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4:2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瓦所构成的排水系统,注重筒瓦、板瓦与屋面曲线配合的  ①  ,由一垄垄的覆瓦将水引至一道道的瓦沟屋檐部的滴水处即时排下,并非“聚而排之”,而是一个“疏而引之”的过程,雨水时刻保持着流动,只不过是改变了运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这整个过程就像奔腾的江河被一道道瓦沟,最终成为一条条细流而落下。
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首先,这种纵向排列的平行线条不仅显得挺拔,更是中国建筑优美的屋面曲线的一种强化与顺应;其次,将其放到  ②  、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中去,瓦的水平并排的竖向线条使众多建筑显得更加丰富、有秩序;第三,再将建筑置于整个天地的大环境中,当我们欣赏一栋建筑时,视线顺着并排的纵向瓦垄,不自觉地被其竖向的构图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仿佛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境一样,最终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境的美好令人  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分化”,与文中加点词“分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波浪侵蚀冰山边缘,冰山会继续破裂和,靠近边缘的冰块会流失。
B.随着手织业生产的商业化,织户向雇佣别人和受别人雇佣的两极。
C.在一定的条件下,多能干细胞可以成多种APSC多能细胞。
D.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瓦解了。
3.请从修辞、内容、作用三方面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古代单个的建筑物,  ①  :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  ②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    ),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  ③  ,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全部开门窗至全部用墙壁,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
B.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
C.由既没有墙壁至也没有门窗,乃至全部用墙壁全部开门窗
D.由没有门窗也没有墙壁,乃至全部开门窗全部用墙壁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达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中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要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要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 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 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B.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和反对,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C.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达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出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大多数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B.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C.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有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答案 ①天衣无缝 ②鳞次栉比 ③叹为观止
解析 第①处,此处强调筒瓦、板瓦与屋面曲线的配合严密、完美,故可填“天衣无缝”之类的成语。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第②处,所填成语用来修饰建筑群,根据“高低错落”“众多建筑显得更加丰富、有秩序”,可填“鳞次栉比”之类的成语。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第③处,此处强调营造的意境美好到了极点,再结合“令人”可知,可填“叹为观止”之类的成语。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A 文中的“分化”指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A项,“分化”指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B项,“分化”指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C项,“分化”特指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构造和功能上,由一般变为特殊的现象。D项,“分化”意为使关系疏远、破裂。
3.答案 ①修辞上,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纵向瓦垄与屋面、屋顶直至天际的搭配,比作中国画留白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眼前之景的中国气韵;②内容上,写了纵向瓦垄、竖向构图、屋面、屋顶、遥远的天际,画面感、层次感极强;③作用上,从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的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
解析 修辞上,“视线顺着并排的纵向瓦垄,不自觉地被其竖向的构图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仿佛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境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纵向瓦垄与屋面、屋顶直至天际的搭配,比作中国画留白的意境,形象地写出了眼前之景的中国气韵。内容上,本句介绍纵向瓦垄、竖向构图、屋面、屋顶、遥远的天际等内容,使读者感到画面感、层次感极强。作用上,从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的美学价值。
4.答案 ①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但墙壁并不负重 ③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的冒号以及“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可知,此处应填“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说的是负重的问题,根据“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可知,此处应填“但墙壁并不负重”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的分号以及“但”可知,此处与“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意思相对,应填“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之类的内容。
5.B 此处谈负重的问题,“乃至”表示程度更深,没有墙壁没有门窗应放在有墙壁有门窗之后,故排除C、D两项;根据上文的“墙壁”“门窗”的顺序可知,此处应先说“墙壁”,再说“门窗”,排除A项。
二、能力提升
1.B “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和反对”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这只是一种警醒的态度;“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以及“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是说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和反对。
2.A B项,“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中说的是“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要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C项,“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有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中说“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可见,手工技艺已经得到运用,传统建筑的材料也在想办法运用。D项,“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否定的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为概念而概念”的设计。
3.B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只描写了皇宫建筑的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4.答案 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然后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解析 材料二第一段说“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然后第二段说“追求‘自然’的建筑……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第三段说“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
5.答案 ①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②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③建筑师要引进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我们就没有未来”,可以得出答案①。根据材料二中的“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得出答案②。根据材料二中的“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可以得出答案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