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致大海》教案
教师备课、课堂讲授详细自用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中复杂的情感 3、了解外国诗歌意象背后的西方文化源头,掌握相应的外国文学解读方法,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4、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 5、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知人论世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1799-1837),19世纪俄国的伟大诗人、作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837年普希金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主要作品为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择情诗《自由颂》,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写的一首抒情诗,这时普希金只有25岁,正值风华正茂。 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了自己曲折的经历,想起了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分,最终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致大海》。
知识补充—— 普希金写诗的时候,俄国已成为横跨欧亚的海洋帝国。同时,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对抗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使全国上下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同时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迅速影响了包括普希金在内的贵族青年,反对王权的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族意识进入觉醒时期。写作《致大海》的“南俄流放”时期,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交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更激发了他的自由激情和战斗精神。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本诗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第一部分(1-2):诗人与大海告别 ——(海之恋) 第二部分(3-13):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海之思) 第三部分(14-15):再次与大海告别,表达自己的信念——(海之念) ● 情感基调:低沉 ● 情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 线索:作者和大海的感情交流
解读意象,把握情感
知识链接——意象
了解“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从诗歌标题“致大海”中能获得这首诗的抒情对象——大海。
1.请结合选文找出作者如何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思考诗人眼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用了何种手法?
描写: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沉郁的吐诉'"那唔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的静'任性的脾气的发作”“喜怒无常、倔强”“壮观的美色” 自由的元素——自由;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骄傲;你的沉郁的吐诉——沉郁; 你的任性脾气的发作——任性;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喜怒无常;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无法克服;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的和你一样——倔强; 特点: 自由而辽阔、深沉而有力、骄傲又倔强、喜怒无常、美丽壮观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幽静”“阴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深沉”“阴郁”倔强
2、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情感呢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款款深情与依恋不舍之情。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呀,大海!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诗人表达了对“大海”热烈的爱,并向“大海”倾诉着自己的烦恼。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直到现在,黑暗现实的象征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3.说说普希金笔下“大海”有何象征意义
●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 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风流倜傥,帅气,才华横溢,但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被流放,压抑中,进行着反抗,强烈倔强的反抗。象征着诗人的向往:自由。
在这首讴歌大海的诗歌中,普希金特别用了6个诗节来写拿破仑和拜伦这两个人物,其实依据普希金最初的草稿,诗歌最初的版本中只存在两个主要形象即“我”与海洋;而经过后来的补充,才由两个扩展为四个——“我”、海洋、拿破仑拜伦。这又是为什么 这两个人物与大海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拿破仑和拜伦,是如何描写的 他们与普希金有何相似之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有什么可顾惜的 而今哪里能 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个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知识链接——拿破仑、拜伦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后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制定《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知识链接 普希金写诗的时候,俄国已成为横跨欧亚的海洋帝国。