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09:54:10

文档简介

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道路交通标志是绝大多数国家在道路旁设置的标志,用以警告、禁止、限制、提醒道路使用者,部分路标的设置与道路所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图示意我国天山以北某国道旁常见的箭头向下的路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箭头向下的路标指示(  )
A.铁路道口 B.车辆直行 C.道路边界 D.车辆缓行
2.新疆这类路标的设置主要考虑(  )
A.积雪 B.洪水 C.地震 D.台风
【答案】1.C
2.A
【知识点】寒潮灾害;其它自然灾害;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标志,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又称道路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在交通标志中一般是以安全、设置醒目、清晰、明亮的交通标志是实施交通管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顺畅的重要措施。红白相间条的向下箭头的交通标志是警示标志 ,是线形诱导标志的一种,因为大雪纷纷,路面看不到了,这种就是提醒你路的边缘位置,警告你要注意安全了。2、驾驶人见到警告标志后,应引起注意,谨慎驾驶、减速慢行。
1.图中箭头向下的路标是为司机指示路的边缘位置,警示司机注意安全。这种标志在北方常见,C正确;图片显示此处没有铁路道口 ,转弯处不是直行,缓行有限速提醒标志不是箭头,故ABD错。故答案为:C。
2.当道路的积雪很深时,公路的路面就看不到了,箭头向下的路标为司机指示路的边缘位置,警示司机注意安全。新疆的这类路标的设置主要考虑积雪,A正确;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很少有洪水灾害,不可能有台风,地震也是偶发的地质灾害,不可能设置路标提醒地震,故BCD错。故答案为:A。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区域内张掖地区季节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亚欧大陆运输通道有重要影响。该地区路基阴阳坡效应显著(冻结过程中,路基中心温度高于阴坡,阳坡介于二者之间),路基表面各处变形呈凹状分布。冻胀变形路基下部的水分会在毛细作用下向路基上部迁移,在冻融作用下造成路基周期性的冻胀、融沉病害。设置路基合理高度,有利于减少冻胀危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冻融作用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危害最严重的时段是(  )
A.2—3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4.关于该地区路基冻胀变形年幅度变化排序正确的是(  )
A.阳坡〈阴坡〈路基中心 B.阴坡〈阳坡〈路基中心
C.路基中心〈阳坡〈阴坡 D.阴坡〈路基中心〈阳坡
5.路基冻胀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威胁,我们应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
①设置排水沟②设置保温层③设置隔水层④降低路基高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3.A
4.C
5.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冻胀变形主要与气温和水分有关。气温的影响程度大于水分,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了结冰层的厚度。
3.根据材料可知,冻融频繁的时期,对路基的破坏较为严重。河西走廊气温不稳定的时期是在2-3月份,白天冻土融化,夜间土层冻结,冻融作用频繁,A正确。5-6月份,7-8月份,气温较高,冻土层较薄,甚至无冻土层,BC错误。10-11月份气温逐渐变冷,土层几乎不融化,冻融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答案为:A。
4.阴坡气温最低,所以冻胀变形幅度最大;阳坡温度较高,结冰层薄,同时毛细水少,因此变形较小;路基中心与空气接触面较小,受大气影响最小,所以变形最小。故三者变形年幅度变化排序正确的是路基中心〈阳坡〈阴坡 。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5.路基冻胀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威胁,根据材料可知,“冻胀变形路基下部的水分会在毛细作用下向路基上部迁移”,因此路基附近的地下水水位高,易造成冻融作用,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可以防治冻融作用,①正确;设置保温层,可以提高地温,可以有效提高防治路基的冻融作用,②正确;设置隔水层,可以减少地基土层的含水量,减少土层中的冻融作用,③正确;降低路基高度会对道路承重能力产生影响,对防治路基冻胀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202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坐着高铁看中国》中提到了四川西部大凉山深处的“小慢车”。平日里很多彝族老乡不仅搭乘“小慢车”走亲访友,还通过“小慢车”将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采摘的土特产带到县城里出售,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或是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带回乡里,开起了小商店,“小慢车”成为当地群众的“赶集车”“致富车”。下图为“小慢车”景观图及该地区盘山公路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凉山深处铁路运行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稀少 B.地表崎岖 C.冻土广布 D.技术落后
7.图中的公路呈蛇形弯曲状,这样建路的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小建路工程量
C.方便采伐森林 D.减缓线路的坡度
【答案】6.B
7.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6.影响铁路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和经济发展程度。河流稀少,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小,交通线路密度应更大,A错误。大凉山区,地表崎岖,修建的难度大,铁路线稀疏,B正确。大凉山纬度低,气温高,冻土少,C错误。技术属于保障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影响小。另我国交通建设技术较为先进,基础建设能力强,D错误。故答案为:B。
7.公路呈蛇状弯曲,目的是通过长度换去坡度,减缓线路的坡度,降低修建的难度,D正确。笔直的线路,速度更快,才便于居民出行,A错误。公路呈蛇状弯曲会延长道路,增加工程量,B错误。公路的修建是为了方便交通,与采伐森林无关,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长寿期末)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联通拉萨、曲水、尼木、仁布、日喀则等14城市。它是青藏铁路的支线,由于运输量较小,全程单线,最高时速120千米。海拔在3600~4000米之间,桥隧占总线路的46.69%。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拉日铁路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矿产 B.气候 C.植被 D.城市
9.拉日铁路采取单线修建的原因是(  )
A.地形地质复杂 B.技术条件限制
C.提高运行速度 D.运输量较小
10.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
A.地形复杂 B.高寒缺氧 C.生态脆弱 D.气候适宜
【答案】8.D
9.D
10.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8.由图可知,拉日铁路要兼顾周边的城市,所以城市是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D正确。气候目前不再是制约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B错误,矿产与植被不会影响拉日铁路线路布局,AC错误。故答案为:D。
