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1.1认识区域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1.1认识区域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6 10:17:40

文档简介

1.1认识区域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2.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它区域影响的依据
1.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C。
2.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A。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4.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地区、福建
C.中国、干湿地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答案】3.B
4.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3.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答案为:B。
4.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或流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故答案为:B。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注:暂不包括台湾省。
5.图中7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6.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7.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壳塌陷
【答案】5.B
6.C
7.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5.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排除A、C两项;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项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项错误,C项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故答案为:B。
读我国某年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例对照图,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
9.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答案】8.C
9.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我国耕地资源的特征表现为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北方地区表现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黄河沿岸及绿洲地区。
8.A、由图可知,我国南方人口多于北方,说明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A错误;
B、由图可知,北方地区耕地比例大,且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以平原为主,南方以丘陵为主,故耕地面积南方少于北方,B错误;
C、由耕地比例除以人口比例可知,南方地区为0.6563,北方地区为1.4150,可知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C正确;
D、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水土资源搭配欠佳,D错误。
故答案为:C。
9.A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导致河流、湖泊数量少,水资源总量少,故年降水总量差异大是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B正确;
CD、水资源总量取决于年降水总量,与植被覆盖率、年蒸发总量关系不大,CD错误。
故答案为:B。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1.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区域差异性
B.区域整体性
C.区域关联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范围、形状、边界等,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故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10.①由材料可知,土壤湿度增大,使①增多,①增多后使空气湿度增大和大气吸收潜热增加,可知,①代表的环节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
②由材料可知,土壤比热容增大和最高温度降低导致了②,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选项可知,②表示的是气温变幅减小;
③蒸腾作用导致了③,③使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增强,可知③表示的是降水增加;
故答案为:B。
11.AC、区域差异性指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区域关联性是指不同区域间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不断流动;示意图只涉及一个区域,没有体现区域差异性和关联性,AC错误;
B、由图可知,该区域内,因灌溉影响了区域内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体现了区域整体性,B正确;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会破坏自然的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B。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13.图示各个区域(  )
A.是按人文要素划分的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12.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C项错误;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3.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故答案为:D。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下图示意两个城市范围及区城间的联系。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4.图示两个区域(  )
A.按照自然要素划分 B.包含更小尺度区域
C.开发利用方向相同 D.内部无区域差异
15.图中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
A.甲一发达区域 B.①一劳动力
C.②一资金 D.③一自然资源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际联系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相对优势 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要素流动 资金、信息、产品流向落后地区 资源、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
区际联系方式 人口流动(我国的民工流)、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产业转移
实例 上海与新疆的对口支援等
14.本题考查区域的差异性。从图中看出,两个区域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区域具有层次性,区域还可以划分下一级区城,B正确;两个城市的规模、交通线等不同反映区城开发利用方向不同,排除C;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存在差异,排除D。
15.本题考查区城的关联性。己地的交通网络更完善,乡镇和城市规模比较大,为发达地区,甲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排除A;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是资金、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是劳动力、资源等,②表示交通线,排除B、C,D正确。
二、综合题
1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对比两图可知,两区域(印度和巴西)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德干高原和乙的巴西高原都位于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
(2)由图可知,①地位于印度半岛,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恒河平原地区,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农业发达,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由于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蚊虫肆虐,不适合人生存和居住,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相对凉爽,开发历史较早,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有利于发展。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地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在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
【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地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地坑窑(地坑院)。
(2)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典型特点及原因。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
【点评】区域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1 / 11.1认识区域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鲁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
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关联性 D.连续性
2.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4.下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干湿地区、福建
C.中国、干湿地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将中国的公路自然区分为7个一级区,它们分别为: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湿润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下图为中国的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注:暂不包括台湾省。
5.图中7个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气候
C.行政区划 D.地质
6.图示公路自然区一级区划对应正确的是(  )
A.②—Ⅰ B.③—Ⅴ C.③—Ⅵ D.⑤—Ⅲ
7.在④区域修建公路,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  )
A.地震 B.冻土 C.泥石流 D.地壳塌陷
读我国某年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人口及耕地比例对照图,完成下列小题。
8.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
9.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中水、气、植被相互作用图,完成下列小题。
10.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1.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区域差异性
B.区域整体性
C.区域关联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2.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13.图示各个区域(  )
A.是按人文要素划分的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常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下图示意两个城市范围及区城间的联系。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4.图示两个区域(  )
A.按照自然要素划分 B.包含更小尺度区域
C.开发利用方向相同 D.内部无区域差异
15.图中相关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
A.甲一发达区域 B.①一劳动力
C.②一资金 D.③一自然资源
二、综合题
