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7:23:27

文档简介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份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省份中,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新疆 B.青海 C.陕西 D.宁夏
2.下列关于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答案】1.A
2.C
3.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区应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不同。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应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应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沙林。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应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应复垦土地,恢复植被。
1.A、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荒漠化比例最大,A正确;
B、青海省海拔高,冰雪融水较多,荒漠化比例较小,B错误;
C、陕西省中南部受季风影响大,植被覆盖率较高,荒漠化比例较小,C错误;
D、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季风区内,受季风影响,有一定的降水,荒漠化比例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2.①、开采矿产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植被,可能加剧草地退化,①错误;
②、生态移民可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地的过度使用,可防治草地退化,②正确;
③、合理载畜有利于草场的自然恢复,可防治草地退化,③正确;
④、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草地退化,④错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错误,②③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最高整治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长期以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项目 20世纪70年代末 至20世纪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修筑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被自然修复、修骨干坝、植树种草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修骨干坝
4.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筑梯田的目的包括(  )
①减少水土流失②减轻风力侵蚀③阻拦沟谷泥沙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0年以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6.从植树造林到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变化,说明(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干预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答案】4.D
5.A
6.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及其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一般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建坝淤地、修小水库、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4.①、修筑梯田,可以减缓流水速度,减轻流水侵蚀强度,可以促进泥沙就地沉积,减少水土流失,①正确;
②、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作用较弱,且修筑梯田对减缓风力作用不大,②错误;
③、梯田修筑在缓坡,位于沟谷上方,不能阻挡沟谷泥沙,③错误;
④、梯田发展种植业,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D。
5.AD、治沟造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不足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A正确,D错误;
BC、材料没有关于粮食产量和农田质量下降的信息,BC错误。
故答案为:A。
6.A、气候在短期内变化小,A错误;
B、植被自然恢复,说明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B正确;
CD、主要措施中有取土填沟,修骨干坝,说明恢复黄土高原生态需要人为干预,且工程措施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核心,CD错误。
故答案为:B。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8.意大利波河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下列地区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三江平原 D.西欧平原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7.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意大利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最严重。 故答案为:B。
9.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严重;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江平原、西欧平原属于湿润地区,不易发生盐渍化。 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广州期末) 2016年3月23日,中国和湄公河五国领导人一致发表《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初期优先发展互联互通、水资源和农业减贫等五方面合作。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见证通车的中老铁路(昆明到老挝万象)是高质量共建绿色环保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下图是澜湄经济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梯级水电站保障能源需求
B.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河运,增强经济互联互通
C.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增强综合利用
D.加快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减轻旱灾对农业影响
11.中老两国交界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有利于(  )
A.有效沟通和促进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发展旅游
B.减轻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对大气、水资源污染
C.体现铁路对途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绿色环保
D.保护自然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12.联系中老两国的钢铁巨龙和澜湄经济圈体现了(  )
A.共同保护流域自然环境 B.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C.科技创新促进互联互通 D.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完成
【答案】10.C
11.D
12.B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0.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水能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梯级水电站;中上游地区河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河运,AB错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而不是重点建设灌溉工程,D错误;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为增强对河流的综合利用,应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C正确。故答案为:C。