同时,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对抗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使全国上下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同时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迅速影响了包括普希金在内的贵族青年,反对王权的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族意识进入觉醒时期。 1824年之前普希金心中的拿破仑意象 (1)荒野雄狮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在1812年6月12日入侵俄国发动法俄战争,最后虽以俄罗斯获胜,却给俄罗斯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崇尚自由,反对专制与暴政的身为俄罗斯人的普希金所不容许的,站在深受其害的俄罗斯人的立场上,此时的拿破仑是普希金眼中的“食人魔”“战争狂人”与“暴君”。1812-1820年期间在普希金所创作的诗歌是用极为朴素的感性视角来叙写拿破仑的。如1815年的《皇村回忆》、1817年在《自由颂》中被愤怼称呼拿破仑为“人间的灾星”和“自由的公敌”,其形象被妖魔化。 (2)1821年,拿破仑离世后不到两个月,普希金在《拿破仑》一诗来评判拿破仑的功过是非,既客观公正谴责了拿破仑的残暴与专制。称其身份为“伟大的人物明星”;“人民的憎恨已熄灭/而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赞其精神为“不朽之光”。 诗歌最后给予拿破仑极其尊崇的整体评价,揭示了其最为珍贵的价值之所在。 此时普希金已经将拿破仑当成“用利剑开辟自由”的英雄了,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叙述视角。 《致大海》中,拿破仑在普希金眼中是怎样的形象 1824年写作《致大海》于“南俄流放”时期,此时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其反对专制暴政、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端恐惧,打压、监视、迫害、放逐、幽禁等接踵而至。作为专制的诅咒者,普希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一时难以调和,随着两人矛盾的激化与公开化,普希金诗歌中对沙皇的嘲讽与抨击也日益激烈,而曾一度摧毁沙皇专制统治的拿破仑意象从“妖魔化”到“乌托邦化”的转变,借用“理想化”“乌托邦化”的拿破仑的意象来映衬沙皇的凶残与暴政;拿破仑的意象也走向了对抗沙皇专制统治的救世主的模样。 此时的普希金显然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人的立场,站在了人类渴求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的立场上来培塑拿破仑的意象了。 ●视角转换:拿破仑意象从“自由的公敌到“自由的化身”的转变 ●立场转换:拿破仑意象从“妖魔化”到“乌托邦化”的转变 ●三、心理转换:拿破仑意象从“被愤怼”到“被尊崇”的转变 (详细分析见后文)
拜伦,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创作了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期间不幸染病去世。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鼓舞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对拿破仑的描写 ●对拜伦的描写
“峭壁”“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在苦恼里长眠” “天才”“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使自由在悲泣中”“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拿破仑:曾经领导革命的法国取得许多场胜利,出于野心登上皇位,在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下被迫退位,刘芳大西洋圣赫勒岛苍凉死去: ●拜伦:伟大的诗人和勇士,不被容于英国统治阶层,被迫远离故土,在志愿参加希腊民族独立战争时病逝。
●普希金风流倜傥,帅气,才华横溢,但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被流放
【拿破仑与普希金相似之处:】 ●都有着同样的人生境遇--追寻自由却身陷囹圄。 【拜伦与普希金相似之处】 ●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都用手中的笔来引导人们走向自由。
拿破仑身受困境仍不灭追求自由的精神,时刻激励诗人 赞美拜伦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情感和作用: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5、拿破仑、拜伦和大海三者有何联系
他们都有着不屈不挠的自由精神。拿破仑追求自由,领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当时的封建统治,虽然仍为反动势力打败,放逐于小岛上,但仍不能动摇他寻求自由的决心。 也有人说●拿破仑最初是为民主、自由而战,但后来追逐权力、侵略扩张,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他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而死。 诗歌中描述他是“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已经在苦恼里长眠”。诗人这是批评他成为皇帝后是自由公敌的专制、侵略。(结合拿破仑意象转变讲解) 拜伦虽然一个是诗人,但他是一个永远追求自由的战士,他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希腊反封建革命,虽然不幸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存。从这一点上说,他们都与大海一样,有着自由奔放、冲破一切障碍的精神。 《致大海》这首诗表面上是以大海作为主体意象和抒情对象,实际是通过大海来表达作者对拜伦自由精神的继承。 因此,诗中“大海”拜伦和拿破仑作为“三位一体”的意象,同时成为了“自由”的象征。
普希金其他有关大海的诗歌作品
《我羡慕你,大海勇敢的船夫》,写了普希金对勇敢品质的推崇与赞美;
在《陆地与大海》中,他表达了对平静状态下的海洋的深厚情感;
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海洋已然成为民众抗争暴政的意象……
普希金这种对大海精神的追崇、庄严崇高的英雄化表达也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那个时代民族性格心理的折射。
艺术特色赏析
