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课后练习题
一、情景默写
1.《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 , ”。
《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4.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种树郭橐驼传》中橐驼在按照种树的需要把树种好后“ , ”。
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表示,自己并没有能够让树长寿繁茂的才能,只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种树,在按照种树的需要把树种好后,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
8.《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可他人给他起绰号的句是: , 。
9.《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技艺高超,“ , ”两句直接写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
1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他植树者不能按照种树的需求植树,他们植的树“_______________.”,给树培的土“_______________.”。
1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植的树爱得太深,其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导致他们种的树天性被背离的根本原因。
13、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却“_______________”。
14、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官府对百姓在纺织上提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官府差役到村里召集乡民的情景。
17、《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侧面烘托郭橐驼精于种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
20.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有佝偻病,这导致他“ , ”,因此被乡人称为“驼”。
二、挖空练习
郭橐驼,不知始( )何名( )。病( )偻( ),隆然( )伏行,有类( )橐驼者,故乡人号( )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 )我固( )当( )。”因( )舍( )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 )种树,凡( )长安豪富人为( )观游( )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句式: )视驼所种树,或( )移徙( ),无不活;且硕茂( ),早实( )以( )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莫( )能如( )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 )且孳( )也,能顺( )木之天( )以( )致( )其性( )焉尔( )。凡( )植木之性( ),其本( )欲舒( ),其培( )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 )欲密( )。既然( )已( ),勿动勿虑,去( )不复( )顾( )。其莳( )也若子( ),其置( )也若弃,则其天( )者全( )而( )其性( )得矣。故吾不害(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 )之也。(句式: )不抑耗其实( )而蕃(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 )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 )不过( )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 )者,则又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 )去而复顾;甚者爪( )其肤以( )验( )其生枯,摇其本( )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 )以离( )矣。虽( )曰爱之,其实( )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 )也,吾又何能为哉?(句式: )”
问者曰:“以子之道( ),移之官( )理(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 )吾居( )乡,见长人( )者好烦( )其令,若甚怜焉,而( )卒( )以祸( )。旦暮( )吏来而( )呼曰:‘官命促( )尔( )耕,勖( )尔植,督( )尔获( ),早缫( )而( )绪( ),早织而缕( ),字( )而幼孩,遂( )而鸡豚( )!’鸣鼓而聚( )之,击木( )而召之。吾小人( )辍飧( )饔( )以劳( )吏,且( )不得暇( ),又何以蕃( )吾生而( )安( )吾性耶?故病( )且( )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 )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 )其事以为( )官戒也。
三、《种树郭橐驼》练习题
1.下列句子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与“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的“极”字含义相同。
B.“及卫律所将降者”(《苏武传》)与“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将”字含义不同。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与“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的“道”字含义相同。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宴》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的“度”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B.《过小孤山大孤山》在记述景物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丰富了作品内容。
C.《方山子传》中的方山子早年间家境优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家中虽“环堵萧然”,但家人都有“自得之色”。
D.《种树郭橐驼传》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例,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老百姓什么都不要自己去做。
3.《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故不我若也”一句从语法上看属于( )
A.被动句 B.判断句 C.双宾语句 D.宾语前置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一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行文。作者在终养祖母有碍报效国家的情况下,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选择了徇私情、尽孝心,感人至深。
B.《项脊轩志》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C.《兰亭集序》虽是序文,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行文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D.《种树郭橐驼传》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的对比。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
5.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笏,我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可供记事,多用象牙、玉石等制成。
