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南岛东西海岸地形等自然环境差异大,东海岸以台地为主,平原为辅,且东南部多山地;西海岸以平原为主,台地为辅,山地少。海南岛东西海岸自然环境差异使得两岸乡村传统聚落景观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下表示意海南岛东西海岸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位置 规模 选址 庭院 建筑
东海岸 较小 坡地 院墙矮小,院落狭小 建筑低矮,密度大;少窗或无窗;檐廊较小或无檐廊
西海岸 较大 自由 院墙较高,院落宽大 建筑高大,密度小;窗洞、门洞和檐廊较大
1. 海南岛东西海岸乡村聚落的形态是( )
A. 东海岸为带状,西海岸为团状 B. 均为带状
C. 东海岸为团状,西海岸为带状 D. 均为团状
2. 与西海岸相比,东海岸乡村聚落更加考虑( )
①抗风能力②采光③排水④通风散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西海岸乡村院落院墙较高的作用为( )
A. 防止野兽侵入 B. 防地质灾害 C. 防洪 D. 防晒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东海岸以台地为主,平原为辅,且东南部多山地;西海岸以平原为主,台地为辅,山地少。平原的聚落形态为团块状,山区的聚落为带状分布。因此,东海岸为带状,西海岸为团状。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与西海岸相比,东海岸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降水,选址多在坡地上,坡地利于排水,③正确;东海岸建筑低矮、密度大、少窗或无窗,是为了适应强风的地理环境,①正确;房屋密度大不利于采光和通风,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题详解】
院墙较高,院落宽大,窗洞、门洞和檐廊较大,可以起到遮荫的作用,西海岸乡村院落院墙较高的作用为防晒。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建筑物适应环境:抗风:房子低矮、窗小、屋顶压重物;防晒:屋檐宽;采光:窗大,向阳;保暖:墙厚。
中国N公司是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美国F公司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以前主要生产燃油汽车,2023年美国F汽车制造公司正式宣布与N公司合作,将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年产能可供应40万辆电动车所需电池。F公司拥有这座电池工厂100%的股权,包括建筑和工厂基础设施,而N公司负责运营工厂。完成下面小题。
4. F公司主动寻求与N公司合作,主要是看重其( )
A. 生产效率高 B. 技术条件成熟 C. 生产成本低 D. 产品类型多样
5. N公司没有选择直接在美国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建设成本 B. 增加经营利润 C. 减少贸易壁垒 D. 降低投资风险
【答案】4. B 5. C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N公司是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可知,N公司是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水平较高,F公司主动寻求与N公司合作,主要看重的是其技术条件成熟,B正确;材料中没有其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类型的相关信息,ACD错误。所以选B。
【5题详解】
美国为了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制定严格的贸易壁垒。根据材料信息“F公司拥有这座电池工厂100%的股权,包括建筑和工厂基础设施,而N公司负责运营工厂”可知,此次合作N公司没有选择直接在美国投资建厂,且不占电池工厂的股权,主要是为了减少美国对其设置的贸易壁垒,C正确;不在美国直接投资建厂,能够减少建设成本,但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误;不占工厂股权,经营利润较少,B错误;虽然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但不是其主要原因,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宁德时代和福特合作,对于宁德时代和福特来说都是很重要,因为福特作为一个老牌企业,他们的资金能力相当充足,但是这些年来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如果靠着自己的发展,很难有所突破,所以他们才会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协议。而对于宁德时代来说,想要进入到美方的市场发展,靠着自身的努力,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借助着别人的帮助,才能更快的达成目标。而且福特也会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
物源地的远近是影响风成沉积物粒径特征的重要因素。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岛上发育了风成黄土地层,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末次冰期出露的渤海海床物质。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反复升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示意庙岛群岛某地地质制面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6. 与我国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 )
A. 粒径小,磨圆度高 B. 粒径大,磨圆度高
C. 粒径小,磨圆度低 D. 粒径大,磨圆度低
7. 与甲处黄土相比,乙处黄土( )
A. 沉积更早,沉积时期气候更寒冷 B. 沉积更晚,沉积时期气候更寒冷
C. 沉积更早,沉积时期气候更温暖 D. 沉积更晚,沉积时期气候更温暖
8. 剖面50—60cm处平均粒径最大,推测该处黄土沉积时期( )
A. 渤海水位低,庙岛群岛成“山” B. 渤海水位高,庙岛群岛成“山”