9.西藏自治区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密度小,运输需求量较小,故拉日铁路采取单线修建,D正确,地质、地形、技术不是主要制约因素,AB错误。运行速度与单线复线无关,C错误。故答案为:D。
10.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有铁路经过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施工不便,并且海拔较高,所以高寒缺氧,AB不合题意。铁路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困难,C不合题意。气候适宜不属于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河南期末)公路交通网络是服务经济、社会及公众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等级公路路网面积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甲路网面积密度曲线表示我国的(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制约丁路网面积密度发展的因素是(  )
A.地形 B.距海远近 C.纬度 D.降水条件
【答案】11.A
12.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11.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级公路路网面积密度较低。图中甲乙路网面积密度高,排除CD。我国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随着我国筑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南方地区路网面积密度有所提高,而北方地区变化不大;图中甲在2015年后缓慢上升而乙在2014年后基本不变,则甲代表南方地区、乙代表北方地区,A正确、B错误。故选A。
12.丁路网面积密度最小,代表青藏地区,青藏地区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恶劣,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经济落后, 路网面积密度在四大地区中最小,A正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均位于内陆;与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相比,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纬度相近;西北地区降水条件最差,BCD错误。故选A。
(2021高一下·白山期末) 盐通高铁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北部盐城市,向南经大丰区、东台市、海安县、如皋市,终至南通市,线路全长158km。设计时速为350km。盐通高铁全线66处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进行跨越。盐通高铁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下图为盐通高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盐通高铁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技术 C.地形 D.矿产
14.盐通高铁全线66处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进行跨越的原因有(  )
①避免雷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干扰,影响行车安全
②沿线河流密布,多次跨越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威胁
③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交叉次数多,降低混行风险
④节约大量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盐通高铁的运营(  )
①贯通我国沿海铁路动脉,完善铁路网络
②推动苏北、苏中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
③改善江苏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
④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第一纵沿海货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3.A
14.B
15.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的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势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数量
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13.盐通高铁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所在区域经济发达,客流量大,对高铁需求量大,故影响盐通高铁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A正确;我国高铁修建技术较成熟,该区域地形较平坦,修建高铁限制性条件较少,故技术、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高铁主要是客运,非货运,矿产不是影响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14.采取特殊桥梁结构,不能避免雷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干扰,①错误;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沿线河流密布,多次跨越河道,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能抬高线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②正确;由图可知,高铁沿线地区,其他运输线路较多,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交叉次数多,采取特殊桥梁结构,降低混行风险,③正确;高铁沿线地形较平坦,水热条件好,耕地分布广,采用桥梁结构,能减少占用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④正确。故答案为:B。
15.高铁主要是客运,不是沿海货运的组成部分,④错误;盐通高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运营后,改善江苏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且贯通了我国沿海铁路动脉,完善了我国铁路网络,①③正确;盐通高铁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能推动苏北、苏中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②正确。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下·湖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全长约1035公里的中老昆万铁路于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昆万铁路作为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下图为东南亚局部区域略图。
(1)河流在甲处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画出甲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横剖面示意图   。
(2)梯田是云贵高原最常见的耕作方式,梯田主要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   。
(3)简析昆万铁路在推动沿线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流水侵蚀;绘图如下:
(2)地形;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肥性能
(3)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短出行时间:加强区域联系。