1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2.中老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AC错误、B正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但不代表“一带一路”建设完成,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二下·济南期末)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按类型结构划分共有4类,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草甸。近年来,山西省通过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建设生态廊道、减少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等措施,使得省内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下图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均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河流水源 C.行政政策 D.保护对象
14.山西省在分隔的保护区之间大力建设生态廊道的直接目的是(  )
A.构建生态网络 B.完善结构类型
C.增加旅游收入 D.美化生态环境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13.由材料可知,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按类型结构(保护对象)划分共有4类,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草甸,这些保护区的分布区域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分布在山西省的不同区域,因此分布相对较为均匀,D正确;地形地势、河流水源、行政政策等因素往往会导致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匀,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保护区被分隔会导致物种之间的交流减少,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分隔的保护区之间建设生态廊道有利于构建生态网络,达到连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A正确;完善结构类型、增加旅游收入、美化生态环境不是其直接目的,BCD错误。故答案为:A。
15.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历年实行一定时期的休游(停止接待游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实行休游的主要原因是(  )
A.节假日期间的交通压力过大 B.地区接待能力有限
C.核心景区将重新进行规划 D.为了保护景区生物和生态环境
【答案】D
【知识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实行休游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景区生物和生态环境。
【点评】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下·湖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其皮厚多褶皱,全身为稀疏短毛。中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象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但该保护区并非连成一片,而是由互不相连的5个子保护区组成,各自成为“绿色孤岛”(下图)。
(1)说明亚洲象短毛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
(2)近年来人工投喂亚洲象比例提高,分析其原因。
(3)有人建议把西双版纳亚洲象5个子保护区连接起来,请你指出这样做的积极影响。
【答案】(1)亚洲象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气候湿热:短毛散热快。
(2)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天然食物来源减少: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栖息地,亚洲象迁徙增多。
(3)减缓孤立栖息地内物种的灭绝速度;增强保护区之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亚洲象短毛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回答;从地理位置角度,亚洲象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炎热;从气候角度,多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表现出湿热特征,短毛散热快,更好适应当地环境。
(2)近年来人工投喂亚洲象比例提高的原因,可以从人类活动、食物减少、亚洲象迁徙增多等方面回答。从人类活动角度,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天然食物来源减少,人工投喂食物增多,结合图文资料,干线公路经过亚洲象栖息地,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栖息地,亚洲象迁徙增多。
(3)西双版纳亚洲象5个子保护区连接起来的积极影响,从物种生存繁衍角度分析,减缓孤立栖息地内物种的灭绝速度,促进种群交流、增强保护区之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迁移范围增大,能够寻找适应的环境、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维持物种的生存环境完整不受侵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
【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
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
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7.(2022高二下·台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公园内森林覆盖率72.07%,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51种。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二:大熊猫喜阴湿环境,嗜好饮水,多以箭竹为主食。研究发现,四川片区生活着80%的野生大熊猫,其活动多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图1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示意图,图2为Y县某景观图。
(1)简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意义。
(2)分析大熊猫分布区环境特点对其生存的有利影响。
(3)从交通建设角度,简述Y县修建大熊猫廊道的合理举措。
【答案】(1)①保留原始生态系统;②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2)①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大熊猫的生存;②山高林密,栖息环境的隐藏性较好;③竹子生长好,食物来源丰富;④河谷阶地临近水源,饮水方便。
(3)①合理规划交通路线:②废弃部分山路;③兴建隧道和桥梁;④设置隔音、防误入屏障;⑤减少植被破坏,恢复竹林等植被;⑥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够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有利于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维护生物多样性。
(2)由材料可知,四川片区80%的野生大熊猫多活动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活动于2000-3500米的河谷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其生存;大熊猫分布区森林茂盛,海拔也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大熊猫栖息环境的隐藏;该地区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丰富;分布区多在河谷阶地,临近水源,大熊猫嗜好饮水,方便其引水。
(3)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当地政府废弃部分山顶的公路,兴建隧道和桥梁;在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采取迂回避让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建立全天候监控网络,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减少人类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当地生态改造成熊猫‘宜居’的状态,模拟原来的针阔混交林环境,恢复竹林等植被,减少植被破坏。
【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1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份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省份中,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新疆 B.青海 C.陕西 D.宁夏
2.下列关于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长期以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项目 20世纪70年代末 至20世纪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
治理模式 小流域综合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
