人口迁移
(2023山东,3—5,9分)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图1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2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2.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答案 C
3.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答案 B
(2023浙江6月选考,22—23,6分)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省(区) 流入人口 (万人) 流入率 (%) 流出人口 (万人) 流出率 (%)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4.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答案 C
5.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答案 D
(2023广东,5—6,6分)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答案 B
7.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答案 C
(2022全国乙,1—3,12分)中心城区通常为城市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下表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城市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及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城市 2010年中 心城区人 口比重/% 2010—2020年 中心城区人 口变化/万人 2010—2020年中 心城区以外地区 人口变化/万人
上海 30.3 -30.25 215.42
北京 59.7 -72.8 300.9
广州 39.7 129. 12 468.46
深圳 34.0 116.88 596.73
8.2010—2020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B.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C.总人口增加,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上升
D.总人口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下降
答案 A
9.与四城市人口变化共同特点类似的中国其他城市,一般具有( )
A.相似的空间形态 B.趋同的主导产业
C.一致的功能定位 D.相近的等级规模
答案 D
10.根据四城市人口变化特点,城市规划应该引导 ( )
A.人口向中心城区再集聚
B.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集聚
C.中心城区核心功能疏解
D.人口在中心城区以外地区均衡布局
答案 B
(2022天津,12—13,6分)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入人口650余万,其中四个中心城市迁入450余万。各中心城市净迁入人口数如图所示。回答下面两题。
11.据图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随着产业转移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外迁移
B.中心城市中广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大
C.人口集中迁入区人均GDP增速更快
D.迁入人口主要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
答案 D
12.关于上图中各地人均GDP增速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A.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最快,经济实力最强
B.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最快,城镇化水平高
C.湾区外城市快于湾区内,承接产业转移多
D.深圳快于广州,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答案 C
(2021天津,8,3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13.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答案 A
(2021山东,7—9,9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4.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
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
答案 B
15.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 D
16.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
A.采矿业 B.旅游业
C.制造业 D.物流业
答案 C
(2021江苏,11—13,6分)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7.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迁移至上海人口相差较大,其主导因素是( )
A.对外交通条件 B.文化交流习惯
C.经济活动方式 D.人口迁移政策
答案 C
18.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
A.地域性 B.等距性 C.均衡性 D.同向性
答案 A
19.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
A.政府机构外迁 B.城市规模扩大
C.首都功能优化 D.公共服务升级
答案 C
(2021湖南,1—2,6分)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
答案 D
2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考点3 人口容量与人口问题
(2023河北,12—13,6分)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图a点P所示。任意点O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图a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的显著特征为(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答案 A
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b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2021北京,8,3分)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下图,回答下题。
3.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2021浙江6月选考,12—13,4分)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两题。
4.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答案 C
5.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2020浙江7月选考,4,2分)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下题。
6.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答案 C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人口分布
(2024届河南中原名校联盟9月调研,10—12)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区2001—2020年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医疗条件的改善
答案 A
2.与其他地区相比,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政策
答案 B
3.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 )
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
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
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
D.劳动力成本下降
答案 C
(2023新疆部分学校联考一模,1—2)人口分布及其变化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下图示意俄罗斯地理重心和2002—2017年人口重心演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俄罗斯人口密度( )
A.东部大于西部 B.西部大于东部
C.南部大于北部 D.北部大于南部
答案 B
5.影响俄罗斯人口重心演变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交通
C.资源 D.经济
答案 D
考点2 人口迁移
