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基础练——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基础练——元素周期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5 18: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基础练——元素周期律
一、单选题
1.提出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
A.戴维 B.侯德榜
C.道尔顿 D.门捷列夫
2.下列元素属于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是(  )
A.I B.Fe C.P D.K
3.下列各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是(  )
A.酸性:H2SiO3 > H3PO4 B.氧化性:Cl2 > F2
C.稳定性:H2S > HF D.碱性:NaOH > Al(OH)3
4.M2+离子有2个电子层,则M在周期表的位置是(  )
A.第二周期0族 B.第二周期VII族
C.第二周期IIA族 D.第三周期IIA族
5.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根本原因是(  )
A.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C.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 B.金属性:
C.热稳定性: D.电负性:
7.短周期元素X、Y、Z、A、D、E、G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D同族,A和E同族;元素Y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D、E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是X、A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的3倍;X、G、A元素组成的物质GA2、XGA在杀菌消毒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D2E2中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
B.化合物XGA的电子式为:
C.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浓溶液,加热时可将Y的单质氧化为最高价
D.Y的氢化物沸点不一定比Z的氢化物沸点低
8.X、Y、Z、R、W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Y、R同主族,X、Y、Z、W四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Z2Y和XW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Z>Y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W<HnR
C.化合物Z2R2Y3水溶液与W的氢化物反应能够生成沉淀
D.R2W2 和Z2Y2具有相同的化学键类型
9.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主持测定的铟()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铟与铷()同周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第五周期第III族元素 B.原子半径:
C.是区元素 D.第一电离能:
10.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既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又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简单氢化物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
B.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C.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ⅥA族
D.Y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1.已知X、Y和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42。X元素原子的4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3,Z元素可形成负一价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Ar]4s24p3
B.X元素是第4周期第VA族元素
C.Z元素的单质在氧气中不能燃烧
D.Y元素基态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12.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金属性:Y>Z B.氢化物的沸点:X>W
C.离子的还原性:X>W D.原子及离子半径:Z>Y>X
13.X、Y、Z、W均为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号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Y为金属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Y、Z元素位于同一周期,Z元素的单质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W能与冷水剧烈反应,Y、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X、W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B.原子半径:W>Y>Z>X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Y>W
D.Y、Z的氧化物都是两性氧化物
14.下列事实不能说明X元素比Y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A.与H2化合时X单质比Y单质容易
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
D.X单质可以把Y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15.铬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它能维持人体多种生理机能,主要分布于皮肤、大脑、骨骼、肌肉、肾上腺当中。铬的金属性位于锌和铁之间,根据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有关铬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铬与冷水能发生剧烈反应 B.的碱性比的弱
C.能与反应 D.铬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16.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元素特征信息如下表所示:
元素编号 元素特征信息
A 单质常温下为气体,被人们看做理想的“绿色能源”
B 地壳范围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C 焰色反应显黄色
D C、D同周期,该周期中D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13号元素与D同主族
B.原子半径D>C>B>A
C.C单质与水反应所得的强碱性溶液中含有两种电子数相同的阴、阳离子
D.C、D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之间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正四面体构型的离子
17.前四周期主族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的原子序数是Z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  
Y       Z
      W  
A.熔点:Y>Y2X3
B.最高价含氧酸酸性:W>Z
C.Z能与X形成多种化合物
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18.利用表中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装置
目的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证明非金属性: 蒸发结晶 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各种馏分
A.A B.B C.C D.D
19.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序数为2 B.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C.原子半径:Z < Y D.单质氧化性:Z < Y
20.下列符号表征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B.的电子式为
C.O位于元素周期表s区
D.磷酰三叠氮是一种高能分子,结构简式为,立体构型为直线形
二、综合题
21.已知A、Y、Z、B四种元素分别是元素周期表中连续三个短周期的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且Y、Z同主族。
