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三要素
决定性作用
主要标志
3、生产工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加强。
4、三者关系: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三大要素: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谁所有。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
概念解析: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时期 材质 表现 耕作方式
石器时代 石器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③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刀耕
金石并用时代 铜器 ①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②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③概况: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锄耕
铁器时代 铁器 ①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③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④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朝出现了曲辕犁 犁耕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东汉末出现,三国革新翻车
唐代筒车借助水力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2、灌溉工具的变化
(1)变化概况:
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桔槔
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
影响:①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②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畜牧工具的发展
豢养驯化工具 饲养禽畜 圈厩jiù
喂马 马槽
捕捉动物 弓箭、网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变化历程
农具材料: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 石器锄犁 → 铁犁牛耕(封建社会
的主要耕作方式)
农用动力:
变化一
变化二
变化三
变化四
工具种类:
木、石、骨、蚌质农具 → 青铜农具 → 铁农具
人力 → 畜力→ 自然力
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包括耕作、灌溉工具等。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特点:通用性广、材料以木石竹为主节省金属、轻便灵活、结构轻巧、不断创新
因素: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重视推广、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1、纺织工具
工具 骨针 陶纺轮 纺车 提花机 纺织机
古代中国 时期 3万年前 山顶洞人 新石器晚期 汉朝 汉朝 元朝
用途 缝制兽皮 纺线工具 纺纱 织出精美花纹 (织物代替手工刺绣)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古代西方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汉代提花机模型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古代家庭纺织机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陶纺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3万年前骨针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部门 时 期 成 就
制 瓷 业 新石器时代 发明陶器(仰韶文化)彩绘陶器,(龙山文化)“蛋壳陶”。
商 朝 原始瓷器
东汉 成熟青瓷
北朝 成熟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
元朝 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瓷都“景德镇”
【关联纲要】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
2:陶瓷工具
陶瓷工具 时期 具体作用
坯车 新石器时代 制成圆形坯件,控制坯件厚薄
匣钵 南朝 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支钉 唐朝 烧制过程中不黏连器物
原始社会
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陶器圆度并不理想
新石器时代早期
许多地区用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控制薄厚
南朝
为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将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
为了使器物在烧纸过程中不粘连,在器物底部仿制烧制好的支钉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水排的发明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
趋势:人力 → 自然力
3:冶金工具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铸造(大型) 坩埚 熔化金属
范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壹
1、农业劳作方式
劳作方式 特点、原因 代表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奴隶制庄园
中古西欧的庄园
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坞堡
原因: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 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
春秋晚期前的劳作方式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相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剥削。
不同:劳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
农民积极性不同: 相对较高;缺乏。
壹
①劳动者集中劳作,被束缚在土地上;(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
②自给自足(除盐井);③宗族集团为核心;
④自带一定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大量坞堡
建立的原因:
①五胡内迁,战乱频繁,为防游牧民族侵扰;
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③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招抚流民,割据自立;
④生产力不够发达。
2.魏晋时期坞堡的特点:
庄园式劳作
中国的小农经济
1、存在时间:
①出现:春秋战国以后
②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
2、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主要特征
(1)分散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2)封闭性: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
(3)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抵御。
(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为了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工具,实行精耕细作。
4、影响:
积极: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
②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了税源;
消极:但是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二)手工业劳动方式
1、形式: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
2、概况: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3、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
吴祺《纺织图册》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海南黎族家庭纺织地毯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
出现 春秋战国 西周 春秋战国
管理方式 个体农户的副业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 个体独立经营
从帮工到雇工
产品用途 自己消费缴纳赋税 官家专用皇家私用 民间消费
流通方式 很少进入市场 不在市场上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稳定了小农经济,增加了额外收入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意义 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主要经营方式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 《礼记·曲礼》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织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分工细密
技术水平高
经营规模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国家扶持;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材料4: 右图为 “花机图 ”,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 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
据材料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因素是什么?
劳动人民的智慧
科技(技术)的进步
市场的扩大
政府的支持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耕作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灌溉工具(陶器、杠杆、翻车、筒车)
畜牧工具
农业家庭式、农业庄园式
劳作方式的发展
纺织工具、制陶瓷工具
冶铁工具
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
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
1.棉花虽在西汉中期已传入我国边疆,可是在长时间内,棉布在我国内地居民的衣着材料中仍不占主要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东汉的杜诗 B.宋代景德镇的瓷窑工匠
C.元代的黄道婆 D.明代的丝织机户
随堂训练
C
2 .下列图片所示“筒车”和“水排”的共性来看,能够说明“水排”的出现,从其使用功能( )
A.灌溉技术的发展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耕作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进步
随堂训练
D
解析:由材料“筒车’和“水排’的出现,从其使用功能的共性来看”可知筒车是灌溉工具,水排是水力鼓风装置,:二者的共性都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故选D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而非生产方式,排除B项;水排是冶金工具,排除C项。
3.汉朝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的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田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比较繁重 D.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随堂训练
A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
D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B.采集经济 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随堂训练
5.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B.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C.国家统一的完成 D.生产工具的进步
随堂训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