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7:27:20

文档简介

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决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2.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答案】1.B
2.D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1.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故B选项正确。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有关,所以A与题意无关;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所以C与题意无关;雾霾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的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所以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
2.共同性原则强调“义务”,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提出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D选项正确。持续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都强调“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故A、B两项与题意不符;公平性原则强调“权利”,包括“共享资源和环境”,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故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4.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②减缓工业化进程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C
4.D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 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减排措施主要有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包括开发新能源;节流包括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
3.图中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率,圆型大小反映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没有呈正相关。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均排放量,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均排放量较小。图中人均排放量大的美国、俄罗斯、日本,都是发达国家,C正确。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大,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故答案为:C。
4.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D正确。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碳,但不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工业化进程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D。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2019年9月发生的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 000千米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到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
A.东北信风携带 B.东南信风携带
C.盛行西风携带 D.极地东风携带
6.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
A.旅游价值提高 B.反射作用增强
C.厚度增大 D.融化速度加快
7.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结束后,起火区域(  )
A.树种更单一 B.土壤矿物质减少
C.荒漠化减轻 D.土壤含水量增加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大体位于0°、30°N、60°N、30°S、60°S五条纬线附近和南北极点附近。气压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是风带,风带的风向可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进行判断,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其中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西风带;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极地东风带。
5.A、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A错误;
B、东南信风由东南方向吹向西北方向,新西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方向,B错误;
C、南半球盛行西风由西北方向吹向东南方向,可将澳大利亚的浓烟携带至东南方向的新西兰,C正确;
D、极地东风位于高纬度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D错误。
故答案为:C。
6.A、焦糖色物质影响冰川洁白的自然景观,使旅游价值降低,A错误;
BCD、焦糖色物质覆盖冰川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融化速度加快,厚度减小,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7.A、森林火灾结束后,迅速复活的是桉树,其余树种恢复慢,导致树种更单一,A正确;
B、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决定,火灾不会影响矿物质,B错误;
C、森林大火发生后,植被减少,荒漠化程度加重,C错误;
D、发生森林火灾时,温度升高,土壤水分蒸发,含水量减少;且植被减少,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抑制全球变暖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人类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地表碳循环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8.B
9.D
【知识点】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8.A、①环节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A错误;
B、②环节是矿物燃料(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主要是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B正确;
C、③环节是火山活动释放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C错误;
D、④环节是有机物残体经过地质演化形成矿物燃料,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9.A、起削弱紫外线的大气成分主要是臭氧,地表碳循环不能削弱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错误;
B、地表碳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B错误;
C、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故地表碳循环对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大,C错误;
D、由示意图可知,地表碳循环可将生物等有机物残体转化成矿物燃料,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辐射,故地表碳循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正确。
故答案为:D。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举措。读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碳循环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
11.图示碳循环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矿物燃料的使用率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10.B
11.B
【知识点】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10.A、由材料可知,①—②—③反映的是碳在水圈、生物圈(绿色植物、动物)中的循环过程,A错误;
B、④环节是碳由矿物燃料进入大气圈,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故控制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B正确;
C、⑤环节是碳由大气圈进入水圈(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C错误;
D、⑥是碳在岩石圈中转化为矿物燃料,但矿物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沼气燃烧过程中也会排放二氧化碳,A错误;
B、由图可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故依靠科技提高矿物燃料的使用率,是目前节能减排的重点,B正确;
CD、图示过程没有体现水能和核电、第三产业等,CD错误。
故答案为:B。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极地高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D.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13.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发生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开花 B.沿海港口的封冻
C.北极鸭的北迁 D.入海河流的汛期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12.AB、极地高压和极昼时间较为稳定,在近30年来没有明显增强趋势,AB错误;
C、北极周边国家较少,人口较少,工业活动较少,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少,C错误;
D、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增温幅度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3.“北极放大”效应指北极地区加速变暖,
A、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苔原植物开花时间提前,A错误;
B、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沿海港口的封冻时间推迟,秋冬季节降温慢,解冻时间提前,B正确;
C、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北极鸭北迁时间提前,C错误;
D、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冰雪消融时间提前,入海河流的汛期提前,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2高二上·东源竞赛)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棹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C.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D.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
15.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