主要措施 修筑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 植被自然修复、修骨干坝、植树种草 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修骨干坝
4.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筑梯田的目的包括(  )
①减少水土流失②减轻风力侵蚀③阻拦沟谷泥沙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10年以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6.从植树造林到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变化,说明(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干预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的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8.意大利波河平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下列地区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三江平原 D.西欧平原
(2022高二下·广州期末) 2016年3月23日,中国和湄公河五国领导人一致发表《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初期优先发展互联互通、水资源和农业减贫等五方面合作。2021年12月3日,中老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见证通车的中老铁路(昆明到老挝万象)是高质量共建绿色环保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下图是澜湄经济圈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梯级水电站保障能源需求
B.全流域均适宜发展河运,增强经济互联互通
C.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增强综合利用
D.加快建设引水灌溉工程减轻旱灾对农业影响
11.中老两国交界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有利于(  )
A.有效沟通和促进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发展旅游
B.减轻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对大气、水资源污染
C.体现铁路对途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绿色环保
D.保护自然森林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12.联系中老两国的钢铁巨龙和澜湄经济圈体现了(  )
A.共同保护流域自然环境 B.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C.科技创新促进互联互通 D.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完成
(2021高二下·济南期末)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按类型结构划分共有4类,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草甸。近年来,山西省通过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建设生态廊道、减少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等措施,使得省内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下图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山西省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均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河流水源 C.行政政策 D.保护对象
14.山西省在分隔的保护区之间大力建设生态廊道的直接目的是(  )
A.构建生态网络 B.完善结构类型
C.增加旅游收入 D.美化生态环境
15.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历年实行一定时期的休游(停止接待游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实行休游的主要原因是(  )
A.节假日期间的交通压力过大 B.地区接待能力有限
C.核心景区将重新进行规划 D.为了保护景区生物和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16.(2022高二下·湖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其皮厚多褶皱,全身为稀疏短毛。中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猎杀,破坏十分严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象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但该保护区并非连成一片,而是由互不相连的5个子保护区组成,各自成为“绿色孤岛”(下图)。
(1)说明亚洲象短毛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
(2)近年来人工投喂亚洲象比例提高,分析其原因。
(3)有人建议把西双版纳亚洲象5个子保护区连接起来,请你指出这样做的积极影响。
17.(2022高二下·台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公园内森林覆盖率72.07%,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51种。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公园名单。
材料二:大熊猫喜阴湿环境,嗜好饮水,多以箭竹为主食。研究发现,四川片区生活着80%的野生大熊猫,其活动多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图1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示意图,图2为Y县某景观图。
(1)简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意义。
(2)分析大熊猫分布区环境特点对其生存的有利影响。
(3)从交通建设角度,简述Y县修建大熊猫廊道的合理举措。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D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不同地区应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不同。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应合理放牧,加强草场管理。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应发展节水农业,营造绿洲防沙林。半干旱的农垦区周围应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好防风沙措施。工矿区、居民点等基本建设区应复垦土地,恢复植被。
1.A、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荒漠化比例最大,A正确;
B、青海省海拔高,冰雪融水较多,荒漠化比例较小,B错误;
C、陕西省中南部受季风影响大,植被覆盖率较高,荒漠化比例较小,C错误;
D、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季风区内,受季风影响,有一定的降水,荒漠化比例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A。
2.①、开采矿产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植被,可能加剧草地退化,①错误;
②、生态移民可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地的过度使用,可防治草地退化,②正确;
③、合理载畜有利于草场的自然恢复,可防治草地退化,③正确;
④、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草地退化,④错误。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错误,②③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最高整治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4.D
5.A
6.B
【知识点】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及其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解析】【点评】水土流失的一般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建坝淤地、修小水库、修建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使水土流失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4.①、修筑梯田,可以减缓流水速度,减轻流水侵蚀强度,可以促进泥沙就地沉积,减少水土流失,①正确;
②、黄土高原风力侵蚀作用较弱,且修筑梯田对减缓风力作用不大,②错误;
③、梯田修筑在缓坡,位于沟谷上方,不能阻挡沟谷泥沙,③错误;
④、梯田发展种植业,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④正确。
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D。
5.AD、治沟造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不足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A正确,D错误;
BC、材料没有关于粮食产量和农田质量下降的信息,BC错误。
