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精美课件选5[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精美课件选5[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14 21:12:0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进入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学习目标: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
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词中用典孙权廉颇
佛狸祠刘义隆刘裕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
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
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
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
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古诗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分析表现手法
作业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2、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一篇
200~300字的赏析文。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
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课件11张PPT。前 方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文章约150篇(略) 有作品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不能接受了。对美,我确实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和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有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理清本文脉络 找出各段关键句,概括段意。
探究文本:2节-8节:
2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4节:写人类有了家之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5节:离家的原因:外面世界的诱惑
6节:离家的原因:出自无奈
7节:离家的原因: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这儿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8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思考:作者从哪几节转入对人生的思考?9-11节
9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说话场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10 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11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小结: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的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是纯粹的哲学层面上的使用他们。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么,都是“苦旅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表面上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讨论:本文的写作方法1:联想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联想和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反弹琵琶 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说的是归家,是思乡。本文讲的是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
小结全文:找找文章中的关键词:
“路”“家”“旅途”“前方”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寄托了另外一些含义。
讨论、总结、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根据以上摄影作品写一篇摄影散文课件18张PPT。我与地坛史铁生 人的一生就如这洪水奔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休想使我屈服!史 铁 生作者近影史铁生(1951),北京市人,18岁时响应号召到延安插队务农,21岁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史铁生剪影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 □《我与地坛》北京地坛三、整体把握课文??? 1.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
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对象(一)地坛(二)母亲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坚忍、毫不张扬作用生命感悟生存启发四、精读分析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
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有言为证: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
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废园 正红
沉静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古旧 荒芜生生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特点3.作者为什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地坛环境?为什么生?怎样活?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残疾但并不颓废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5.齐读六个“譬如”句6.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五、吸收借鉴(一)写作方面
回忆漫长的日常生活需要整理出一条线索来。作者是如何把跨度十五年之久的生活琐事串联起来的?身体残废被社会遗弃废弃 古旧 荒野荒芜不衰败古柏 野草 蜂飞 蚁动 ……生生不息死 活?残疾但不颓废劫难不改变被肆意雕琢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气味……生命律动身残志不残 死是 活着
必然降临 是一种
的节日 幸福!颓废豁 达顽强(二)思想内容1.关心残疾人
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给一份敬重,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歧视。 2.珍爱生命
健康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事业故,二者不可抛。3.奇迹多是在恶运中出现的。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并以《读懂母爱》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六、作业课件25张PPT。高建群西地平线上文本探讨 第一次落日发现落日 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观察落日 没有光焰 (没有灼热感)惊呆了!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地点:定西高原 高原落日高原落日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参考〗好,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第二次落日 辉煌的
罗布泊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日落前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感受: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血红的落日 停滞
我们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震撼了 掉下眼泪罗布泊落日〖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参考〗日落前,作者感到苍白荒凉,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感动。〖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参考〗落日终归要消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要消失,但之前毕竟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火烧云深情地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活动设计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涅槃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7.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8.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9.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10.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1.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思考问题:参考答案:
7.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 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8.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 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9.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
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10.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 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11.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 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