C. 渤海水位高,庙岛群岛成“岛” D. 渤海水位低,庙岛群岛成“岛”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于风力搬运陆源沉积物,然后堆积形成的,根据材料信息“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岛上发育了风成黄土地层,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末次冰期出露的渤海海床物质”可知,庙岛群岛的黄土是由于风力搬运海床物质,然后堆积而形成的,与陆源沉积物相比海床沉积物的粒径更小、磨圆度更高,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7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物源地的远近是影响风成沉积物粒径特征的重要因素。”可知,风成沉积物粒径特征受物源地远近影响较大,风是碎屑物质在空气中搬运及沉积的主要营力,根据风力搬运特点,在同样的风速条件下,粒径大的沙粒最先沉积下来,距离源地较近,粒径小的沙粒搬运距离远。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位于甲下方,沉积时间更早,乙的颗粒物粒径更小,说明源地距离该地更远,渤海海床出露的面积更小,气候更温暖,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剖面50—60cm处平均粒径最大,说明此时风的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物源地距离岛屿更近,渤海海床出露的面积更大,水位较低,庙岛群岛出露海面以上的部分更多,形成“山”,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它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掩覆在低分水岭、山坡、丘陵,常与基岩不整合接触,无层理,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苏联于1963年从建筑采光的角度要求60°N以南地区的民用建筑在春秋分日,室内连续日照时间不得低于3小时。下图中曲线I、Ⅱ为该地区春秋分日、夏至日朝向地平面四周的房间潜在的日照持续时间,外围刻度线代表不同方位,外围时长代表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节气和方位正确组合为( )
①曲线I代表夏至日②曲线Ⅱ代表夏至日③P代表正北④P代表正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日照潜在时间,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建筑密度 B. 节约建设用地
C. 调节室内温度 D. 加强室内通风
11. 在该地区东西走向建筑的南朝向房间内,若Ⅱ曲线日期天气晴朗,则入射阳光( )
A. 朝向变化先东北再西北 B. 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变大
C. 照射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D. 照射范围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9. C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曲线I、Ⅱ为该地区春秋分日、夏至日朝向地平面四周的房间潜在的日照持续时间,夏至日时该地的昼更长,因此,曲线Ⅱ代表夏至日,该地为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太阳在南,可知P的方位为北,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日照潜在时间,主要目的是节约建设用地,该地纬度为60°N附近,纬度较高,整体太阳高度角偏低,如果保证采光,楼间距远;保证土地的利用效率,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日照潜在时间。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由1题的结论可知,曲线Ⅱ代表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该地的日出方位为东北,日落方位为西北。在该地区东西走向建筑的南朝向房间内,若Ⅱ曲线日期天气晴朗,南朝向的房间阳光不可能从东北或西北入射,A错误;与地面的夹角先逐渐变大再逐渐减小,B错误;太阳初升,太阳高度角变大,照射范围缩小;太阳降落,太阳高度角变小,照射范围变大,因此,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1.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南)。2.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全球其他地方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总在正北)。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土壤通过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等的呼吸作用,向大气层释放CO ,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其CO 排放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在人为强干扰下,长白山地带性红松阔叶林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处于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灌木林等植被群落。下图示意长白山4个样地晴朗的夏天昼间土壤呼吸CO 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样地1—4分别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幼林)和红松阔叶林地。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代表演替序列不同阶段的样地的观测,来推导长时间尺度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简述4个样地CO 排放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并据此推测影响土壤CO 排放的主要因素。
(2)分析样地4土壤CO 排放量大的原因。
(3)与样地1和样地2相比,分析样地3和样地4土壤CO 排放量峰值相对滞后的原因。
(4)指出该林区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
【答案】12. 4个样地CO 排放量的时间变化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土壤CO 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
13. 样地4是红松阔叶林地,林冠茂密,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多,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CO ;样地4是红松阔叶林地,根系发达,根系呼吸排放大量CO 。
14. 样地3和样地4分植被都是森林,林冠茂密,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使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样地1和样地2。