【知识点】河流地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伊洛瓦底江在甲处主要是河流侵蚀作用,因为甲处位于河流中上游,河流流速快,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河流下蚀作用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如图: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的梯田主要位于坡上,由于地形的原因导致种植庄稼,需要开垦坡地为梯田,因此主要改造的是地形。这个改造方式,有利于集中水源,保护土壤,减少地表径流的而流失,且可以在农民施肥后,保持田中土壤的肥力。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铁路的修建,将带动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缩小沿线城乡之间的差距;带动沿线地区人员流动量的增加,加快区域之间的文化、技术、知识的传播和融合;减少了区域之间的交通出行时间,增加办事效率;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等。
【点评】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
经济意义 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政治意义 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地区脱贫致富速度
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17.(2020高一下·枣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多年前,云南有了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虽然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拥有了铁路,但由于云南地质条件复杂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建国以来云南铁路发展缓慢。下图分别是云南省铁路分布图和云南省地形分布与地形构成图。
(1)在建设云南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分析其原因。
(2)云南省铁路线路的分布东密西疏,分析该省西部铁路线路稀疏的原因。
【答案】(1)①公路运输机动灵活;②公路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③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④公路建设技术要求较低
(2)西部多高山峡谷,地势起伏大,铁路建设工程量大;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难度大;夏秋季节多暴雨,且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流众多,修建不便;开发时间晚,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回答4点即可,地形、地质条件、运输需求量小一定要答)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云南通往西藏的交通线经过的地形复杂,地势较高,多山地,起伏大,公路机动灵活,修建方便、适应性强,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技术要求都比铁路低,故应当先公路后铁路。(2)可以结合材料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首先自然方面:西部地区多高山峡谷地貌,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落差大,铁路建设工程量大;同时西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施工难度大;夏秋季节多暴雨,西部多山区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方面:云南省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与内地联系不便,客货运输量小。
【点评】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分析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形 平原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1 / 1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一、选择题
道路交通标志是绝大多数国家在道路旁设置的标志,用以警告、禁止、限制、提醒道路使用者,部分路标的设置与道路所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下图示意我国天山以北某国道旁常见的箭头向下的路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箭头向下的路标指示(  )
A.铁路道口 B.车辆直行 C.道路边界 D.车辆缓行
2.新疆这类路标的设置主要考虑(  )
A.积雪 B.洪水 C.地震 D.台风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区域内张掖地区季节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对亚欧大陆运输通道有重要影响。该地区路基阴阳坡效应显著(冻结过程中,路基中心温度高于阴坡,阳坡介于二者之间),路基表面各处变形呈凹状分布。冻胀变形路基下部的水分会在毛细作用下向路基上部迁移,在冻融作用下造成路基周期性的冻胀、融沉病害。设置路基合理高度,有利于减少冻胀危害(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冻融作用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危害最严重的时段是(  )
A.2—3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4.关于该地区路基冻胀变形年幅度变化排序正确的是(  )
A.阳坡〈阴坡〈路基中心 B.阴坡〈阳坡〈路基中心
C.路基中心〈阳坡〈阴坡 D.阴坡〈路基中心〈阳坡
5.路基冻胀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威胁,我们应采取的防护措施有(  )
①设置排水沟②设置保温层③设置隔水层④降低路基高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坐着高铁看中国》中提到了四川西部大凉山深处的“小慢车”。平日里很多彝族老乡不仅搭乘“小慢车”走亲访友,还通过“小慢车”将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采摘的土特产带到县城里出售,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或是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带回乡里,开起了小商店,“小慢车”成为当地群众的“赶集车”“致富车”。下图为“小慢车”景观图及该地区盘山公路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凉山深处铁路运行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稀少 B.地表崎岖 C.冻土广布 D.技术落后
7.图中的公路呈蛇形弯曲状,这样建路的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小建路工程量
C.方便采伐森林 D.减缓线路的坡度
(2022高一下·长寿期末)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联通拉萨、曲水、尼木、仁布、日喀则等14城市。它是青藏铁路的支线,由于运输量较小,全程单线,最高时速120千米。海拔在3600~4000米之间,桥隧占总线路的46.69%。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拉日铁路线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矿产 B.气候 C.植被 D.城市
9.拉日铁路采取单线修建的原因是(  )
A.地形地质复杂 B.技术条件限制
C.提高运行速度 D.运输量较小
10.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
A.地形复杂 B.高寒缺氧 C.生态脆弱 D.气候适宜
(2022高一下·河南期末)公路交通网络是服务经济、社会及公众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等级公路路网面积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甲路网面积密度曲线表示我国的(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制约丁路网面积密度发展的因素是(  )
