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测试(A)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测试(A)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2 09:00:29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测试(A)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2.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地区、福建
C.中国、干湿地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粮食 ④工业制成品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5.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层次性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注:暂不包括台湾省。
6.图中7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7.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8.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壳塌陷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9.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0.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1.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过程,现在青藏高原已成为“世界屋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3.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14.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植被 B.地形 C.河流 D.气候
下图为北纬30°附近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关于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
B.三区域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C.三区域河口处均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区域的自然带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6.关于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是三条河流开发的核心
B.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C.城镇化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D.都有丰富的水源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藏袍有其鲜明的设计特点:肥腰、长袖、右襟,穿脱自如。中午只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场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8.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
19.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物产差异 B.饮食习惯不同
C.气候差异 D.食用盐的种类不同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21.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2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有(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甲、乙两地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有(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25.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   。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9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级行政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级行政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   ,新疆还有   。
(3)判断两省级行政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级行政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思路如下所示。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该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根据以上材料,试列举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1.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答案为:B。
2.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或流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故答案为:B。
【答案】3.D
4.B
5.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高,所以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资金和技术。 故答案为:D。
4.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粮食和工业制成品,输入的是矿产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短缺,接纳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 故答案为:B。
5.两个区域之间要素的这种联系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关联性特征。 故答案为:C。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6.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排除A、C两项;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7.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项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项错误,C项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故答案为:B。
【答案】9.A
10.B
11.A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9.“地下四合院”是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项正确;住在这种建筑里面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冬暖夏凉,B项错误;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C项错误;这种建筑也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故答案为:B。
1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能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非常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2.A
13.C
14.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12.青藏高原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形成冻土和冰川,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所以③为太阳辐射强。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3.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故答案为:C。
14.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形成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特征
角度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植被特征 主要从植被的种类、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方面分析
自然资源 主要分析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状况、丰富程度、开发条件等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5.这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在北半球的夏季;尼罗河沿岸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尼罗河沿岸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条河流的入海口处都形成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三角洲。故答案为:C。
16.这三个区域的光热条件都能满足棉花的生长,因此这三地的农作物都有棉花;河流开发的核心是综合利用与治理;尼罗河沿岸水资源较为贫乏;尼罗河沿岸与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水平并非处于世界前列。故答案为:B。
【答案】17.B
18.B
19.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17.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藏袍宽大,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中午炎热时可以褪下袖子缠于腰间;早晚温度低,则两个袖子都穿上。 故答案为:B。
18.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故答案为:B。
19.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故答案为:C。
【答案】20.A
21.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0.日本国土南北跨纬度广,使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而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英国地处北温带,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 故答案为:A。
21.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以高产的园艺业为主。 故答案为:B。
【答案】22.A
2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区域的发展要求:①根据自身的地逞条件,合逞安排人类活动。②充分考虑自身她逞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她制宜。
22.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两区域劳动力价格较低,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也较低。 故答案为:A。
23.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甲、乙两地发展的共同因素。 故答案为:B。
【答案】24.D
25.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4.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区域内有莱茵河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乙地位于山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乙地没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甲、乙分属欧洲西部和中国东部,均为世界人口密集区域。
25.考查葡萄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甲地温差小是不利条件;甲地受西风及地形影响,热量不足;乙地是季风气候,光热条件较好。
26.【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关联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3)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是我国东北地区,材料呈现出东北E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东北地区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在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文化等人文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分析,蒙东地区与东三省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因此蒙东地区与东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
(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广阔,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速度较慢,科技水平较低。
【点评】区域的基本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7.【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的地方向地势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建成能源基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海南是纬度低,热量充足;新疆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故选:B。
(2)海南位于沿海,故海运便利;新疆位于内陆,且油气资源丰富,故适宜管道运输。
(3)海南岛河流水系特征为放射状,河流由海岛中心流向四周,说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北部和南部各形成向心状水系,说明其地势为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
(4)海南岛临近北部湾和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纬度低,水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可以此为依托,发展相关支柱产业;也可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光、热、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该地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可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特色农业的发展;新疆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可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基地。
【点评】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
(2)考虑因素: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和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28.【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点评】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9.【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土壤为红壤。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图中等高线数值均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季节变化明显,地形起伏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含沙量较大;高温多雨的气候形成的土壤为红壤。
(2)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农耕历史悠久;但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规模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人均产量低,商品率低。
(3)从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结合以上分析,该地有耕地种植水稻,果木林种植水果,可以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T工业;有用材林,木材丰富,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南方地区河湖较多,可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
(4)南方地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易造成水土流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各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如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测试(A)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2.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地区、福建
C.中国、干湿地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答案】1.B
2.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1.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答案为:B。
2.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或流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故答案为:B。
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水源 ②资金 ③能源 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①劳动力 ②矿产 ③粮食 ④工业制成品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5.甲、乙两区域的这种联系,最能说明区域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层次性
【答案】3.D
4.B
5.C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图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
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高,所以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资金和技术。 故答案为:D。
4.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是粮食和工业制成品,输入的是矿产品;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短缺,接纳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 故答案为:B。
5.两个区域之间要素的这种联系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关联性特征。 故答案为:C。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注:暂不包括台湾省。
