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金属的化学性质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单质
B.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铁比铝更耐腐蚀
C.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该气体中一定不含氧气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2.现有 5gMgO、Mg(OH)2的固体混合物,与200g4.9%的稀 H2SO4恰好完全反应,形成不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4.8g B.所得的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205g D.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2g
3.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并注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至平衡,然后向左、右两边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镁和铝,待完全反应后,镁有剩余,则还可观察的的现象是
A.铝也有剩余 B.先偏向右,最后平衡
C.先偏向右,最后偏向左 D.先偏向左,最后平衡
4.实验室中有一定质量的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现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则下列判断中,不合理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Cu2+、Mg2+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滤渣中一定含有Zn和Cu D.滤渣的质量小于a g
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置换出来
B.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干燥后的纸花变红
C.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D.尽管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二者化学性质却相似
二、选择题
6.将铁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的表面无明显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
A.铁的导电性比铜的强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C.铁的硬度比铜的大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弱
7.下列有关金属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铝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熔点很高
C.工业上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里提取金属 D.生铁和钢都是含碳量少的铁合金
8.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钢的含碳量比生铁的含碳量高
B.合金是合成材料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铝制品不需要涂保护层来防腐蚀,因为常温下铝不与氧气反应
9.如图中的图像与对应变化关系不相符的是
A.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
B.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
C.向一定量碳酸钙加入稀盐酸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固体
10.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相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可能含有锌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
C.滤液中可能只有一种溶质 D.滤液中一定有Zn2+ Cu2+ Ag+
11.已知金属M、N和Fe活动性强弱关系为:M>Fe>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M放入ZnSO4溶液中,一定有锌析出
B.金属N放入CuSO4溶液中,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C.金属Fe放入NCl2溶液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NCl2═N+FeCl2
D.将相等质量的金属Fe和M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若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N>M,则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一定为N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反应前质量/g 0 2 24 0 58
反应后质量/g 4 2 1 27 10
A.甲和丁是该反应的反应物
B.该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丙、戊的质量比一定为23:48
D.该反应中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27
13.对铁粉投入足量的盐酸溶液中的反应,描述错误的是
A.溶液的 pH升高 B.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C.铁粉逐渐溶解 D.生成了氯化铁溶液
14.根据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Mn + CuSO4 = MnSO4 + Cu;判断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A.Cu>Mn>Hg B.Hg>Cu>Mn C.Mn>Hg>Cu D.Mn>Cu>Hg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Cu Fe 加入稀硫酸
B CO2 CO 通入氧气,点燃
C N2 O2 通入灼热的铜
D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Fe
A.A B.B C.C D.D
三、综合应用题
16.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目前使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仍然是钢铁。
(一)生铁和钢的鉴别
(1)铁碳合金分为生铁和钢,初步鉴别两者的单方法是 。
(2)按含碳量多少钢又可分为:①低碳钢:含碳量小于0.25%。性软韧,建筑上应用很广;②中碳钢,含碳量为0.25%~0.6%,质较硬,多用以制造钢轨和机械等;③高碳钢:含碳量超过0.6%,质硬而脆。一般用以制造工具。取某钢样粉末28.12g,在氧气流中充分反应,得到0.44g,该钢样含碳量为 ,属于 钢。
(二)铁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1)将Fe粉溶于稀此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用点燃法检验生成的前必须 。
(2)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随后沉淀变为灰绿色。
①生成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的原因之一是部分接触空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分解为。
③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灰绿色固体,其组成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644]。能证明固体已洗净的方法为 。
(三)灰绿色固体的热分解实验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6.44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如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①在10~200℃时完全分解为; ②在450~500℃时完全分解为;③
(1)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加热前通的目的是 。
(2)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A中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B装置中浓硫酸只能吸收和,当加热到℃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
①图中E点对应的 g。
②图中F点对应物质中的质量为 g。
③科研人员将F点所得剩余固体隔绝空气,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1400℃,得到纯净的磁性。已知加热过程中发生两个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请写出其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课外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铁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铁丝燃烧时为什么会有“火星四射”的现象?
【查阅资料】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现象与铁丝含碳量有关。
【进行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现象与其含碳量的关系。
实验 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1:取直径0.20mm、含碳0.1%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零星的火星四射 ①写出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0.20mm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与其含碳量的关系为
实验2:取直径0.20mm、含碳0.32%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较明显的火星四射
实验3:取直径0.20mm、含碳0.52%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纯铁在氧气中燃烧溅落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易被氧化)
②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溶液
【进行实验】测定黑色固体的成分。
实验 现象及数据 解释与结论
实验4:将冷却后的黑色固体碾碎,装入试管,加入 溶液 固体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固体中含有 。
实验5:取2.8g纯铁在氧气中燃烧,收集溅落的黑色固体,干燥并称其质量 黑色固体质量为3.44g 黑色固体的组成及质量为 。
18.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07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天宫”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如图是空间站资源再利用模拟图。
①在“水净化系统”中,活性炭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是利用活性炭具有的 性。
②“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
③“氢氧燃料电池”中有催化剂,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 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在“萨巴蒂尔反应器”内,用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和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CH4),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已知无色溶液A中只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探究,现象如图所示(提示: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均充分反应,黑色固体B的质量前后未发生变化)。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填写以下空白:
①固体B在实验过程I中起 作用。
②气体F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 。
③气体C和气体F的体积比 。
④实验过程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分解”“化合”“氧化”之二)。
参考答案:
1.AD
2.CD
3.AB
4.BCD
5.CD
6.B
7.C
8.C
9.D
10.C
11.C
12.C
13.D
14.D
15.B
16. 取样,比较两者的机械性能,硬而脆的是生铁,硬而韧的是钢 0.43% 中碳 置换反应 验纯 取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滴入溶液,无现象(合理均可)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被氧化成(合理均可) 紫红色褪去或溶液颜色变淡(意思相近均可) 6.08(或6.1) 3.20(或3.2) (、)
17. 3Fe+2O2Fe3O4 在实验范围内当其他条件都相同时,含碳量越高火星四射越剧烈 大量火星四射 稀盐酸 铁 Fe:1.12g;Fe3O4:2.32
18.(1) 吸附 正 化学
(2) 催化 验纯 1:2
化合、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