(1)A、B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B   。
(2)由A、Z所形成的化合物A2Z的电子式是   ,化合物类型是    (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3)由A、Y两元素形成的四核18电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结构式为    ,由A、Y、B所形成的化合物AYB的电子式是   , 存在的化学键   。
(4)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能量
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
22.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1)X元素的单质分子式是   。若X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X单质的摩尔质量是   。
(2)Y单质的电子式是   。
Y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Z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
23.下表列出了9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考古工作者利用元素②的一种核素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这种核素的符号是   
(2)画出元素⑧形成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3)写出元素④和⑥的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电子式为   
(4)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有的化学键是   
(5)②、③、④、⑤四种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填化学式)
(6)写出元素⑥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7)写出一个能证明元素⑧比元素⑨非金属性强的反应事实的离子方程式   
24.下图中反应①是制备SiH4的一种方法,其副产物MgCl2·6NH3是优质的镁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MgCl2·6NH3所含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H-除外):   ,Mg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Mg(OH)2的电子式:   。
(2)A2B的化学式为   。反应②的必备条件是   。上图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
(3)在一定条件下,由SiH4和CH4反应生成H2和一种固体耐磨材料   (写化学式)。
25.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
(1)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是人工固氮的主要来源。
①基态氮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
②NH3分子中,与N原子相连的H显正电性。N、H电负性大小顺序为   。
(2)铁触媒是普遍使用的以铁为主体的多成分催化剂,通常还含有Al2O3、K2O、CaO、MgO、Cr2O3等氧化物中的几种。
①上述氧化物所涉及的元素中,处于元素周期表中p区的元素是   。
②比较Mg、C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   。
③下表的数据从上到下是钠、镁、铝逐级失去电子的电离能。
元素 Na Mg Al
电离能(kJ/mol) 496 738 578
4562 1451 1817
6912 7733 2745
9543 10540 11575
结合数据说明Mg的常见化合价为+2价的原因:   。
(3)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Fe—LiH”催化剂,温度、压强分别降到了350℃、1MPa,这是近年来合成氨反应研究中的重要突破。
①基态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②比较Li+与H-的半径大小关系:r(Li+)   r(H-)(填“>”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戴维发现了金属钠和钾,故A不符合题意;
B.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B不符合题意;
C.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C不符合题意;
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D符合题意。
【分析】A.戴维电解法得到金属钠和钾元素
B.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C.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解答】A.非金属性P>Si,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 H2SiO3 <H3PO4,故A不符合题意;
B.非金属性Cl<F,根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所以氧化性:Cl2<F2,故B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SD.金属性Na>Al,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D符合题意;答案:D。
【分析】解题依据:元素周期律。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4.【答案】D
【解析】【解答】M2+离子有2个电子层,则M2+核外有10个电子,M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M是Mg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第三周期IIA族,
故答案为:D。
【分析】说明M为金属元素,失去2个电子,说明最外层有2个电子,有三个电子层,即是Mg元素
5.【答案】C
【解析】【解答】A.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核电荷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电荷数逐渐增大,但不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C项符合题意;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6.【答案】A
【解析】【解答】A.第一电离能:同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特例IIA>IIIA,故C>Be>B,A符合题意;
B.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故:Li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越高,非金属性F>Cl>S,故热稳定性:HF>HCl>H2S,C不符合题意;
D.同周期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强,故电负性:Cl>S>P,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同一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逐渐增大,但是第ⅡA族的要大于第ⅢA族的;
B.同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C.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
D.同周期从左往右,电负性逐渐增大。
7.【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H,Y是C,Z是N,A是O,D是Na,E是S,G是Cl元素。
A.D是Na,E是S,二者形成的化合物Na2S2是离子化合物,Na+与 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 中2个S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D2E2中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A不符合题意;
B.化合物XGA是HClO,其中O原子与H、Cl原子分别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使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故HClO的电子式为: ,B符合题意;
C.Z是N,Y是C,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的浓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加热时可将Y的单质氧化为CO2,浓硝酸被还原为NO2,同时产生H2O,C不符合题意;