B.总角,是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的样子,又指代少年时代。
C.辞,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要求押韵,《归去来兮辞》就是篇辞赋。
D.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师说》、《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
6.下列对课本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种树郭橐驼传》中“字而幼童”的“而”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渠”同为第二人称。
B.《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其中“伏惟”“蒙”“谨”等词语均能表达“恭敬之意”。
C.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前一类文章的典范。
D.汉代设置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被称为“秀才”,晋时仍保留此制,《陈情表》中“秀才”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舅夺母志 夺:强行改变 《陈情表》
吾妻来归 归:返回 《项脊轩志》
B.犹蒙矜育 矜:看重、推崇 《陈情表》
辍飧饔以劳力 飧:早饭 《种树郭橐驼传》
C.悟已往之不谏 谏:规劝 《归去来兮辞》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兴:发生、引起 《兰亭集序》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借鉴、教训 《陈情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石钟山记》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B.猥以微贱 《陈情表》
群贤毕至 《兰亭集序》
C.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以致其性焉尔 《种树郭橐驼传》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陈情表》
驼业种树 《种树郭橐驼传》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
B.古人的称谓有时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C.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西昆体师法李商隐,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10.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B.不抑耗其实而已(《种树郭橐驼传》)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仲秋”指农历八月。
B.修禊事,古代风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祷消灾。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C.飧饔,是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指早餐,“饔”指晩餐,引申为吃饭。《种树郭橐驼传》中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写出百姓非常贫穷,吃不上饭。
D.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央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1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步余马之兰皋兮(《离骚》)②侧身西望常咨嗟③谨拜表以闻(《陈情表》)④一觞一咏(《兰亭集序》)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活(《种树郭橐驼传》)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⑦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A.①③/②⑥/④⑤/⑦
B.①⑦/③/②⑥/④⑤
C.①⑤/③④/②⑥/⑦
D.①/②⑥/③⑦/④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B.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
C.不抑耗其实而已(《种树郭橐驼传》)/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D.异日图将好景(《望海潮》)/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1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B.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七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即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治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一、《种树郭橐驼传》答案
1.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甚善,名我固当
或移徙,无不活
根拳而土易若不过焉则不及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且硕茂,早实以藩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二、挖空答案
郭橐驼,不知始(当初,原来)何名(名字)。病(名作动,患了……病)偻(脊背弯曲,即伛偻病),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伏行,有类(好像)橐驼者,故乡人号(称呼)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名词作动词,起名)我固(本来,确实)当(恰当)。”因(于是)舍(放弃)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种树,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作为)观游(观赏游玩)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雇用)。(定语后置)视驼所种树,或(即使)移徙(移植),无不活;且硕茂(硕大茂盛),早实(名词作动词,结果)以(而且)蕃(多)。他植者虽窥伺效慕(暗中观察,效仿羡慕),莫(没有人)能如(比得上)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名词作动词,活得长久)且孳(滋长、繁殖)也,能顺(顺着)木之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以(从而)致(尽)其性(本性)焉尔(罢了)。凡(大凡、大概)植木之性(性质、方法),其本(根)欲舒(舒展),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其筑(名词作动词,捣土)欲密(结实)。既然(已经这样)已(通“矣”),勿动勿虑,去(离开)不复(再)顾(看)。其莳(种植,移植)也若子(名词作动词,对待孩子),其置(放,这里是放在一边不管的意思)也若弃,则其天(自然本性)者全(动词,保全)而(表并列)其性(本性)得矣。故吾不害(妨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硕茂)之也。(判断句)不抑耗其实(它的果实)而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果实多)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拳曲,伸展不开)而土易(更换)。其培之也,若(假使,如果)不过(过多)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这样)者,则又爱之太恩(情深,这里指用心),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不久)去而复顾;甚者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其肤以(来)验(检验,察看)其生枯,摇其本(树干)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以离(背离,远去)矣。