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课件(共52张PPT)-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课件(共52张PPT)-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15 14: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4.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情景引入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 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想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个要求不高,就欣然同意了.
新课讲解
你想得到
什么样的
赏赐?
陛下赏小
人几粒麦子就
搞定.
OK
第一格放1粒麦子,以后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
西萨
国王
探究新知
问题1:每一格的麦粒数{an}构成什么数列?
问题2:国王答应奖赏给发明者西萨的总麦粒数用式子怎么表示?
{an}为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问题3:总麦粒数S64怎么求?
探究新知
探究S64的求法:
大家猜想S64应该等于多少?
探究新知
可将两式相减,消去这些相同项,得
问题4:S64进行怎样的变形能出现264?
问题5:根据两式我们如何求出S64的值呢?
等式两边乘上的2是此数列的什么?
探究新知
问题解决:假定千粒麦粒的质量为40克,据查,2016—2017年度世界年度小麦产量约为7.5亿吨,根据以上数据,判断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
7300多亿吨

国王的诺言不能实现!

人们估计,全世界一千年也难以生产这么多麦子!
探究新知
(1)
(2)
错位相减法
1-q是否为零?
讨论公比q是否为1
探究:类比上面求和的方法能否得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呢?
探究新知
首项
末项
公比
前n项和
项数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注意
(1)等比数列求和时,应考虑q=1与q≠1两种情况.
(2)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
(3)步骤: 乘公比,错位写,对位减.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不要忘记考虑q=1与q≠1两种情况.
巩固训练
练习:
典型例题
解法1:
例3
(1)
(2)
(3)
解法2:
两式相除:实现整体消元的目的
典型例题
证明:
例4
典型例题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5.如果一个等比数列前5项和等于10, 前10项的和等于50, 求这个数列的公比.
解法1:
解法2:
课堂小结
1.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2.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注意分类讨论).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做一下总结!
小结
4.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二课时 性质与应用
复习回顾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求和要考虑公比是否为 1.
3.等比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错位相减法.
消元方法:
约分或两式相除
巩固训练
典型例题
证明:
例1
典型例题
巩固训练
解法1:
1.
(1)
(2)
(3)
解法2:
两式相除:实现整体消元的目的
巩固训练
2.如果一个等比数列前5项和等于10, 前10项的和等于50, 求这个数列的公比.
解法1:
解法2: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探索新知
思考:你能发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 (q≠1)的函数特征吗?


当q≠1时,
即Sn是n的指数型函数.
当q=1时,Sn=na1,即Sn是n的正比例函数.
结构特点:qn的系数与常数项互为相反数.
典型例题
例2 数列{an}的前n项和Sn=3n-2.求{an}的通项公式, 并判断{an}是否是等比数列.
解: 当n≥2时,an=Sn-Sn-1=(3n-2)-(3n-1-2)=2·3n-1.
当n=1时,a1=S1=31-2=1,不满足上式.
由于a1=1,a2=6,a3=18,
所以a1,a2,a3不是等比数列,即{an}不是等比数列.
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判断{an}是否是等比数列吗?
探索新知
思考: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偶, S奇分别是数列的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则S偶, S奇之间有什么关系?
(1)若等比数列{an}的项数有2n项,则
(2)若等比数列{an}的项数有2n+1项,则
S奇=a1+a3+… + a2n-1 +a2n+1
=a1+(a3+… a2n-1 +a2n+1)
=a1+q(a2+a4+…+a2n)
=a1+qS偶
S奇=a1+qS偶
S偶=a2+a4+…+a2n
S奇=a1+a3+…+a2n-1
S偶=a2+a4+…+a2n