A.地形 B.距海远近 C.纬度 D.降水条件
(2021高一下·白山期末) 盐通高铁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北部盐城市,向南经大丰区、东台市、海安县、如皋市,终至南通市,线路全长158km。设计时速为350km。盐通高铁全线66处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进行跨越。盐通高铁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下图为盐通高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影响盐通高铁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技术 C.地形 D.矿产
14.盐通高铁全线66处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进行跨越的原因有(  )
①避免雷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干扰,影响行车安全
②沿线河流密布,多次跨越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威胁
③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交叉次数多,降低混行风险
④节约大量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盐通高铁的运营(  )
①贯通我国沿海铁路动脉,完善铁路网络
②推动苏北、苏中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
③改善江苏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
④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第一纵沿海货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2022高一下·湖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全长约1035公里的中老昆万铁路于2021年12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昆万铁路作为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下图为东南亚局部区域略图。
(1)河流在甲处的外力作用主要为   ,画出甲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横剖面示意图   。
(2)梯田是云贵高原最常见的耕作方式,梯田主要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   。
(3)简析昆万铁路在推动沿线区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7.(2020高一下·枣阳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00多年前,云南有了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这是当时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虽然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拥有了铁路,但由于云南地质条件复杂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建国以来云南铁路发展缓慢。下图分别是云南省铁路分布图和云南省地形分布与地形构成图。
(1)在建设云南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分析其原因。
(2)云南省铁路线路的分布东密西疏,分析该省西部铁路线路稀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寒潮灾害;其它自然灾害;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标志,用文字或符号传递引导、限制、警告或指示信息的道路设施。又称道路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在交通标志中一般是以安全、设置醒目、清晰、明亮的交通标志是实施交通管理,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顺畅的重要措施。红白相间条的向下箭头的交通标志是警示标志 ,是线形诱导标志的一种,因为大雪纷纷,路面看不到了,这种就是提醒你路的边缘位置,警告你要注意安全了。2、驾驶人见到警告标志后,应引起注意,谨慎驾驶、减速慢行。
1.图中箭头向下的路标是为司机指示路的边缘位置,警示司机注意安全。这种标志在北方常见,C正确;图片显示此处没有铁路道口 ,转弯处不是直行,缓行有限速提醒标志不是箭头,故ABD错。故答案为:C。
2.当道路的积雪很深时,公路的路面就看不到了,箭头向下的路标为司机指示路的边缘位置,警示司机注意安全。新疆的这类路标的设置主要考虑积雪,A正确;新疆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很少有洪水灾害,不可能有台风,地震也是偶发的地质灾害,不可能设置路标提醒地震,故BCD错。故答案为:A。
【答案】3.A
4.C
5.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冻胀变形主要与气温和水分有关。气温的影响程度大于水分,因为气温的高低决定了结冰层的厚度。
3.根据材料可知,冻融频繁的时期,对路基的破坏较为严重。河西走廊气温不稳定的时期是在2-3月份,白天冻土融化,夜间土层冻结,冻融作用频繁,A正确。5-6月份,7-8月份,气温较高,冻土层较薄,甚至无冻土层,BC错误。10-11月份气温逐渐变冷,土层几乎不融化,冻融作用不明显,D错误。故答案为:A。
4.阴坡气温最低,所以冻胀变形幅度最大;阳坡温度较高,结冰层薄,同时毛细水少,因此变形较小;路基中心与空气接触面较小,受大气影响最小,所以变形最小。故三者变形年幅度变化排序正确的是路基中心〈阳坡〈阴坡 。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5.路基冻胀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车辆行驶造成一定威胁,根据材料可知,“冻胀变形路基下部的水分会在毛细作用下向路基上部迁移”,因此路基附近的地下水水位高,易造成冻融作用,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降低地下水水位,可以防治冻融作用,①正确;设置保温层,可以提高地温,可以有效提高防治路基的冻融作用,②正确;设置隔水层,可以减少地基土层的含水量,减少土层中的冻融作用,③正确;降低路基高度会对道路承重能力产生影响,对防治路基冻胀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答案】6.B
7.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6.影响铁路密度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和经济发展程度。河流稀少,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小,交通线路密度应更大,A错误。大凉山区,地表崎岖,修建的难度大,铁路线稀疏,B正确。大凉山纬度低,气温高,冻土少,C错误。技术属于保障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影响小。另我国交通建设技术较为先进,基础建设能力强,D错误。故答案为:B。
7.公路呈蛇状弯曲,目的是通过长度换去坡度,减缓线路的坡度,降低修建的难度,D正确。笔直的线路,速度更快,才便于居民出行,A错误。公路呈蛇状弯曲会延长道路,增加工程量,B错误。公路的修建是为了方便交通,与采伐森林无关,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8.D
9.D
10.D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8.由图可知,拉日铁路要兼顾周边的城市,所以城市是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D正确。气候目前不再是制约交通建设的主要因素,B错误,矿产与植被不会影响拉日铁路线路布局,AC错误。故答案为:D。
9.西藏自治区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密度小,运输需求量较小,故拉日铁路采取单线修建,D正确,地质、地形、技术不是主要制约因素,AB错误。运行速度与单线复线无关,C错误。故答案为:D。