1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黄河沿岸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窑洞有靠山窑和地坑窑(地坑院)之分,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下图为山西芮城西侯度村窑洞和河南三门峡陕州窑洞景观及位置图。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边长为10至12米、深6至7米的矩形深坑,在窑院一角挖出一个斜道通向地面,作为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
(1)比较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并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2)简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划定的地理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它区域影响的依据
1.由图可知,发达区域向落后区域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故答案为:C。
2.区域发展水平受地理环境影响。 故答案为:A。
【答案】3.B
4.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特征
(1)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组成区域的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区域差异,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3)关联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3.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同一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区域的特征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答案为:B。
4.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或流域;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看出,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 故答案为:B。
【答案】5.B
6.C
7.B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
划分依据 典型区域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中国东部季风区
按人文特征划分
综合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题功能区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为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政区、经济特区
为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区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经人们长期实践逐渐认知区域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5.据材料可知,公路建设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公路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不是社会经济和行政区划因素,排除A、C两项;据材料中公路自然区的名称可判断应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来划分的,B项正确,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6.据图可知,②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应与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对应,A项错误;③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应与Ⅵ—西北干旱区对应,B项错误,C项正确;⑤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应与Ⅴ—西南潮暖区对应,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据图可知,④区域对应Ⅰ—北部多年冻土区,因此修建公路时主要考虑的自然障碍可能是冻土。 故答案为:B。
【答案】8.C
9.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我国耕地资源的特征表现为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北方地区表现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水田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黄河沿岸及绿洲地区。
8.A、由图可知,我国南方人口多于北方,说明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A错误;
B、由图可知,北方地区耕地比例大,且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以平原为主,南方以丘陵为主,故耕地面积南方少于北方,B错误;
C、由耕地比例除以人口比例可知,南方地区为0.6563,北方地区为1.4150,可知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C正确;
D、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水土资源搭配欠佳,D错误。
故答案为:C。
9.A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导致河流、湖泊数量少,水资源总量少,故年降水总量差异大是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B正确;
CD、水资源总量取决于年降水总量,与植被覆盖率、年蒸发总量关系不大,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0.B
11.B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范围、形状、边界等,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故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不同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10.①由材料可知,土壤湿度增大,使①增多,①增多后使空气湿度增大和大气吸收潜热增加,可知,①代表的环节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
②由材料可知,土壤比热容增大和最高温度降低导致了②,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选项可知,②表示的是气温变幅减小;
③蒸腾作用导致了③,③使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覆盖增加、蒸腾作用增强,可知③表示的是降水增加;
故答案为:B。
11.AC、区域差异性指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不同;区域关联性是指不同区域间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不断流动;示意图只涉及一个区域,没有体现区域差异性和关联性,AC错误;
B、由图可知,该区域内,因灌溉影响了区域内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体现了区域整体性,B正确;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会破坏自然的平衡,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B
13.D
【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区域是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12.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C项错误;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D项错误。故答案为:B。
13.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4.B
15.D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点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区际联系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相对优势 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 劳动力、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要素流动 资金、信息、产品流向落后地区 资源、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
区际联系方式 人口流动(我国的民工流)、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产业转移
实例 上海与新疆的对口支援等
14.本题考查区域的差异性。从图中看出,两个区域的划分依据是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区域具有层次性,区域还可以划分下一级区城,B正确;两个城市的规模、交通线等不同反映区城开发利用方向不同,排除C;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存在差异,排除D。
15.本题考查区城的关联性。己地的交通网络更完善,乡镇和城市规模比较大,为发达地区,甲是相对欠发达地区,排除A;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是资金、技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是劳动力、资源等,②表示交通线,排除B、C,D正确。
16.【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对比两图可知,两区域(印度和巴西)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德干高原和乙的巴西高原都位于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
(2)由图可知,①地位于印度半岛,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恒河平原地区,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农业发达,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由于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蚊虫肆虐,不适合人生存和居住,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相对凉爽,开发历史较早,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有利于发展。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分布区 原因
区域性 人口密集区 亚洲东部与南部 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
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
美国东北部
(五大湖区)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疏区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大陆区
地带性 纬度分布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
海陆分布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垂直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
17.【答案】(1)差异:西侯度民居是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而成的靠山窑;陕州民居是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的地坑窑(地坑院)。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2)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适合建窑洞;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省建筑材料;洞穴式建筑节省土地;窑洞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的建筑。
【知识点】区域的特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侯度与陕州民居的差异主要是修建方式和外观不同。西侯度地区地形崎岖,沟壑崖壁较多,当地居民依山体断崖水平掘进,修建成靠山窑;陕州地区地形相对平坦,缺少崖壁,当地居民在平坦的黄土塬面向下挖掘出矩形深坑,然后在四边土壁挖窑洞而形成地坑窑(地坑院)。
(2)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典型特点及原因。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节省土地、节省建筑材料和节约能源方面分析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的原因。
【点评】区域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