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下·新丰月考)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名词:牧童经济。通过对牧童在草原上放牧时对牧草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这一形象,形容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及其资源,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牧童经济叙述正确的是( )
A.牧童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不会出现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牧童经济的关键,环境治理要靠技术
C.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治理牧童经济
D.牧童经济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会随着发展自发改变
2.我国为了加强环境管理,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针对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与绿化
B.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应急减排,实施区域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C.推动向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力度
D.推动可燃性废弃物燃烧发电以及沿海地区固体废弃物填埋造陆
【答案】1.C
2.D
【知识点】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牧童经济”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也会出现,A选项错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牧童经济”,B选项错误;加强环境管理是解决“牧童经济”的关键,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牧童经济”的发生与发展,C选项正确;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重视环保的产物,可以避免,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2.沿海地区固体废弃物填埋造陆,会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不符合环境保护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针对污染加强治理和修复;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力度;都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相呼应,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浓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 )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
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
4.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较多的国家,若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答案】3.C
4.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废气、生产生活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甚至形成酸雨,而污染物排入河流、湖海使水资源富营养化,大量水生植物生长,水中含氧量下降,对水中动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A、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种植业占比低,不存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情况,A错误;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 ,而非氮污染 ,B错误;
C、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城市中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多,极易造成氮污染,C正确;
D、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养殖业占比低,对氮污染,可忽略不计,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与抑制海水水面蒸发无关,A错误;
B、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污染海洋环境,B正确;
C、水循环速度与洋流有关,与氮素化肥化合物融入海水无关,C错误;
D、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海生植物大量生长,D错误。
故答案为:B
读某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5.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①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能见度降低②臭氧层空洞③光化学烟雾污染加剧④酸雨频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禁止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C.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煤炭等常规能源
D.增大绿化用地面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答案】5.C
6.B
【知识点】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石油等劣质能源为主,增加了环境压力;为此调节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5.①由图表信息可知,能源消耗原煤占比最大,煤炭大量使用使空气大颗粒污染物增加,空气能见度低,①正确;
②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人造物氟利昂造成,与矿物资源无关,②错误;
③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与煤炭等矿物燃烧有关,③正确;
④酸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产生于碳硫化合物的燃烧,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6.A、禁止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A错误;
B、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B正确;
C、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利用开发技术尚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化石能源,C错误;
D、大面积绿化用地,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但不能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汕尾期末)图木舒克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年降水量38.3毫米。2021年9月15~22日,广东援疆老师带领该市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活动。图分别为图木舒克市简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附近拍摄的地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图中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B.长江三峡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图木舒克市最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洪涝 C.台风 D.暴雨
【答案】7.C
8.A
【知识点】河流地貌;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风成地貌: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
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7.由图可知,该地貌为风积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选项错误。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选项错误。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C选项正确。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8.图木舒克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年降水量稀少,多风成地貌,风力强劲,因此多沙尘暴天气,A选项正确。洪涝多发生在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平原地区,西北地区不易出现,B选项错误。台风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图木舒克市位于西北内陆,不易发生此灾害,C选项错误。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不易受暴雨天气影响,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问题。
9.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10.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9.A
10.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布局原则
大气污染 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9.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若W是一个工厂,该工厂是以粉尘为原料,因此可以推测该工厂一个为水泥厂。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反映的是清洁生产的过程,该流程的优点是产生的污染较少,废弃物得到了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故粉尘去除率高、热回收利用率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环节全球变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芜湖期末)读某地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清洁生产的主要优势是( )
A.提高蔗糖产量 B.提高蔗糖质量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提高蔗糖生产速度
12.该清洁生产模式最可能分布在( )
A.华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13.该清洁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答案】11.C
12.A
13.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1.清洁生产的目的是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不能提高蔗糖的产量和质量,AB错误。对蔗糖的生产速度没有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C。