10.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有铁路经过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施工不便,并且海拔较高,所以高寒缺氧,AB不合题意。铁路经过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施工困难,C不合题意。气候适宜不属于拉日铁路修建时面临的困难,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1.A
12.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11.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级公路路网面积密度较低。图中甲乙路网面积密度高,排除CD。我国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随着我国筑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南方地区路网面积密度有所提高,而北方地区变化不大;图中甲在2015年后缓慢上升而乙在2014年后基本不变,则甲代表南方地区、乙代表北方地区,A正确、B错误。故选A。
12.丁路网面积密度最小,代表青藏地区,青藏地区所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高寒缺氧、冻土广布、生态环境恶劣,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经济落后, 路网面积密度在四大地区中最小,A正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均位于内陆;与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相比,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纬度相近;西北地区降水条件最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3.A
14.B
15.A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的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势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数量
生态影响 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13.盐通高铁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所在区域经济发达,客流量大,对高铁需求量大,故影响盐通高铁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经济,A正确;我国高铁修建技术较成熟,该区域地形较平坦,修建高铁限制性条件较少,故技术、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高铁主要是客运,非货运,矿产不是影响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14.采取特殊桥梁结构,不能避免雷雨、暴风雪等恶劣天气干扰,①错误;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沿线河流密布,多次跨越河道,采取特殊桥梁结构,能抬高线路,减少洪涝灾害威胁,②正确;由图可知,高铁沿线地区,其他运输线路较多,与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交叉次数多,采取特殊桥梁结构,降低混行风险,③正确;高铁沿线地形较平坦,水热条件好,耕地分布广,采用桥梁结构,能减少占用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④正确。故答案为:B。
15.高铁主要是客运,不是沿海货运的组成部分,④错误;盐通高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运营后,改善江苏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且贯通了我国沿海铁路动脉,完善了我国铁路网络,①③正确;盐通高铁连接沪通高铁,直达上海,能推动苏北、苏中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②正确。故答案为:A。
16.【答案】(1)流水侵蚀;绘图如下:
(2)地形;减少水土流失;增强保水保肥性能
(3)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短出行时间:加强区域联系。
【知识点】河流地貌;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伊洛瓦底江在甲处主要是河流侵蚀作用,因为甲处位于河流中上游,河流流速快,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河流下蚀作用强烈,形成V字形河谷。如图:

(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的梯田主要位于坡上,由于地形的原因导致种植庄稼,需要开垦坡地为梯田,因此主要改造的是地形。这个改造方式,有利于集中水源,保护土壤,减少地表径流的而流失,且可以在农民施肥后,保持田中土壤的肥力。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铁路的修建,将带动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缩小沿线城乡之间的差距;带动沿线地区人员流动量的增加,加快区域之间的文化、技术、知识的传播和融合;减少了区域之间的交通出行时间,增加办事效率;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等。
【点评】交通建设的作用或意义:
经济意义 发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沿线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政治意义 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区域交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地区脱贫致富速度
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促进区际联系,加强区际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17.【答案】(1)①公路运输机动灵活;②公路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③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④公路建设技术要求较低
(2)西部多高山峡谷,地势起伏大,铁路建设工程量大;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难度大;夏秋季节多暴雨,且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流众多,修建不便;开发时间晚,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回答4点即可,地形、地质条件、运输需求量小一定要答)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云南通往西藏的交通线经过的地形复杂,地势较高,多山地,起伏大,公路机动灵活,修建方便、适应性强,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技术要求都比铁路低,故应当先公路后铁路。(2)可以结合材料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首先自然方面:西部地区多高山峡谷地貌,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落差大,铁路建设工程量大;同时西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多;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施工难度大;夏秋季节多暴雨,西部多山区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方面:云南省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运输需求量小;与内地联系不便,客货运输量小。
【点评】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分析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形 平原 平原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