6.图中7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7.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8.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壳塌陷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6.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排除A、C两项;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7.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项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项错误,C项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8.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故答案为:B。
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9.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10.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1.该地可能位于(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答案】9.A
10.B
11.A
【知识点】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9.“地下四合院”是人们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项正确;住在这种建筑里面冬暖夏凉,但不是当地冬暖夏凉,B项错误;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C项错误;这种建筑也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0.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是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中,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故答案为:B。
11.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不能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非常干旱的新疆,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过程,现在青藏高原已成为“世界屋脊”,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3.从区域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14.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植被 B.地形 C.河流 D.气候
【答案】12.A
13.C
14.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的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12.青藏高原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形成冻土和冰川,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所以③为太阳辐射强。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3.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故答案为:C。
14.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形成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下图为北纬30°附近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下列关于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
B.三区域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C.三区域河口处均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区域的自然带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6.关于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是三条河流开发的核心
B.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C.城镇化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D.都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15.C
16.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特征
角度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经纬度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
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
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植被特征 主要从植被的种类、植被覆盖率的高低方面分析
自然资源 主要分析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状况、丰富程度、开发条件等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5.这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在北半球的夏季;尼罗河沿岸不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尼罗河沿岸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条河流的入海口处都形成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三角洲。故答案为:C。
16.这三个区域的光热条件都能满足棉花的生长,因此这三地的农作物都有棉花;河流开发的核心是综合利用与治理;尼罗河沿岸水资源较为贫乏;尼罗河沿岸与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水平并非处于世界前列。故答案为:B。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藏袍有其鲜明的设计特点:肥腰、长袖、右襟,穿脱自如。中午只穿一只袖子甚至两只袖子都不穿,围系在腰间。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场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8.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条件差 B.热量条件差 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
19.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物产差异 B.饮食习惯不同
C.气候差异 D.食用盐的种类不同
【答案】17.B
18.B
19.C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点评】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17.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藏袍的“不对称”与之有关。藏袍宽大,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中午炎热时可以褪下袖子缠于腰间;早晚温度低,则两个袖子都穿上。 故答案为:B。
18.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强,光照条件好。但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多数地区的热量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 故答案为:B。
19.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北素南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故答案为:C。
日本和英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自然环境有着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日本的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而英国气候南北基本无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南北跨纬度广 B.日本东西跨经度广
C.英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英国地处低纬度
21.下列关于日本、英国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本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体,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B.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C.日本种植业中,高产值的园艺业作物居于重要地位
D.英国种植业精耕细作,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答案】20.A
21.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0.日本国土南北跨纬度广,使日本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而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英国地处北温带,南北跨纬度小,而且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不大。 故答案为:A。
21.日本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英国畜牧业发达,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以高产的园艺业为主。 故答案为:B。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2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有(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甲、乙两地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有(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答案】22.A
2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区域的发展要求:①根据自身的地逞条件,合逞安排人类活动。②充分考虑自身她逞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她制宜。
22.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甲、乙两区域热量充足。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两区域劳动力价格较低,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也较低。 故答案为:A。
23.多山的地形、对外联系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是制约甲、乙两地发展的共同因素。 故答案为:B。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4.甲、乙两地比较,其共同点表现为(  )
A.纬度较高,年温差大,年降水量稀少
B.地势低平,河流航运价值都比较高
C.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在世界人口分布中都属较稠密地区
25.甲、乙两地均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生产区。有关两地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常年盛行西风,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小
B.乙地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光热条件好
C.甲地深居内陆,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水源充足
D.乙地深受海洋影响,冬不冷夏不热,降水量大
【答案】24.D
25.B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角度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
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4.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区域内有莱茵河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乙地位于山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乙地没有航运价值高的河流。甲、乙分属欧洲西部和中国东部,均为世界人口密集区域。
25.考查葡萄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甲地温差小是不利条件;甲地受西风及地形影响,热量不足;乙地是季风气候,光热条件较好。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材料中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   。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答案】(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并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看,它们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关联性看,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
(3)优势:地域广,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资源丰富。劣势:经济相对封闭落后,科技水平低。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图示区域是我国东北地区,材料呈现出东北E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东北地区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2)从区域的整体性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在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文化等人文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区域的开放性分析,蒙东地区与东三省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因此蒙东地区与东三省同划为东北地区。
(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广阔,煤、铁、石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速度较慢,科技水平较低。
【点评】区域的基本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9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级行政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级行政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   ,新疆还有   。
(3)判断两省级行政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级行政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答案】(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的地方向地势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建成能源基地。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区域发展的异同;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解析】【分析】(1)海南是纬度低,热量充足;新疆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故选:B。
(2)海南位于沿海,故海运便利;新疆位于内陆,且油气资源丰富,故适宜管道运输。
(3)海南岛河流水系特征为放射状,河流由海岛中心流向四周,说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北部和南部各形成向心状水系,说明其地势为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
(4)海南岛临近北部湾和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纬度低,水热充足,生物资源丰富,可以此为依托,发展相关支柱产业;也可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光、热、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该地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可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特色农业的发展;新疆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可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基地。
【点评】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
(2)考虑因素: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位置、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和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方式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点评】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国沿海某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思路如下所示。确定研究区域→收集资料,了解该区域特征→分析该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材料二:下图为某区域土地利用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该区域种植业发展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区域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考察该区域时,发现该区域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根据以上材料,试列举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水量大,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土壤为红壤。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信息,图中等高线数值均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季节变化明显,地形起伏大,落差较大,河流侵蚀作用强、含沙量较大;高温多雨的气候形成的土壤为红壤。
(2)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农耕历史悠久;但人口密度大,平原面积小,人均耕地少,规模小,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人均产量低,商品率低。
(3)从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结合以上分析,该地有耕地种植水稻,果木林种植水果,可以以水稻、水果为原料,发展食品加T工业;有用材林,木材丰富,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南方地区河湖较多,可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
(4)南方地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易造成水土流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各地的优势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用能问题如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