15. 植被群落演替经历了红松阔叶林——白桦林(幼林)——灌木林——草本的顺序,植被明显退化。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土壤CO 排放量与植被演替的关系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四个样地的CO 排放量,从8点开始先增加,大概在13或14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这与气温的日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也可推测出土壤CO 排放量与温度呈正相关。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土壤通过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等的呼吸作用,向大气层释放CO 。样地4是红松阔叶林地,相比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幼林),植被茂密,枯枝落叶更丰富,根系更发达,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排放的CO 更多。
【小问3详解】
由第一小问分析可知,土壤CO2排放量与温度(气温日变化)呈正相关。样地3和样地4分别是白桦林地(幼林)和红松阔叶林地,植被都是森林,植被茂密,树冠遮挡阳光,影响了到达地表的热量,使地表增温较慢,地表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滞后于灌草为主的样地1(草地)和样地2(灌木林地)。
【小问4详解】
由题意“ 近年来,在人为强干扰下,长白山地带性红松阔叶林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处于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灌木林等植被群落。”因此,红松阔叶林是演替的第一阶段,在人为强干扰下,植被明显退化,最终状态为灌木林、草本。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市农业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其涉及范围包括农业区及其所连接的城乡空间。就业结构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为评价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指标。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发达,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至明显增强趋势。下图示意都市农业空间转型形成机制。
(1)说明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临近城市的主要作用。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
(3)分析影响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空间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4)推测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呈明显增强趋势的原因。
(5)简述都市农业中林果业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答案】13. 增加就业就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现代化生产,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城市空间融合,加强区域交流;构建社会网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社会联系
14. 经济发达,人才密集,技术先进;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政府政策扶持;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生产。
15. 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技术革新;城市化发展。
16. 都市农业发展规模的扩大,提供诸多的就业机会,保障就业;技术革新周期较短,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旅结合,发展旅游业。
17.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发展方向及其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都市农业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都市农业促进企业现代化生产,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及时调整农业种植,满足市场需求;都市农业空间会促进地域边界与空间扩展,促进区域空间融合,加强区域交流;同时,有利于建构社会网络体系,加强区域交流,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深化社会联系。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人才密集,技术先进,有利于技术革新;同时,该地区人口数量较多,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量较大;该地政府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本地区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促进本地区发展都市农业。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促进珠江三角洲都市空间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技术革新,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以及多样化,同时,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以及企业化生产和主体参与,使得都市农业空间转型。
【小问4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空间转型较为明显,因此对于人才需求量较多,提供诸多就业机会,保障就业,同时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农业技术,工业技术,数字技术的革新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市农业空间转型促进农业种植调整优化,在农业基础之上发展旅游业,农旅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林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可以固态饲养,净化空气,调节该地区的局地小气候;同时植被的增加,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模拟测试