故答案为:A。
6.A、气候在短期内变化小,A错误;
B、植被自然恢复,说明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B正确;
CD、主要措施中有取土填沟,修骨干坝,说明恢复黄土高原生态需要人为干预,且工程措施是治理黄土高原的核心,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解析】【点评】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7.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易发生土壤盐渍化,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8.意大利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最严重。 故答案为:B。
9.华北平原位于半湿润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盐渍化严重;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江平原、西欧平原属于湿润地区,不易发生盐渍化。 故答案为:A。
【答案】10.C
11.D
12.B
【知识点】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一带一路”线路经过了东南亚、西欧、中亚、非洲等地。能够促进整个亚、非欧三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同时可实现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适合各地区之间的共赢发展。中国政府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惠及亚洲、欧洲、非洲乃至世界,对提升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10.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下游为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水能不丰富,不适合发展梯级水电站;中上游地区河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河运,AB错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主要是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而不是重点建设灌溉工程,D错误;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北向南流经中国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为增强对河流的综合利用,应建立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中心,C正确。故答案为:C。
1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2.中老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以及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建设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AC错误、B正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但不代表“一带一路”建设完成,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13.由材料可知,山西省自然保护区按类型结构(保护对象)划分共有4类,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草甸,这些保护区的分布区域自然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分布在山西省的不同区域,因此分布相对较为均匀,D正确;地形地势、河流水源、行政政策等因素往往会导致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匀,ABC错误。故答案为:D。
14.保护区被分隔会导致物种之间的交流减少,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在分隔的保护区之间建设生态廊道有利于构建生态网络,达到连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A正确;完善结构类型、增加旅游收入、美化生态环境不是其直接目的,BCD错误。故答案为:A。
15.【答案】D
【知识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实行休游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景区生物和生态环境。
【点评】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16.【答案】(1)亚洲象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气候湿热:短毛散热快。
(2)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天然食物来源减少: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栖息地,亚洲象迁徙增多。
(3)减缓孤立栖息地内物种的灭绝速度;增强保护区之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亚洲象短毛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回答;从地理位置角度,亚洲象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炎热;从气候角度,多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表现出湿热特征,短毛散热快,更好适应当地环境。
(2)近年来人工投喂亚洲象比例提高的原因,可以从人类活动、食物减少、亚洲象迁徙增多等方面回答。从人类活动角度,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天然食物来源减少,人工投喂食物增多,结合图文资料,干线公路经过亚洲象栖息地,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破坏栖息地,亚洲象迁徙增多。
(3)西双版纳亚洲象5个子保护区连接起来的积极影响,从物种生存繁衍角度分析,减缓孤立栖息地内物种的灭绝速度,促进种群交流、增强保护区之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迁移范围增大,能够寻找适应的环境、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维持物种的生存环境完整不受侵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
【点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相互作用
气候 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
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
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
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7.【答案】(1)①保留原始生态系统;②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等;④维护生物多样性。
(2)①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大熊猫的生存;②山高林密,栖息环境的隐藏性较好;③竹子生长好,食物来源丰富;④河谷阶地临近水源,饮水方便。
(3)①合理规划交通路线:②废弃部分山路;③兴建隧道和桥梁;④设置隔音、防误入屏障;⑤减少植被破坏,恢复竹林等植被;⑥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1)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大熊猫国家公园能够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有利于保存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基因和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维护生物多样性。
(2)由材料可知,四川片区80%的野生大熊猫多活动在2000-3500米的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的河谷阶地等地区。四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熊猫活动于2000-3500米的河谷地区,海拔较高,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其生存;大熊猫分布区森林茂盛,海拔也高,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大熊猫栖息环境的隐藏;该地区箭竹生长良好,大熊猫的食物来源丰富;分布区多在河谷阶地,临近水源,大熊猫嗜好饮水,方便其引水。
(3)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为改变公园内大熊猫栖息环境的孤岛状局面,有关部门长期致力于大熊猫廊道建设,避免种群分割、物种退化。当地政府废弃部分山顶的公路,兴建隧道和桥梁;在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采取迂回避让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建立全天候监控网络,加大交通建设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等;减少人类活动的同时,还要把当地生态改造成熊猫‘宜居’的状态,模拟原来的针阔混交林环境,恢复竹林等植被,减少植被破坏。
【点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