12.图中制糖的主要原料为甘蔗。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因此,华南地区是我国种植甘蔗最多地区。A正确。东北、华北、西北没有种植甘蔗。BCD错误。故答案为:A。
13.该清洁生产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故体现持续性原则,B正确。没有生态性原则,A错误。共同性和公平性没有体现,CD错误。故答案为:B。
14.(2018高一下·宁波期中)下表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D
(2)B
【知识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D对。
围湖造田主要在湿润区,湿地面积减少,A错。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是自然原因,B错。
植树种草沙漠化速度减慢,C错。
(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生态移民,减轻土地的压力,②对。
抽取地下水,可能加剧沙化速度,①错。
建设防护林体系,有利于减少沙尘暴,③对。
开采矿产资源可能使沙尘暴增多,④错。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本题考查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原因,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大。
二、综合题
15.(2020高二下·沭阳期中)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施用7种农药。下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
(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
(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
(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
(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分析A 、B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B区的镉超标,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所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也合格。难度较小,直接读图比较数据大小即可。(2)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蜘蛛密度分布上A区要大于B区。在青蛙密度分布上A区大于B区,因此整体来说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3)由材料可知, A区施用农药2次,B区施用农药5次,A区用量1259.25g/hm2,B区用量2959.05g/hm2,A区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7种农药。因此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多少密切相关。(4)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要考虑精准使用农药,许多农户缺乏使用农药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可以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甚至无毒农药。
【点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16.(2018高一下·平遥期末)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2)据图提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①臭氧空洞;②酸雨;③全球变暖。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知识点】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箭头方向,①是受氟氯烃气体影响形成,代表的环境问题是臭氧空洞。②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影响形成,代表环境问题是酸雨。③由二氧化碳影响形成,代表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治理措施。问题产生的根据是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所以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点评】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1 / 13.1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步测试(A)(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23高二下·新丰月考)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名词:牧童经济。通过对牧童在草原上放牧时对牧草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这一形象,形容传统经济模式轻视自然及其资源,无计划、无节制地任意开发,导致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牧童经济叙述正确的是( )
A.牧童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不会出现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牧童经济的关键,环境治理要靠技术
C.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治理牧童经济
D.牧童经济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会随着发展自发改变
2.我国为了加强环境管理,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针对工业企业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与绿化
B.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应急减排,实施区域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C.推动向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力度
D.推动可燃性废弃物燃烧发电以及沿海地区固体废弃物填埋造陆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浓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 )
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
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
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
4.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较多的国家,若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 )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读某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5.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①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能见度降低②臭氧层空洞③光化学烟雾污染加剧④酸雨频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要解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禁止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C.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煤炭等常规能源
D.增大绿化用地面积,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2022高一上·汕尾期末)图木舒克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年降水量38.3毫米。2021年9月15~22日,广东援疆老师带领该市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活动。图分别为图木舒克市简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附近拍摄的地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图中地貌成因相同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B.长江三峡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8.图木舒克市最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洪涝 C.台风 D.暴雨
(2021高二上·长春开学考)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煤气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显示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缺陷。下图为“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据此回答问题。
9.若W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水泥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砖瓦厂
10.该生产流程的优点有( )
①粉尘去除率高 ②根本上缓解全球变暖
③热回收利用率高 ④减少污染物质排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高一下·芜湖期末)读某地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清洁生产的主要优势是( )
A.提高蔗糖产量 B.提高蔗糖质量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提高蔗糖生产速度
12.该清洁生产模式最可能分布在( )
A.华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
13.该清洁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14.(2018高一下·宁波期中)下表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1)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5.(2020高二下·沭阳期中)为评估农药施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某农技推广中心选择生产条件相似,无工业污染的A、B两区进行对比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内,A区施用农药2次,用量1259.25g/hm2,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农药5次,用量2959.05g/hm2,施用7种农药。下表为“A、B两区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下图为“A、B两区两种农田有益生物密度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照相关标准,分析农药施用对A、B两区水、土环境质量的影响。
(2)据试验结果,比较A、B两区有益生物密度的差异。
(3)简析A、B两区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产生的原因。
(4)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应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农药?
