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1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猿鸣三声泪沾裳
----《梦游天姥》《登高》《琵琶行》群文阅读
单元设计概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
本单元聚焦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八首,这八首诗词作品分为三课,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和宋词。
本单元学习以活动实践、自主学习为主线,围绕“生命的诗意”这一单元人文主题,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从积累鉴赏、诵读体悟、写作表达等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不仅要完成对单元内容的学习,更要实现本单元承载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体察诗人归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 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能力。
猿鸣三声泪沾裳
----《梦游天姥》《登高》《琵琶行》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与积累:读懂诗歌字里行间的意思,把握意象,品味意境,体会不同诗歌形式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在涵咏和想象中感受诗意,进而体悟诗歌的情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从而实现思维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 古典诗词的魅力,体悟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4、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三首唐诗中“猿”意象的深刻含义,进而感悟诗人 的生命状态和内心情感,从而完成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
教学难点:以“猿”意象为依托,借助“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手法,精准把握诗歌的内容。
通过 群文阅读,体察诗人的社会、人生价值,理解
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以“猿”意象为依托,借助“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手法,精准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 群文阅读,体察诗人的社会、人生价值,理解
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猿鸣三声泪沾裳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如“鸿雁”“双鲤”“月亮”等。而“猿”也是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用来表达愁苦凄怆之情。
“猿啼,高叫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郦道元在《水经注》写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整首诗歌以梦游为主题,通过梦境的描绘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优秀诗篇。
本诗首先描述梦游的缘起。起始四句为第一部分,说明梦游的起因是因为听闻天姥山传说的奇异。
接着描写梦游的过程。接下来八句为第二部分,描述了梦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日月光辉、云霞明灭、神仙居所、天姥山景等。
然后描述梦中的惊醒。再接下来的八句为第三部分,描述了梦中的惊醒,以及对于梦境的留恋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最后抒发人生的感慨。最后十六句为第四部分,抒发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包括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对于人生的追求等。
《登高》贯穿这首诗始终的线索是“悲”。
首联以非常有镜头感的诗句奠定全诗的悲凉基调,有仰视(风急天高)有俯视(渚清沙白),有颜色(清、白)有声音(风急、猿啸),有广角(天高、猿啸、渚清、沙白)有特写(鸟飞回),寥寥数笔让人身临其境。颔联在此基础上以大特写聚焦落木、长江两个意向,点出其形之“无边”、“不尽”,与其神之“萧萧”、“滚滚”,进一步强化沉郁而开阔的感觉。
颈联笔锋一转,诗人的形象出现了,前文中“悲”的来由有了线索。而这十四个字,造就了诗歌史上著名的“十重悲”。“秋”者本悲,“悲秋”之人愈悲,于离家“万里”处悲秋而愈悲;“作客”本悲,“常”作客则愈悲。上句就有五重悲。同理,下句中,“病”、“多”病、“百年”(指诗人年过半百,夸张而言百年)多病,“登台”、“独”登台,又五重悲。十四字有十重悲。“悲”一话题写到老杜此句,可算登峰造极。
老杜诗歌,很多都先满篇铺陈,或极力渲染,最后点明悲之缘由,让人唏嘘不已。此篇却不同。前三联如此重负,尾联却没有释放掉,诗人没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安得广厦千万间”那样奋起,甚至没有像《登岳阳楼》结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样发泄,而只是想想脸庞的鬓角,停下手中的酒杯而已。然而这样结尾,却更震撼人心,因为老杜诗歌中说不尽的话题就是忧国忧民,已不用再点明,而无限的悲苦强咽腹中,却是怎样一种担当。而更有可能的是,诗人本身也承担不能,哀号无力了。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其结构为四线复合结构,很好地体现了浓浓的感伤情调。
第一条线是“乐”。
”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一句写白居易与友人举起别离酒想喝却没有音乐相伴消解忧愁,从反面落笔,极言分别的伤感,也暗示了琵琶曲将主客的渴盼中出现。
诗人白居易对琵琶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进行了十分准确而细细腻的描绘。为何如此深谙音乐,在诗的第四节有交待: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却被迫远离音乐。
第二条线是“情”。
全诗在第一二三诗节中有如下三句形成“情”的主调,拉开“情”的序幕,在这条线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白居易之情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
第三条线是“事”。
“事”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这中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白居易遭遇的片断,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两个素不相识的“天涯沦落人”,在秋夜的浔阳江边相遇、相诉、相惜,共同演绎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琵琶行》。
第四条线是“景”。
全诗以江月的景为主要线索。
三、合作探究:分析猿意象
