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戏剧活动探究任务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戏剧活动探究任务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8:58: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九下第五单元活动·探究
学习任务一阅读与思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剧本的基本知识,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等。
学生理解并掌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戏剧台词、舞台说明、剧本主旨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戏剧的基本策略和方法,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
【单元活动成果】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一项。
欣赏一出完整的戏剧,写一篇观后感,评价剧情和演员的表演。
从教科书中选择一篇小说,运用所学的戏剧知识,将其改编成剧本。组建剧组,排练一出戏剧并演出。
策划一场戏剧会演,包括编排会演手册、安排工作人员、组织欣赏表演、开展各类评选等。
学唱并表演一段戏曲,交流学唱体会。
【活动热身】
1.知识抢答: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关于戏剧艺术的知识。
2.积累关于剧本、戏剧表演和戏剧欣赏的资料,摘录要点,完善表格。
剧本
戏剧表演
戏剧欣赏
【戏剧基本常识】
定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按反映的矛盾性质和表现手法分:悲剧、喜剧、正剧等
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
分类
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分:独幕剧、多幕剧
按语言表现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哑剧
注意:同一剧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不同的种类。如《雷雨》(悲剧、话剧、现代剧、舞台剧、多幕剧)
(话剧是戏剧种类之一。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被称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话剧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剧本的组成: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说明组成。
剧本的语言:(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2)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戏剧·台词】
台词,指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对白中的言外之意被称为“潜台词”;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通过台词交代剧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三要素: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等等。
3.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小结】
①剧本主要由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组成; 一部较长的剧本往往会分为好几幕 (场);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后才能完整地展现它的艺术价值; 戏剧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
②戏剧表演的基本任务是塑造角色,角色的塑造离不开各角色间的互动;表演从模仿生活开始,表情和动作追求戏剧性的夸张。
③戏剧欣赏具有直观性和距离感,欣赏戏剧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和台词,抓住矛盾冲突。
戏剧文学的特点:
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要适合舞台表演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要尖锐
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教材P97)
1. 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 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义
4. 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5. 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环节一: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浏览三篇课文,补全剧本提纲,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屈原(节选)》 《天下第一楼(节选)》 《枣儿》
作者 郭沫若 何冀平 孙鸿
人物
时间
地点
主要情节
明确:《屈原》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上官大夫靳尚亲临东皇太一庙,威逼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的密令,当夜谋杀屈原,使得屈原的处境极度恶化。
第二部分:屈原出场,借“雷电颂”的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天下第一楼(节选)》主要情节:
正值新年,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福聚德登场。唐家两少爷来强行索钱要人,店内烤鸭师傅摆谱置气,小伙计不守店规,看似兴盛的福聚德隐藏着重重危机。
《枣儿》主要情节:
在乡间的枣树下,老人遇到了男孩,他们在树下交谈起来,十分亲热。老人的儿子离家打拼,老人思念儿子;男孩的父亲在城里安家,男孩盼望着父亲回家。他们都在想念着亲人,希望他们能回到自己身边,来吃家乡的“枣儿”。
2、细读三篇课文,把握戏剧冲突
冲突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梳理三篇文章的戏剧冲突。
例:《天下第一楼(节选)》以卢孟实为核心
【知识卡片】
戏剧冲突:是表现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
1.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叫外部冲突。
2.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也叫内部冲突。
3.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如何把握戏剧冲突:1.找到人物,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2.找到环境(自然/社会),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3.分析人的内心矛盾。
明确:
环节二: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1、读台词,做批注,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选择《天下第一楼(节选)》或《屈原(节选)》,品读人物的台词,做好批注。最后说说该人物形象的特征。
批注角度 批注角度提示
身份 看人物的说话对象,人物的话语量,人物掌控话题的能力
表情 借助舞台说明或联系语境,想象人物说这句话时的表情
情绪 通过台词的语气、语调和句式,揣摩人物的情绪
动作 想象人物说话的动作
性格 根据人物的说话内容和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例1: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
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从卢孟实的衣着和神情以及“扫”“坐”等字词可看出卢孟实的身份以及他的庄重和威严。
例2:卢孟实:赶走
卢孟实:看的什么戏啊?
卢孟实:戏票呢?
卢孟实:下作的东西,店规怎么写的,背!
与小伙计和克五的对话中,卢孟实的话非常简短有力,突出他的威严和干练。
2、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丰富作品的意蕴,找找《天下第一楼》中的潜台词,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结合作业本)
例1:柜上的事儿,你得下心。
表面上提醒王子西要多关心柜上的事儿
实际上要王子西当自己的心腹,留心卢孟实
例2:我这儿给您擦呢。
表面上说成顺在给罗大头擦烤杆
实际上掩饰使用烤杆的事实
PPT出示《屈原》的背景链接: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请同学们大声诵读第二部分屈原的独白,思考:屈原的独白中写了哪些事物呢?
学生阅读思考并分享,PPT逐一出示:
【明确】
内心独白小结:
第1层:诗人呼唤、歌颂风雷电这些自然之力,表达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2层:借怒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无德无能、欺民惑众、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思考: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是民族灵魂的化身。
3、读演结合,体会台词的特点。
剧本用于舞台表演,因此台词具有动作性的特点。阅读《天下第一楼(节选)》中的对话片段或是《屈原(节选)》屈原的独白,仿照示例,设计人物动作,批注在课文中台词的旁边,并在组内演一演。
例:卢孟实
(台词)谁拦,谁跟他一块走!