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答案】14.B
15.D
【知识点】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一、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有:
1、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替代技术积极应对;
2、过降低能耗来提高能效和减少CO2排放;
3、利用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改造进程,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4、利用植树造林、林地恢复、高产森林经营、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陆地生态系统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
5、减少人类消费中的碳排放。
二、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④调整产业结构;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⑥加强国际合作; ⑦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4.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B正确;高耗能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这不是主要限制,A错误;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C错误;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D错误。故答案为:B。
15.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昼夜等因素影响,所有冬奥会场馆不可能实现全太阳能发电,A错误;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办公场馆不会取消空调,B错误;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做法见效较慢,且周边地区拆迁费用较大,不合理,C错误;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可以减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正确。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分析1952年至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2)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答案】(1)东部地区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3)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对人类健康威胁增加; 导致旱涝等灾害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直接从图中观察得出,碳排放的变化。(2)控制碳主要实行清洁生产,即从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的洁净技术方面来考虑。(3)全球气候变暖能引起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农业结构转变及其生态环境恶化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排放的变化、影响及其措施。第(3)小题答案是答题模板,可以要求学生记忆一下。
17.读下图,回答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   ;②   ;③   。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如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适合推广这套装置的地区应具备的条件。
【答案】(1)光合作用;沉积作用;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4)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临海,且当地缺乏成本更低的淡水资源。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植物有呼吸作用也有光合作用,①为光合作用;生物遗体不断堆积沉淀形成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②为沉积作用;全球变暖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③为全球生态系统破坏。(2)二氧化碳增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导致气温升高。(3)主要从发展科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角度考虑。(4)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淡化海水,因而应选择在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的临海的缺水地区推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气温升高的原理同时考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 / 13.4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2021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如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做出的重大战决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2.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
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4.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②减缓工业化进程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2019年9月发生的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 000千米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到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
A.东北信风携带 B.东南信风携带
C.盛行西风携带 D.极地东风携带
6.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
A.旅游价值提高 B.反射作用增强
C.厚度增大 D.融化速度加快
7.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结束后,起火区域(  )
A.树种更单一 B.土壤矿物质减少
C.荒漠化减轻 D.土壤含水量增加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抑制全球变暖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8.人类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地表碳循环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举措。读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0.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碳循环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表示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
11.图示碳循环过程启示我们应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矿物燃料的使用率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极地高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D.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13.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发生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开花 B.沿海港口的封冻
C.北极鸭的北迁 D.入海河流的汛期
(2022高二上·东源竞赛)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棹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C.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D.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
15.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
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二、综合题
16.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读图分析1952年至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2)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7.读下图,回答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序号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   ;②   ;③   。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4)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如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适合推广这套装置的地区应具备的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阶段性。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1.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故B选项正确。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与大量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工制剂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有关,所以A与题意无关;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所以C与题意无关;雾霾主要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的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所以D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
2.共同性原则强调“义务”,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提出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D选项正确。持续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都强调“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是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故A、B两项与题意不符;公平性原则强调“权利”,包括“共享资源和环境”,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故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答案】3.C
4.D
【知识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解析】【点评】 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减排措施主要有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开源包括开发新能源;节流包括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