S偶=qS奇


典型例题
例3 已知等比数列{an}共有2n项,其和为-240,且(a1+a3+…+a2n-1)-(a2+a4+…+a2n)=80,求公比q.
解:由题意知S奇+S偶=-240,S奇-S偶=80
∴S奇=-80,S偶=-160,
变式:若等比数列{an}共有2n项,其公比为2,其奇数项和比偶数项和少100,则数列{an}的所有项之和为______.
300
典型例题
例4 如图,正方形 的边长为,取正方形 各边的中点 作第2个正方形 ,然后再取正方形各边的中点,作第3个正方形 ,依此方法一直继续下去.
(1) 求从正方形开始,连续10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2) 如果这个作图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那么所有这些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将趋近于多少?
解:设第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后续面积依次为,,则=25,
由于第个正方形的顶点是第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所以=
因此{} 是以25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典型例题
设{}的前项和为.
(1)===
所以,前10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
(2)当无限增大时,无限趋近于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
而==
随着的无限增大,将趋近于0,将趋近于50.
所以,所有这些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将趋近于50.
典型例题
例5 去年某地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0万吨,其中14万吨垃圾以填埋方式处理,6万吨垃圾以环保方式处理.预计每年生活垃圾的总量递增5%,同时,通过环保方式处理的垃圾量每年增加1.5万吨.为了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预算,请你测算一下从今年起5年内通过填埋方式处理的垃圾总量(精确到0.1万吨).
分析:由题意可知,每年生活垃圾的总量构成等比数列,而每年以环保方式处理的垃圾量构成等差数列.因此,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知识进行计算.
典例分析
=
=
=()
解:假设从今年起每年生活垃圾的总量{},每年环保方式处理垃圾量{}, 年内通过填埋方式处理的垃圾总量为 ,则
=20, =6+1.5
当时,
所以,从今年起5年内,通过填埋方式处理的垃圾总量约为 63.5万吨.
分组求和法
新课讲解
分组求和法
(1)求形如cn=an±bn的前n项和公式,其中{an}与{b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2) 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分开:
Tn= c1 + c2 +… + cn = (a1 + a2 +… + an )± (b1 + b2 +… + bn )
(3) 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来计算Tn.
解:
变式:
典型例题
例6 某牧场今年初牛的存栏数为1200, 预计以后每年存栏数的增长率为8%,且在每年年底卖出100头牛.设牧场从今年起每年年初的计划存栏数依次为
(1)写出一个递推公式, 表示与之间的关系;
(2)将(1)中的递推公式表示成 的形式, 其中, 为常数;
(3)求=的值(精确到1).
分析: (1)可以利用“每年存栏数的增长率为8%”和“每年年底卖出100头”建立与的关系;
(2)这是待定系数法的应用,可以将它还原为(1)中的递推公式形式,通过比较系数,得到方程组;
(3)利用(2)的结论可得出解答.
典型例题
(2)将 化成= ②
比较①②的系数,可得得
(3)由(2)可知,数列{-1250}是以-50为首项,1.08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
=
解:(1)由题意,得并且 ①
所以,(1)中的递推公式可以
巩固训练
探究新知
(1)
(2)
错位相减法
回顾:当q≠1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典型例题
例7 求和:
解:
(1)
(2)
(1) - (2)得:
错位相减法
思考:如何判断结果正确?
代n=1 检验是否正确即可.
巩固训练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2.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3.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巩固训练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2.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3.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巩固训练
3.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求其前n项和 .


②-①得
巩固训练
1.求和:Sn=x+2x2+3x3+…+nxn(x≠0).
当x≠1时,Sn=x + 2x2 + 3x3 + 4x4 + … + nxn
xSn= x2 + 2x3 + 3x4 + … + (n-1)xn +nxn+1
∴(1-x)Sn =x + x2 + x3 + x4 + … + xn -nxn+1
巩固训练
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函数特征:
当q=1时,Sn=na1,即Sn是n的正比例函数.
当q≠1时,
即Sn是n的指数型函数.
(1)若等比数列{an}的项数有2n项,则
(2)若等比数列{an}的项数有2n+1项,则
S奇=a1+qS偶

S偶=qS奇

2.等比数列的S奇与S偶之间的关系:
3.求和的方法
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做一下总结!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