整齐严谨,庄严壮阔。诗节:共15节,每节均采用四或五行体式;每行较短,大约10字;少量诗行整齐的句式形成排比(第15节)。 2、押韵:基本保持隔行押韵。 3、诗行: ①长句分行,拉长诗意。如“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 默” 短句与整齐、反复的诗行表达高昂的情感。如最后两节。长句的跨行,诗句的隔断,倒装,使得诗歌中情绪变得迟疑悠长。如第13节 ②用感叹、疑问、反问等不同语气的句子表达不同情感。 ③较短诗行中,以主观性、修饰性的短语来表达一种激昂有力的情感态度。如第3、4节。 句中加入大量逻辑连词,语言的节奏也随之变得缓慢低沉。如第7节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诗风浪漫:诗情奔放,风格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具有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小结
致 大 海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联想 挣脱束缚的愿望 愁苦,心愿难遂
功业未竟的伟人 惋惜,壮志未酬 崇敬,精神伟大
道别 牢记,将大海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学法小结:
●了阅读外国诗歌的两种方法:背景还原和译本比较。 ●从押韵、分行、分节这些方面具体地把握外国诗歌体式的特征,或从句式长短变化、跨行这些特征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 ●可以从其独特的抒情对象出发,直观感受诗人的个性特质,继而知人论世,从个人际遇、时代背景、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地域文化特征等角度切人,发掘这种个性特质背后的深层原因,把握诗人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呈现的内在“自我”)进而获得对诗歌更深层的审美感受。也可以通过诗歌在意象、体式、审美趣味方面的比较,感受不同地域国家迥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获得对诗歌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拿破仑意象详解
普希金写诗的时候,俄国已成为横跨欧亚的海洋帝国。同时,十九世纪初的俄国对抗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使全国上下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同时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潮也迅速影响了包括普希金在内的贵族青年,反对王权的自由思想深入人心,民族意识进入觉醒时期。 ●一、视角转换:拿破仑意象从“自由的公敌到“自由的化身”的转变 作者采用独到的感性视角方式营造、培塑拿破仑意象,以此来表明自己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并借用拿破仑悲惨的结局来暗示诗人被流放无自由、壮志未酬、前程渺茫的悲哀,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荒野雄狮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在1812年6月12日入侵俄国发动法俄战争,最后虽以俄罗斯获胜,却给俄罗斯带来了深重灾难,这是崇尚自由,反对专制与暴政的身为俄罗斯人的普希金所不容许的,此时拿破仑在普希金眼中是“自由的公敌。 如1815年的《皇村回忆》、1817年在《自由颂》中将一腔谴责、愤恨、怒火撒向了拿破仑,普希金极其厌恶称呼拿破仑为“人间的灾星”和“自由的公敌”的。可见,此时此地的普希金是用极为朴素的感性视角来叙写拿破仑的。 (2)1821年拿破仑离世后不到两个月,普希金在《拿破仑》一诗来评判拿破仑的功过是非,既客观公正谴责了拿破仑的残暴与专制。称其身份为“伟大的人物明星”;“人民的憎恨已熄灭/而不朽之光却在闪烁”,赞其精神为“不朽之光”。诗歌最后给予拿破仑极其尊崇的整体评价,揭示了其最为珍贵的价值之所在。普希金已经将拿破仑当成'用利剑开辟自由”的英雄了。 很显然,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叙述视角。 在1824年《致大海》是这样描述拿破仑的:“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赛冷的梦里沉没/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作者独取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的坟墓镜头加以叙写与抒情,作者尊称拿破仑是“一面峭壁”,并密集使用“光荣”“伟大”“熄灭”等极其富有感彩的词语,意在旗帜鲜明表明自己对于拿破仑的敬仰与赞美,而此时此刻的拿破仑俨然成为普希金热捧的“自由的化身”,可见,论到才华性情的惺惺相惜,此时的普希金是极为喜欢拿破仑的,这是发自普希金潜意识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崇拜英雄的情结。 若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很显然,这是诗人独到的感性视角的一种表述方式,而这方式又是带有诗人潜意识、感受、体验的特征的,具有非理性、非逻辑、非道理的意味。 总之,历数上述拿破仑意象由“自由的公敌”到“自由的化身”的转变,可以看出普希金写作视角的转换:朴素的感性视角(“自由的公敌”)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视角(“用利剑开辟自由”)一独到的感性视角(“自由的化身”)。 ●二、立场转换:拿破仑意象从“妖魔化”到“乌托邦化”的转变 (1)早先站在反侵略反暴政的俄罗斯人的立场上,作为民族诗人的年轻普希金曾一度将拿破仑“妖魔化”。立场决定倾向,倾向决定视角,站在深受其害的俄罗斯人的立场上此时的拿破仑自当是普希金眼中的“食人魔”“战争狂人”与“暴君”:此认识虽说有些偏狭与单一却是可以理解的。 俄罗斯民族立场,俄罗斯人的立场,使普希金彻头彻尾痛恨拿破仑的一切作为, 时空变迁,1812年法俄战争的硝烟散尽,1824年写作《致大海》的“南俄流放”时期,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其反对专制暴政、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极端恐惧,打压、监视、迫害、放逐、幽禁等接踵而至。作为专制的诅咒者,普希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一时难以调和,随着两人矛盾的激化与公开化,普希金诗歌中对沙皇的嘲讽与抨击也日益激烈,曾一度摧毁沙皇专制统治的拿破仑意象从“妖魔化”到“乌托邦化”的转变,借用“理想化”“乌托邦化”的拿破仑的意象来映衬沙皇的凶残与暴政;拿破仑的意象也走向了对抗沙皇专制统治的救世主的模样。此时的普希金显然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人的立场,站在了人类渴求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的立场上来培塑拿破仑的意象了。在诗歌《致大海》中,已经看不到普希金对拿破仑的“仇恨”与“憎恶”,除了几分淡淡的惋惜外,更多的是敬仰与赞颂,而不是“嘲讽和谴责”。 ●三、心理转换:拿破仑意象从“被愤怼”到“被尊崇”的转变 无论是从“自由的公敌”到“自由的化身”的视角转变,还是从“妖魔化”到“乌托邦化”的立场转变,都源于普希金对于拿破仑心理的变换:从愤怼到尊崇的转换。
小结:普希金把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时代的激荡、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铸就了这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