3.图中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率,圆型大小反映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没有呈正相关。图中纵坐标表示人均排放量,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均排放量较小。图中人均排放量大的美国、俄罗斯、日本,都是发达国家,C正确。美国是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大,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故答案为:C。
4.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D正确。植树造林可吸收二氧化碳,但不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工业化进程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D。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大体位于0°、30°N、60°N、30°S、60°S五条纬线附近和南北极点附近。气压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是风带,风带的风向可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进行判断,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南半球风带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其中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西风带;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带称为极地东风带。
5.A、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A错误;
B、东南信风由东南方向吹向西北方向,新西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方向,B错误;
C、南半球盛行西风由西北方向吹向东南方向,可将澳大利亚的浓烟携带至东南方向的新西兰,C正确;
D、极地东风位于高纬度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中低纬度地区,D错误。
故答案为:C。
6.A、焦糖色物质影响冰川洁白的自然景观,使旅游价值降低,A错误;
BCD、焦糖色物质覆盖冰川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太阳辐射增多,融化速度加快,厚度减小,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7.A、森林火灾结束后,迅速复活的是桉树,其余树种恢复慢,导致树种更单一,A正确;
B、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决定,火灾不会影响矿物质,B错误;
C、森林大火发生后,植被减少,荒漠化程度加重,C错误;
D、发生森林火灾时,温度升高,土壤水分蒸发,含水量减少;且植被减少,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8.B
9.D
【知识点】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8.A、①环节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A错误;
B、②环节是矿物燃料(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主要是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B正确;
C、③环节是火山活动释放二氧化碳,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C错误;
D、④环节是有机物残体经过地质演化形成矿物燃料,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9.A、起削弱紫外线的大气成分主要是臭氧,地表碳循环不能削弱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A错误;
B、地表碳循环发生在陆地,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B错误;
C、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故地表碳循环对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大,C错误;
D、由示意图可知,地表碳循环可将生物等有机物残体转化成矿物燃料,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辐射,故地表碳循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0.B
11.B
【知识点】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为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避免灾害的发生,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提高对全球变暖的适应能力等。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等。
10.A、由材料可知,①—②—③反映的是碳在水圈、生物圈(绿色植物、动物)中的循环过程,A错误;
B、④环节是碳由矿物燃料进入大气圈,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故控制④环节的数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体现,B正确;
C、⑤环节是碳由大气圈进入水圈(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转化),不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C错误;
D、⑥是碳在岩石圈中转化为矿物燃料,但矿物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沼气燃烧过程中也会排放二氧化碳,A错误;
B、由图可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故依靠科技提高矿物燃料的使用率,是目前节能减排的重点,B正确;
CD、图示过程没有体现水能和核电、第三产业等,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D
13.B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高山及高纬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极端天气增加,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土壤和植被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12.AB、极地高压和极昼时间较为稳定,在近30年来没有明显增强趋势,AB错误;
C、北极周边国家较少,人口较少,工业活动较少,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少,C错误;
D、全球变暖,北极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增温幅度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13.“北极放大”效应指北极地区加速变暖,
A、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苔原植物开花时间提前,A错误;
B、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沿海港口的封冻时间推迟,秋冬季节降温慢,解冻时间提前,B正确;
C、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北极鸭北迁时间提前,C错误;
D、北极地区加速变暖,春季升温快,冰雪消融时间提前,入海河流的汛期提前,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4.B
15.D
【知识点】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一、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有:
1、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替代技术积极应对;
2、过降低能耗来提高能效和减少CO2排放;
3、利用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改造进程,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4、利用植树造林、林地恢复、高产森林经营、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陆地生态系统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
5、减少人类消费中的碳排放。
二、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④调整产业结构;⑤加强法律法规建设;⑥加强国际合作; ⑦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4.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B正确;高耗能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这不是主要限制,A错误;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C错误;城市化加快、内需扩大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D错误。故答案为:B。
15.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昼夜等因素影响,所有冬奥会场馆不可能实现全太阳能发电,A错误;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办公场馆不会取消空调,B错误;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做法见效较慢,且周边地区拆迁费用较大,不合理,C错误;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可以减少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D正确。故答案为:D。
16.【答案】(1)东部地区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3)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对人类健康威胁增加; 导致旱涝等灾害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直接从图中观察得出,碳排放的变化。(2)控制碳主要实行清洁生产,即从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的洁净技术方面来考虑。(3)全球气候变暖能引起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农业结构转变及其生态环境恶化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排放的变化、影响及其措施。第(3)小题答案是答题模板,可以要求学生记忆一下。
17.【答案】(1)光合作用;沉积作用;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4)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临海,且当地缺乏成本更低的淡水资源。
【知识点】碳循环;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植物有呼吸作用也有光合作用,①为光合作用;生物遗体不断堆积沉淀形成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②为沉积作用;全球变暖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③为全球生态系统破坏。(2)二氧化碳增多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导致气温升高。(3)主要从发展科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角度考虑。(4)该装置主要是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淡化海水,因而应选择在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的临海的缺水地区推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气温升高的原理同时考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