16.(2018高一下·平遥期末)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2)据图提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知识点】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牧童经济”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也会出现,A选项错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牧童经济”,B选项错误;加强环境管理是解决“牧童经济”的关键,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牧童经济”的发生与发展,C选项正确;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重视环保的产物,可以避免,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2.沿海地区固体废弃物填埋造陆,会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不符合环境保护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针对污染加强治理和修复;加强环境安全教育力度;都与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相呼应,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答案】3.C
4.B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废气、生产生活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甚至形成酸雨,而污染物排入河流、湖海使水资源富营养化,大量水生植物生长,水中含氧量下降,对水中动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A、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种植业占比低,不存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情况,A错误;
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 ,而非氮污染 ,B错误;
C、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城市中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多,极易造成氮污染,C正确;
D、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养殖业占比低,对氮污染,可忽略不计,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与抑制海水水面蒸发无关,A错误;
B、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污染海洋环境,B正确;
C、水循环速度与洋流有关,与氮素化肥化合物融入海水无关,C错误;
D、氮素化肥化合物随江河排入近海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海生植物大量生长,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C
6.B
【知识点】我国能源供需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石油等劣质能源为主,增加了环境压力;为此调节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
5.①由图表信息可知,能源消耗原煤占比最大,煤炭大量使用使空气大颗粒污染物增加,空气能见度低,①正确;
②臭氧空洞主要是由人造物氟利昂造成,与矿物资源无关,②错误;
③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的,与煤炭等矿物燃烧有关,③正确;
④酸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而二氧化硫产生于碳硫化合物的燃烧,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C
6.A、禁止使用煤炭等化石燃料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A错误;
B、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B正确;
C、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利用开发技术尚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化石能源,C错误;
D、大面积绿化用地,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但不能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7.C
8.A
【知识点】河流地貌;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风成地貌: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
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7.由图可知,该地貌为风积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选项错误。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选项错误。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C选项正确。华北平原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
8.图木舒克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年降水量稀少,多风成地貌,风力强劲,因此多沙尘暴天气,A选项正确。洪涝多发生在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平原地区,西北地区不易出现,B选项错误。台风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图木舒克市位于西北内陆,不易发生此灾害,C选项错误。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不易受暴雨天气影响,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9.A
10.C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环境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布局原则
大气污染 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9.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若W是一个工厂,该工厂是以粉尘为原料,因此可以推测该工厂一个为水泥厂。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焦炉煤气的干法净化生产流程图反映的是清洁生产的过程,该流程的优点是产生的污染较少,废弃物得到了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故粉尘去除率高、热回收利用率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从根本上环节全球变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答案】11.C
12.A
13.B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1.清洁生产的目的是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正确。不能提高蔗糖的产量和质量,AB错误。对蔗糖的生产速度没有改变。D正确。故答案为:C。
12.图中制糖的主要原料为甘蔗。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因此,华南地区是我国种植甘蔗最多地区。A正确。东北、华北、西北没有种植甘蔗。BCD错误。故答案为:A。
13.该清洁生产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故体现持续性原则,B正确。没有生态性原则,A错误。共同性和公平性没有体现,CD错误。故答案为:B。
14.【答案】(1)D
(2)B
【知识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土地沙化速度加快,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D对。
围湖造田主要在湿润区,湿地面积减少,A错。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是自然原因,B错。
植树种草沙漠化速度减慢,C错。
(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生态移民,减轻土地的压力,②对。
抽取地下水,可能加剧沙化速度,①错。
建设防护林体系,有利于减少沙尘暴,③对。
开采矿产资源可能使沙尘暴增多,④错。
故答案为:(1)C (2)B
【点评】本题考查沙尘暴形成的人为原因,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属于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大。
15.【答案】(1)A区水、土各指标均合格;B区镉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
(2)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B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小)
(3)B区施用农药次数多;用量大;种类多
(4)控制农药使用的频率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加强对农户施用农药的指导
【知识点】环境问题的概述;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对比分析A 、B区的质量检测结果与合格标准可知,B区的镉超标,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所超标,其他均合格。A区水土各项指标也合格。难度较小,直接读图比较数据大小即可。(2)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蜘蛛密度分布上A区要大于B区。在青蛙密度分布上A区大于B区,因此整体来说A区有益生物密度较大。(3)由材料可知, A区施用农药2次,B区施用农药5次,A区用量1259.25g/hm2,B区用量2959.05g/hm2,A区施用4种农药,B区施用7种农药。因此环境和生态质量差异,主要和使用农药的次数、种类以及用量多少密切相关。(4)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应当把握适度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要考虑精准使用农药,许多农户缺乏使用农药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可以加强对农户使用农药的指导,坚持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尤其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甚至无毒农药。
【点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16.【答案】(1)①臭氧空洞;②酸雨;③全球变暖。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知识点】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箭头方向,①是受氟氯烃气体影响形成,代表的环境问题是臭氧空洞。②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影响形成,代表环境问题是酸雨。③由二氧化碳影响形成,代表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2)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治理措施。问题产生的根据是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所以治理措施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点评】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