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导入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与文体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全文,简要了解故事情节,厘清课文人物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戏剧语言,感受戏剧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第一章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zhò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人评价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自评
他评
作者介绍
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从戏剧冲突中可以带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
1
3
2
4
时代
容量大小
戏剧冲突的
性质及效果
表现形式
戏剧的分类
现代剧
历史剧
话剧
歌剧
舞剧
多幕剧
独幕剧
悲剧
喜剧
正剧
戏剧冲突
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
三大要素
(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戏剧基本要素: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戏剧语言(人物语言(台词)、舞台说明)
戏剧鉴赏方法:
把握戏剧冲突
分析人物形象
揣摩戏剧语言
文体知识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花部
目前戏曲种类
40余种
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元曲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数
(一宫调数曲子)
例:[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越调·天净沙]秋思
例:[南吕·一枝花]咏喜雨
杂剧
曲
人物唱词
白
对白、独白、旁白
科
动作、表情等舞台提示
关于元曲
唱
唱+演
元代杂剧是用北方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体制严格,是一种由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特点。
文体知识—结构形式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为了剧情的联络,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
元杂剧—剧本构成
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曲词)。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背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元杂剧—角色分类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袛dī从(侍从)、孛bó老(老头)、卜bǔ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等。
杂
净俗称“花脸”“花面”,有净、副净、二净之分。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如《窦娥冤》里的公人,张飞、李逵。
净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旦是女角,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花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是次要女演员。旦是元杂剧中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等。
旦
末是元杂剧中的男性角色,如张生、柳梦梅。末包括正末、冲末、副末。男主角叫正末,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末
元杂剧——音乐
元杂剧规定,每折戏都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牌,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宫调:是音乐的各种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七种基本调式:宫、商、角jué、徵zhǐ、羽、变宫、变徵。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可据此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
四大悲剧
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贪污横行,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元世祖死后,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可以说
劳动人民与统治者阶级的矛盾,是元朝社会对主要矛盾。
明背景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宋·郑思肖《心史》
“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
——谢枋得《叠山集》
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建立的制度。民族成分划为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汉人、南人。
——清末史官屠寄
第二章
梳理剧情
作品简介
楔子(序目):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第一折(开端):父子威逼,窦娥拒婚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窦娥冤》
第二折(发展):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第三折(高潮):窦娥怨恨,死前发誓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结局):窦父巡查,冤情昭雪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
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序幕
楔子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开端
第一折
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发展
第二折
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
高潮
第三折
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昭示清白。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结局
第四折
窦娥托梦,控诉于父;申冤昭雪,惩恶扬善。
【端正好】
【滚绣球】
【倘秀才】
【叨叨令】
【快活三】
【鲍老儿】
【耍孩儿】
【二煞】
【一煞】
【煞尾】
【正宫】
正宫调10个曲牌
曲牌名
宫调名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绑赴刑场
绑赴刑场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婆媳诀别
婆媳诀别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临刑发誓
临刑发誓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赏析第三折
把握冲突
【合作探究】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窦娥 矛盾对象 矛盾表现 表现的内容
张驴儿 父子 张驴儿误把自己父亲毒杀,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太守桃杌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嫌疑,却反而被判死刑。 吏治黑暗、官吏昏聩、贪赃枉法
婆婆 窦娥本来无罪,却害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把握冲突
第三章
分析形象
1.窦娥是被当时昏聩[kuì]的官吏屈判的,为何要在【滚绣球】曲中指责天地日月鬼神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柬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应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的人横遭杀戮。表现出实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
实质上 是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反映出 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折射出 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①表现了窦娥善良的精神品质,使窦娥的形象更加清晰与丰富。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②一个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判为杀人的凶手,足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昏暗。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从而激起人们对实娥的深切同情。③从侧面反衬出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深重因此,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使实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窦娥已走在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
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刻
3.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她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作用
誓愿 顺序 誓愿 内容 所用 典故 誓愿
目的
第一桩 血溅白练 希望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飘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东海孝妇
六月飞霜
内容 时间 地点 监斩官态度 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
血溅白练 瞬间 法场 答应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窦娥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
六月飞雪 一段时间 荒野 不信
亢旱三年 三年 山阳 呵斥
窦娥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作用: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实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全剧推向高潮;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坚强刚烈,具有封建贞节观念,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腐败的封建社会,注定了悲剧结局。
窦娥形象总结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分析形象
其它形象
【蔡婆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逆来顺受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实娥的悲剧
【张驴儿】无赖、狠毒、品行恶劣。
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
【桃杌】贪财凶暴、草营人命。
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
第四章
主旨语言
1.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①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悲剧的根源:“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更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实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③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这种安排也符合善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2.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浪漫主义手法。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实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这也是本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
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
③丈夫的夭折。
④蔡婆的引狼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
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3.思考:窦娥“冤”从何来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①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实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高利贷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泛溢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②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思考:窦娥“冤”从何来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③吏治的腐败,是造成实娥冤案的直接原因。实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实娥。
④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实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实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盖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主题归纳
《窦娥冤》通过写窦娥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的昏庸残暴,歌颂了被压迫女性坚强善良的性格和反抗精神。
同时窦娥的反抗精神实则也是关汉卿反抗精神的表现:三桩誓愿的实现,实则也表现了关汉卿的战斗信心和胜利信心!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赏析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请你举例加以赏析。
【例如】
“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当窦娥要用亢旱三年来表达其昭雪冤案的愿望时,因涉及太守、监斩官的前程,他们凶横的面目也就暴露无遗。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作者运用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身份和个性的语言,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关汉卿的剧作完全运用的是提炼过的当时的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语,在这个基础上又吸收了有生命力的文学语言。
赏析语言
具体来说,《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以下特点:
(1)大量使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课文中【鲍老儿】一段曲词。
(2)灵活运用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如窦娥在法场发的誓愿,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3)大量运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比喻(“一腔怨气喷如火”)、夸张(“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等修辞手法,特别是集中运用了反复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如指斥天地时的两声“天地也和发誓愿时的两声“你道是”,是愤厉激昂的声讨;和婆婆相别时的四个“念窦娥”和两声“婆婆也”,则是凄怆婉转的泣诉。
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益跖春秋时有名的被以大盗罪名处死的人,是恶人的代表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复圣” 意在说明错勘贤愚,制造冤案
其弘化碧 周敬王的大夫,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玺帝啼鹃 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内心极度怨愤凄凉,含冤而死,死后化为杜鹃。
六月飞霜 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竟然下起霜来
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窦娥相信自有天理在。
表明自己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总结】中国古典悲剧以凄、苦、悲、怨作为审美效应,以令人泣下的悲怆为美,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总结全文
窦娥的感情发展:(由冤生)怨→ 悲→恨
窦娥的形象: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实娥反抗精神
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窦娥感情发展
窦娥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
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语言特色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