虽(虽然)曰爱之,其实(那实际上)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不如我,比不上我)也,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问者曰:“以子之道(方法、经验),移之官(名词作动词,做官)理(治、统治),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然而)吾居(居住)乡,见长人(做官的人)者好烦(繁多)其令,若甚怜焉,而(表转折)卒(终于)以祸(名词作动词,造成了灾祸)。旦暮(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吏来而(表顺承)呼曰:‘官命促(催促)尔(你们)耕,勖(勉励)尔植,督(督促)尔获(收割),早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而(同“尔”,你们的)绪(丝头),早织而缕(线),字(名词作动词,养育)而幼孩,遂(成)而鸡豚(小猪)!’鸣鼓而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之,击木(这里指木梆)而召之。吾小人(小民)辍飧(晚饭)饔(早饭)以劳(慰劳)吏,且(尚且,还)不得暇(空闲),又何以蕃(动词使动,使……繁衍)吾生而(表递进)安(动词使动,让……安顿)吾性耶?故病(穷困)且(表并列,相当于又)殆(同“殆”,疲倦)。若是,则与吾业者其(副词,大概)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途径,方法)。”传(名词作动词传播,记载)其事以为(把……作为)官戒也。
三、练习题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相同”错。“极”,形容词,疲困/达到极点的。句意: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因此受到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
B.“将”,动词,率领/副词,将要。句意: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C.“道”,均指方法,名词。句意:把你种树的方法,移到为官治民上/行军打仗用兵的方法。
D.“度”,动词,估计,推测/考虑。句意:估计我回到军营后,你再进去(辞谢)/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故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让老百姓什么都不要自己去做”错误,应为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D.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所以这句话从语法上看属于宾语前置。
句意:所以比不上我啊。
故选D。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内容可知,在忠孝暂时发生矛盾时,作者采用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折中办法,而不是坚决放弃飞黄腾达的机会。
故选A。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柳宗元的……《师说》”错误,《师说》是韩愈的作品。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渠’同为第二人称”错,“渠”为第三人称。
C.“《石钟山记》可谓前一类文章的典范”错,《石钟山记》是后一类文章的典范。
D.“《陈情表》中‘秀才’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错,《陈情表》中“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归”:女子出嫁。句意: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妻子出嫁,嫁到我家。
B.“矜”:怜悯。“飧”:晚饭。句意:仍然受到(您的)怜悯/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
C.“谏”:挽回。句意:觉悟到过去了的已然不可挽救/但内心却久久不能以之释怀。
D.“鉴”:照察、审辨。句意: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齐”: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句意: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弹琴读书能使我快乐忘记忧愁。
B.“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句意: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各种贤人都聚集在一起。
C.“怡”:使动用法,使……愉快。句意:看看院子里的树木,心情很愉快。
“致”:使动用法,使……达到,实现。句意: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D.“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我怀着像犬马一样的不胜恐惧的心情。
“业”:名词意动,以……为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故选D。
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浪漫主义诗人”说法错误,白居易为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A。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从事,(古)官名,指一般的属官;(今)参加某种事情。句意: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
B.其实,(古)它的果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罢了。
C.殆尽,几乎全部完了。古今同义。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飧’指早餐,‘饔’指晩餐”错误,“飧”指晚餐,“饔”指早餐;“写出百姓非常贫穷,吃不上饭”错误,应指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批评“长人者好烦其令”。
故选C。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使动用法,“步”为“使……走到”。句意: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
②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③使动用法,“闻”为“使……听到”。句意: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④名词作动词,喝酒。句意:喝着酒作着诗。
⑤名词作动词,用手指掐。句意: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
⑥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⑦意动用法,“齐”为“把……看成相等”。句意: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①③使动用法;②⑥名词作状语;④⑤名词作动词;⑦意动用法。
故选A。
1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第一个“或”为“有的人”,句意: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第二个“或”为“有的人”,句意:有的人说这是鹳鹤。
B.第一个“书”为“书本”,句意:我们家的读书人在科考上很久没有成就了。第二个“书”为“写字”,句意: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C.第一个“实”为“果实”,句意:不抑制不损耗它们的果实罢了。第二个“实”为“实际情况”,句意: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际情况。
D.第一个“将”为“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句意:他日把杭州美景画出来。第二个“将”为“扶持、扶养”,句意: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
故选A。
1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指责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剥削”说法有误,应是“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