本试卷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海南岛东西海岸地形等自然环境差异大,东海岸以台地为主,平原为辅,且东南部多山地;西海岸以平原为主,台地为辅,山地少。海南岛东西海岸自然环境差异使得两岸乡村传统聚落景观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下表示意海南岛东西海岸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特征比较。完成下面小题。
位置 规模 选址 庭院 建筑
东海岸 较小 坡地 院墙矮小,院落狭小 建筑低矮,密度大;少窗或无窗;檐廊较小或无檐廊
西海岸 较大 自由 院墙较高,院落宽大 建筑高大,密度小;窗洞、门洞和檐廊较大
1. 海南岛东西海岸乡村聚落的形态是( )
A. 东海岸为带状,西海岸为团状 B. 均为带状
C. 东海岸团状,西海岸为带状 D. 均为团状
2. 与西海岸相比,东海岸乡村聚落更加考虑( )
①抗风能力②采光③排水④通风散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西海岸乡村院落院墙较高的作用为( )
A. 防止野兽侵入 B. 防地质灾害 C. 防洪 D. 防晒
中国N公司是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美国F公司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以前主要生产燃油汽车,2023年美国F汽车制造公司正式宣布与N公司合作,将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年产能可供应40万辆电动车所需电池。F公司拥有这座电池工厂100%的股权,包括建筑和工厂基础设施,而N公司负责运营工厂。完成下面小题。
4. F公司主动寻求与N公司合作,主要是看重其( )
A. 生产效率高 B. 技术条件成熟 C. 生产成本低 D. 产品类型多样
5. N公司没有选择直接在美国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建设成本 B. 增加经营利润 C. 减少贸易壁垒 D. 降低投资风险
物源地的远近是影响风成沉积物粒径特征的重要因素。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岛上发育了风成黄土地层,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末次冰期出露的渤海海床物质。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反复升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示意庙岛群岛某地地质制面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6. 与我国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 )
A. 粒径小,磨圆度高 B. 粒径大,磨圆度高
C 粒径小,磨圆度低 D. 粒径大,磨圆度低
7. 与甲处黄土相比,乙处黄土( )
A. 沉积更早,沉积时期气候更寒冷 B. 沉积更晚,沉积时期气候更寒冷
C. 沉积更早,沉积时期气候更温暖 D. 沉积更晚,沉积时期气候更温暖
8. 剖面50—60cm处平均粒径最大,推测该处黄土沉积时期( )
A. 渤海水位低,庙岛群岛成“山” B. 渤海水位高,庙岛群岛成“山”
C. 渤海水位高,庙岛群岛成“岛” D. 渤海水位低,庙岛群岛成“岛”
苏联于1963年从建筑采光的角度要求60°N以南地区的民用建筑在春秋分日,室内连续日照时间不得低于3小时。下图中曲线I、Ⅱ为该地区春秋分日、夏至日朝向地平面四周的房间潜在的日照持续时间,外围刻度线代表不同方位,外围时长代表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节气和方位的正确组合为( )
①曲线I代表夏至日②曲线Ⅱ代表夏至日③P代表正北④P代表正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采光标准要求的日照最小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日照潜在时间,主要目的是( )
A. 降低建筑密度 B. 节约建设用地
C 调节室内温度 D. 加强室内通风
11. 在该地区东西走向建筑的南朝向房间内,若Ⅱ曲线日期天气晴朗,则入射阳光( )
A. 朝向变化先东北再西北 B. 与地面夹角逐渐变大
C. 照射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D. 照射范围先变小后变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全球陆地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土壤通过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等的呼吸作用,向大气层释放CO ,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其CO 排放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在人为强干扰下,长白山地带性红松阔叶林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处于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灌木林等植被群落。下图示意长白山4个样地晴朗的夏天昼间土壤呼吸CO 排放量的动态变化。样地1—4分别为草地、灌木林地、白桦林地(幼林)和红松阔叶林地。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代表演替序列不同阶段的样地的观测,来推导长时间尺度土壤呼吸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简述4个样地CO 排放量变化的共同特点,并据此推测影响土壤CO 排放的主要因素。
(2)分析样地4土壤CO 排放量大的原因。
(3)与样地1和样地2相比,分析样地3和样地4土壤CO 排放量峰值相对滞后的原因。
(4)指出该林区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都市农业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其涉及范围包括农业区及其所连接的城乡空间。就业结构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为评价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指标。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发达,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至明显增强趋势。下图示意都市农业空间转型形成机制。
(1)说明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临近城市的主要作用。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
(3)分析影响珠江三角洲都市农业空间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4)推测近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农业社会保障功能呈明显增强趋势的原因。
(5)简述都市农业中林果业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