(2024届广东部分学校8月联考,1—2)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但近年来人口迁往东部地区的速度有所放缓,且区域内部人口迁移状况出现分化。下图示意2015—2020年西部地区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情况(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据图可判断,2015—2020年间( )
A.贵州的人口以迁入为主
B.西藏比四川的迁入人数多
C.内蒙古人口总量几乎不变
D.新疆人口净迁移率最高
答案 D
2.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迁出总体放缓,说明西部地区( )
A.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东部
B.人口老龄化比东部严重
C.产业发展吸引人口回流
D.户籍政策限制人口流动
答案 C
(2023重庆一模,3—4)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规模近4亿,其中有近2亿为跨省(区、市)迁徙,人口首位流是流动规模占首位的网络路径,可以清晰地识别基于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主导关系。下图示意我国各省(区、市)人口省际迁出的首位流和次位流(台湾省资料暂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决定跨省(区、市)人口首位流和次位流的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资源丰富程度
C.省(区、市)地域大小
D.自然环境质量
答案 A
4.我国东部地区跨省(区、市)人口首位流体现了人口迁移遵循( )
A.环境相似性 B.要素综合性
C.条件复杂性 D.地域邻近性
答案 D
考点3 人口容量与人口问题
(2023浙江杭州重点中学一模,12、14)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不同指标下适度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指标 人口 基于人均 建设用地 基于人均 居住用地 基于可供 水资源 基于 生态环境
适度人口 (万) 63.80 83.20 72.36 70.18
最大人口 (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
1.该城市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
A.72.36万 B.83.20万
C.63.80万 D.70.18万
答案 C
2.确定人口合理容量数值的主要意义是( )
A.遏制高消费现象的发生
B.规划工业生产规模
C.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
D.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答案 C
(2023江苏南京师大附中期末,17—18)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 000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下面两题。
3.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
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
答案 B
4.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最可能会使( )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
C.环境承载力扩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答案 A
限时拔高练
分钟:20分钟 分值:36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024届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验收,27—29)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人口流入城市中一般由短暂居住逐渐变为长期居留,购买住宅后变为定居,最后才会落户。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图为我国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我国省会城市定居意愿率高于直辖市及深圳的主要因素是( )
A.房价高低 B.政策支持
C.医疗水平 D.环境质量
答案 A
2.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有利于( )
A.提升城市等级 B.改善交通拥堵
C.增加城市绿化 D.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D
3.县级市为提高落户意愿率,应该( )
A.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B.设计建设高级住宅
C.吸引相关产业转移
D.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答案 C
(2024届河北沧州质检,1—2)人口净迁移率通常是指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迁入人口数量减去迁出人口数量的值占总人口数量的百分比,其大小可以用来衡量人口流失强度。近年来,我国各省(区)的人口净迁移率存在明显差异。下表示意2021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和人口净迁移率状况。完成下面两题。
省 (区、市) 面积 (万km2) 净迁移人口 (万人) 净迁移率 (%)
甲 17.98 2 793.5 22.2
乙 166.49 278.7 10.8
丙 14.01 -997.0 -16.3
丁 48.6 -776.8 -9.1
4.我国各省(区、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增长速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省际交通条件 D.乡村振兴政策
答案 B
5.四个省(区、市)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2023广东广州一模,1—3)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市)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市)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
A.差异性 B.封闭性
C.随机性 D.均衡性
答案 A
7.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市)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答案 D
8.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
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
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
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C
(2023重庆一模,14—15)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高度依赖于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另一方面,服务业正在逐步替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服务业与城市人口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演进,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深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1995—2015年,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均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图1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与服务业的聚集系数,图2示意1995—2015年福建省城市人口和服务业分布重心演化轨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最能解释福建省服务业与城市人口分布重心演化轨迹特征的是( )
A.东北部的服务业区位条件最为优越
B.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分布集中度更高
C.2000—2005年西部迁入大量农民工
D.1995—2000年两者的发展最为协调
答案 B
10.福建省的城市人口分布重心与服务业分布重心偏向东南方向,可推测得出福建省东南部 ( )
A.城市密集 B.气候适宜
C.重工业发达 D.环境质量高
答案 A
(2023湖南邵阳一模,1—2)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1.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 )
A.人口年龄中位数偏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C.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
D.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答案 A
12.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一直高于城市,说明我国( )
A.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B.农村环境质量好,适合养老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