(动作)面朝里面,手指着门口,因为怒气微微颤抖。
【视频欣赏】ppt出示屈原独白视频,学生观看欣赏后,小组讨论交流并评价其表演。
【评价发现】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倾诉。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呼告这种修辞手法,必须是在情绪激动,而且不吐不快时才适合运用,否则会被认为是无病呻吟,反而得到负面效果。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作业布置:
1.阅读《李尔王》(第三幕)完成课时p107-108。
2.运用课上所学自主阅读《枣儿》,并做好批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为台词设计人物动作并表演。
环节三: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
1、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以《枣儿》为例,学习舞台说明,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的内容 例子 作用
人物的外部动作 表情、动作
人物的情绪 语气、情绪
人物的活动环境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人物的外部动作(表情、动作):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情绪: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处境。
人物的活动环境: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2、浏览《屈原》,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剧情发展背景,可以起到铺陈、渲染的作用,同时还能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例如开头“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剧情发展背景、道具等信息,渲染了阴森可怖、令人窒息的气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上场、下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表情、动作等。
第三,说明人物在道白、演唱中的动作、情态,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并为演员提供动作表演依据。例如,括号中的“命卫士乙”“迟疑地”“惊异”“含怒”“把面巾蒙上,向卫士”等。
3.请参照示例,尝试给《屈原》中你喜欢的独白部分添加合理的舞台说明,并结合舞台说明进行表演,进行全班展示评价。
示例:火!你在天边(眼神远眺),你在眼前(望着伸出的手)。你在我的四面(环顾四周),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双手举向天空,悲愤呐喊)
点评依据:
是否表达剧本内涵和主旨
是否符合人物形象特征
表演是否自然有表现力
语速语调是否恰当
【小结】
舞台说明是给导演和演员提供表演依据的,所以,阅读剧本时,我们要关注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舞台表演。
环节四: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1、明确象征意义,结合时代风云
屈原在独白中,热情歌颂风、雷、电,斥责东皇太一、云中君等神灵。反复朗读部分内容,说说风雷电和神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材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历史剧〈屈原〉》
风、雷、电象征变革的伟大力量。
东皇太一、云中君等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唤风雷电,怒斥神灵,淋漓尽致的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泪追求,表现了他的浩然正气。屈原渴望用战斗来摧毁黑暗,为祖国和人民坚持斗争,这正是作者的豪情壮志。
2、走进人物内心,探究命运沉浮
补充材料:《天下第一楼》的主线情节就是卢孟实被“福聚德”请来并精心经营打理“福聚德”的十年间发生的故事。福聚德传到第三代,老掌柜唐德源年老体弱,两个儿子都不争气,外有克五这样的大爷要小心侍候,有警察、钱师爷这样的人物要小心打点,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掩盖不了人不敷出的尴尬局面。老掌柜临终前,遗言是:“快去请、卢、孟、实……”
第二幕,已是三年以后。在卢孟实的精心打理下,福聚德已经盖起了一座气派的大楼。卢孟实重订店规,调整人员,改良菜式,斡旋于各色人等中,又有了玉雏儿等人的倾心相助,福聚德的买卖日渐红火。
假设你是卢孟实,回顾自己接管福聚德,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成就福聚德,最后黯然离开的坎坷经历,说一段心里话。(要求:契合人物的经历和内心,说出人物的情感)
示例:当初我接下福聚德,是要以此为起点,证明自己。这十年,我一直把福聚往当成自己的事业,苦心经营。我恨啊,如果不是这样的世道,如果没有唐家两个少爷胡搅蛮缠现在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3、探究核心道具,了解丰富意蕴
(1)《枣儿》中“枣儿”有哪些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枣儿”而思念、呼唤亲人,“枣儿”所蕴含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引发我们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
4、研究故事历史背景,探讨作品当代意义
(1)以《屈原(节选)》为例,学习运用材料从文本之外探究主题的方法。(作业本p97 T9)
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历史剧《屈原》中,作者通过历史上楚国内部抗秦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成功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形象,并借屈原之口,喊出了全国人民心声,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意愿,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丑恶面目。
(2) 联系现实生活,由剧本《枣儿》延伸到对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了解“不归”现象,思考它们存在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留守儿童的数量从6102万到902万有以下原因:其一是留守儿童的年龄截止期限。过去的报告是以不满18周岁为口径的统计,而这次的统计口径却是不满16周岁。其二是统计范围上的差异,旧的报告是以父母一方外出即算留守儿童,而新的统计方式却是只有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才算是留守儿童。两相比较,数字大幅度缩水就不足为奇了。双亲留守儿童:父母双方都在外地打工,由其他亲属监护。单亲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离异或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由其他亲属监护的儿童。 (百度百科“留守儿童”词条节选)
总结:通过本单元学习任务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进行抢答。
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p94-97练习
2.完成课时p108、112、113习题内容,学以致用。
3.四选一,着手准备,参考作业本p98-102,课时p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