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
2.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3.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观念。
教学重点
1.尊儒术,兴太学。
2.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1.“大一统”的含义。
2.“推恩令”的内容和实施所起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汉武帝: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个人,请大家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跟我一起来。猜猜看,他是谁?
(课件显示:汉武帝像)
生A:秦始皇。
生B:汉武帝。
生C:刘邦。
(播放:汉武帝简介Flash动画)
师:原来他是——汉武帝。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他统治时期,国家的状况怎样?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回到汉朝,走近汉武帝。
(课件显示:本课题目——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师: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课件显示:逐字现出汉武帝幼年时的情况:“汉武帝,名刘彻……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考虑的首要问题。”)
(谈话法)师:汉武帝姓甚名谁?
生:刘彻。
师:他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
生:汉朝。
师: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是何时建立的?
生:刘邦,公元前202年。
师:少年时的刘彻喜欢什么?
生:读书,打猎。
师:读书和打猎对汉武帝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生:读书使他带有文人的气质,狩猎有助于他坚强性格的形成。
师:少年时的努力,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就是最好的证明。汉武帝继位时年仅16岁,作为一位少年天子,他肩上的担子是非常沉重的。虽然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等几位皇帝使国力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刘彻继位时,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二、走近汉武帝:
(课件显示 “找一找:1.汉武帝继位之初,在思想、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上面临着哪些问题?2.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我把同学们分成两个组分别看书、思考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第一组承包第一个问题,第二组承包第二个问题。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好!(学生先看书,再讨论,老师同时在教室走动,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
师: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报告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A:思想不统一的问题。
生B: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
生C:经济问题。
生D:匈奴的威胁。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展示课件,并启发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师:谢谢第一组同学的精彩回答。请第二组同学告诉我们汉武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对策?
生A:尊儒术,兴太学。
生B:推恩令,夺爵。
生C: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生D:解除匈奴威胁,开发边疆。
师:第二组的同学回答干净利落,同样很精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武帝自继位起,就立志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求贤若渴,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得到他的重用。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思想,请大家结合教材62页上的介绍,思考什么是“大一统”?
课件显示董仲舒像,逐字打出“大一统”的含义。
生:“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全班齐读。)
(播放关于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片片断。)
师: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崇尚“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而董仲舒认为多种思想并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于是提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罢黜”是指“贬低并排斥”,并不是禁止其他学说的存在。这点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有区别的!那么,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各抒己见。)
生A: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汉武帝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儒家学派的发展。。
生B:不好。这种办法太专制,缺乏民主,不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一花独放不如百花齐放。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谁是谁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老师不作结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外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下面,我们看看在政治方面汉武帝面临的王国问题。
(播放有关王国问题由来的影片片断。)
师生互动:边看影片,边感受刘邦分封同姓王的场景,感受同姓王生活的奢侈,王国实力和中央的对比情况,一起得出结论:王国对中央构成了威胁。
师: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曾接受晁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建议,下令“削藩”,即削夺王国的封地,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了,但是国家刚刚恢复的经济受到 沉重打击,王国问题也没能根本解决。年轻的汉武帝能行吗?他采用了什么措施?解决得怎样?
(请看书63页第二段。)
生: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课件显示“推恩令”示意图。)
师:在实行“推恩令”之前,王国是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子孙没有爵位和封地。汉武帝要求诸王在保留较大一块封地直接控制以外,其余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建立侯国。于是,一个王国内就建立起许多侯国,王国的力量也就分散、削弱了。
(1)课件显示:“畅所欲言”:“削藩”和“推恩令”这两种解决王国问题的办法哪种更高明?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A:“推恩令”高明些,通过它,王国的力量分散了,不能与中央抗衡。
生B:“推恩令”更高明。因为“削藩”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连晁错自己也丢掉了脑袋。
生C:“推恩令”高明一些,它使得到封地的人对汉武帝感恩戴德,不愿与中央为敌。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后来,汉武帝还以各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口取消王后的爵位,即“夺爵”。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即祭祀西汉祖先用的黄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夺了106位王侯之爵,占当时王侯半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困扰西汉初年许久的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手中迎刃而解,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汉武帝之手。
师: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
(课件显示“西汉钱范。”)
师:为改变这种局面,由国家统一铸币,这就是五铢钱。“五铢”,重量单位,1铢相当于1/24两。自汉朝到隋朝,五铢钱基本沿用了700多年。
(课件显示“五铢钱”。)
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特别是打击匈奴,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而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和汉朝关系如何?请看影片。
(播放匈奴和汉朝关系的影片剪辑。)
师生互动:在看影片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攻打匈奴的三次战争,冠军侯的功劳和荣誉。
师:为打败匈奴,汉武帝还曾两次派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和乌孙,你知道这个人是谁?
生:张骞。
师:很好。这部分内容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在下节课学到。大败匈奴后,汉武帝设置了“河西四郡”管理西北地区,又设九真郡等加强对岭南地区,设益州郡对西南地区加强统治。通过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西汉的疆域比秦有所扩大,成为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课件显示汉朝与秦朝疆域对比图。)
(课件显示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汉武帝有了一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也应该有所了解了。究竟何谓“文治武功”呢?其实“文治”是指除了军事之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其成果;而“武功”也就是指军事方面的措施和成果。辨一辨:请同学们辨别一下汉武帝的各种措施,思考其中哪些属于“文治”,哪些属于“武功”。
生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推恩令”和夺爵;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属于“文治”。
生B:解除匈奴威胁和开发边疆属于“武功”。
师: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在他统治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评说汉武帝
场景设计:假如有一个外国朋友,对汉武帝很感兴趣,却又不甚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你该怎样向这位外国朋友介绍汉武帝才好呢?
生A:汉武帝叫刘彻,登基时才16岁,是一位少年天子。
生B:汉武帝重视人才,任用了一个有本事的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兴办了太学。
生C: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起来了。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就要涉及到对汉武帝的评价,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作准备。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教材第65-66页“学习与探究”。
2. 资料搜集:搜集关于汉武帝的资料,结合课文加深对汉武帝的认识,初步形成对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为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做准备。
自我评述: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就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意结合7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力争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实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变化着的。
自我反思:1.本节教材主要涉及汉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在思想、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评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偏深偏难,且枯燥呆板。如何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2.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时,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深浅合适,以免冷场或流于肤浅;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发言权,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