探究一 猿鸣一声:猿在何处 (知人论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段时间了,但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登高》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传言她母亲因赏花坠井而死),再贬江州司马。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猿鸣一声:猿在何处(知人论世)
猿:天姥山 吴越 东鲁 长安 (放还、排挤、政治失意、蔑视权贵)
猿:夔州 成都 长安(困顿、颠沛流离、老病孤愁、忧国伤时、抱负无成)
猿:江州 长安(排挤被贬、天涯沦落、苦闷压抑)
猿鸣二声:猿鸣如何(意象与意境)
渌水荡漾清猿啼:
眼见渌水荡漾,耳听猿鸣凄清,有色有声,有动有静,描绘出宁静、清幽的画面。作者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低剡溪,游山心切、游兴更浓。
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神往的,梦境宁静,可以直抵仙境。对梦境的神往,恰好说明对现实的失望、反感。
猿鸣凄清,但并不影响作者梦境中的轻快、向往之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急风、高天,哀猿悲鸣,时值寒秋,更显的骚屑峻疾、凛寒悲哀。立足于高台,益感风之急疾猛烈,“高台多悲风”。风疾,扫荡浮云万里,益见秋空之高远明净。
夔州峡口地区多猿,清寒时节,猿声显得特别凄异,加上急风的传送,哀啭的猿声被放大了许多倍。一个“哀”字,让画面多了悲怆意味,多了伤感色彩,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哀”字既写出了自然的悲像,也写出了人生的艰难。
猿鸣二声:猿鸣如何(意象与意境)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啼声悲切,猿鸣噭噭,似哭似号,哀转久绝。这样的悲鸣与哀啼,与僻远、凄凉的环境相映衬,声声哀音,恰似作者内心愁苦、凄怆的心音。
猿鸣三声:如何而鸣(文体与风格)
《梦游天目吟留别》是古体诗,句式富有变化,兼用长短句,较少受格律的限制,句式灵活多变,诗题流畅自然。这样的文体特点,更适合表达李白豪迈奔放的思想情感。同时,浪漫主义的风格,大胆的夸张,描绘幻想中的世界、塑造想象中的形象,一条情感发展的脉络贯穿始终。
“(李白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猿鸣三声:如何而鸣(文体与风格)
《梦游天目吟留别》是古体诗,句式富有变化,兼用长短句,较少受格律的限制,句式灵活多变,诗题流畅自然。这样的文体特点,更适合表达李白豪迈奔放的思想情感。同时,浪漫主义的风格,大胆的夸张,描绘幻想中的世界、塑造想象中的形象,一条情感发展的脉络贯穿始终。
“(李白诗)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乎法度之外”。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猿鸣三声:如何而鸣(文体与风格)
《登高》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限制,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诗歌的前半写景,意境开阔壮大;后半抒情,感情深沉苍凉,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呈现现实主义风格。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
猿鸣三声:如何而鸣(文体与风格)
《琵琶行》是句式整齐的歌行体,把写景和抒情穿插在叙事中,语言流转自然,通俗易懂,刻画形象生动鲜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把封建社会底层歌女的痛苦生活与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相提并论、共表同情,表现了极强的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满腔迁谪意,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唐宋诗醇》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李白:
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出傲岸的性格和自信的精神。
“仰天大笑出门去” “平生不下泪”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杜甫:
老病孤愁、抱负无成、忧国伤时的怅恨。
“凭轩涕泗流”“老病有孤舟”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白居易:
诗 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 今朝沦落,忧愁悲愤;再加上朋友 别,更感孤寂落寞。
“同是天涯沦落 ”,伤 ,伤 ,两重感伤交融 体,积累沉淀,诗 怎不悲伤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 对被压迫妇 的同情与尊重, 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李白:
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表现出傲岸的性格和自信的精神。
“仰天大笑出门去” “平生不下泪”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杜甫:
老病孤愁、抱负无成、忧国伤时的怅恨。
“凭轩涕泗流”“老病有孤舟”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泪沾裳:为何而鸣(主旨情感)
白居易:
诗 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 今朝沦落,忧愁悲愤;再加上朋友 别,更感孤寂落寞。
“同是天涯沦落 ”,伤 ,伤 ,两重感伤交融 体,积累沉淀,诗 怎不悲伤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 对被压迫妇 的同情与尊重, 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猿鸣三声
猿鸣一声:猿在何处(知人论世)
猿鸣二声:猿鸣如何(意象与意境)
猿鸣三声:如何而鸣(文体与风格)
泪沾裳
思想情感
总结
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
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噭噭夜猿啼。”
郦道元《三峡》:“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但是,在理解“猿啼”这一典型意象时,有一种“景因情变”的诗法,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拓展训练
1.拓展阅读李贺的《梦天》、《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蜀僧濬弹琴》以及杜甫的《秋兴》,元稹的七言诗《琵琶歌》,了解马致远根据《琵琶行并序》改编的元杂剧《青衫泪》。
2.比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梦天》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选做)
3.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并序》中音乐描写的部分,看看这两首在表现音乐上有何异同。(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