D.Y是C,Z是N,Y形成的氢化物可以是CH4、C6H6等;Z形成的化合物可以是NH3、N2H4等,如CH4的沸点比NH3低,而C6H6的沸点比NH3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 元素Y的一种高硬度单质是宝石 ,说明Y为C, X、G、A元素组成的物质GA2、XGA在杀菌消毒方面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消毒剂是HClO和NaClO和ClO2,根据序数依次增大即可判断X为H,G为Cl,A为O,根据 X与D同族,A和E同族;D、E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是X、A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的3倍; 即可判断Z为N,D为Na,E为S。结合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8.【答案】C
【解析】【解答】A.X、Y、Z、R、W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X为C,Y、R同主族,X、Y、Z、W四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Z2Y和XW4,Y为O,Z为Na,R为S,W为Cl,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Z,A不符合题意;
B.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mW>HnR,B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Z2R2Y3为Na2S2O3水溶液与W的氢化物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单质沉淀和氯化钠,C符合题意;
D.R2W2为S2Cl2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Z2Y2为Na2O2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具有的化学键类型不完全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X、Y、Z、R、W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X为C,Y、R同主族,X、Y、Z、W四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Z2Y和XW4,Y为O,Z为Na,R为S,W为Cl,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
B.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增强;
C.Na2S2O3水溶液与HCl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单质沉淀和氯化钠;
D.R2W2为S2Cl2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Z2Y2为Na2O2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
9.【答案】B
【解析】【解答】A.铷()是第五周期第IA族元素,In是第五周期第ⅢA族元素,A不符合题意;
B.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B符合题意;
C.第ⅢA族元素属于p区元素,C不符合题意;
D.铟与铷()同周期,原子序数比铷的大,铟的原子半径比铷的小,第一电离能比铷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 位于第五周期第ⅢA族元素;
C.第ⅢA族元素属于p区;
D.同一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其相邻元素。
10.【答案】B
【解析】【解答】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三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X与Y、Z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既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又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Z最外层电子数为6,Y最外层电子数为2,则X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可得X为C元素、Y为Mg元素、Z为S元素。
A.X的简单氢化物CH4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选项A不符合题意;
B.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2CO3是弱酸,H2SO4是强酸,选项B符合题意;
C.Z为S元素,为16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ⅥA族,选项C不符合题意;
D.Y为Mg元素,为12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题目中的信息,不难推出X,Y,Z元素,根据这些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判断即可
11.【答案】B
【解析】【解答】X元素原子的4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按照能级顺序,则X为33号元素As;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Y的p轨道可能为2p'或2p' ,又因X与Y可形成化合物X2Y3,As为第五周期,易得3个电子,而显-3价,根据化合价则Y为O,原子序数为8;Z元素可形成负一价离子,X、Y和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42,求出Z的原子序数就是42-33-8=1,为H;故X、Y和Z三种元素分别为:As、O、H。A.As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或简写为[Ar]3d104s24p3,故A不符合题意;
B.由电子排布式推出As是第4周期第VA族元素,故B符合题意;
C.Z元素的单质为H2,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故C不符合题意;
D.Y元素为O,轨道表示式为,故D不符合题意。
【分析】
A.X是砷元素,原子序数是33,按照此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即可;
B.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式,是第4周期第VA族元素;
C.Z是氢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D.电子轨道满足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和洪特规则。
12.【答案】B
【解析】【解答】W的核外电子总数为17,说明W为Cl元素, W和X同主族,则X为F;Y的原子序数为W和X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则X为13号元素,为Al;含有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则Z为Na。W、X、Y、Z分别是Cl、F、Al、Na。
A.同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依次减弱,则Na的金属性强于Al,即Z>Y,A 项不符合题意;
B.HF分子中含有氢键,其沸点高于氯化氢的沸点,B项符合题意;
C.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即F的非金属性强于Cl,则F-的还原性弱于Cl-,C项不符合题意;
D.由于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其微粒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氟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半径,钠离子半径大于铝离子半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测元素,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判断金属性;对于沸点的比较根据晶体类型及克服的作用力的强弱进行判断;离子还原性可以根据单质的氧化性判断也可通过离子半径的大小进行判断;对于半径的大小可以通过电子层及质子和电子的吸引力的强弱进行判断。
13.【答案】B
【解析】【解答】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Si,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故A不符合题意;
B.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所以原子半径Na>Al>Si,C>O,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K>Na,Si>C,所以原子半径K>Al>Si>O,即W>Y>Z>X,故B符合题意;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K>Al,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物的碱性:Y<W,故C不符合题意;
D.Z为Si元素,其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X、Y、Z、W为前20号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结合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可推出X是氧元素。Z元素的单质是良好导体,可推出Z是硅元素。W能与冷水剧烈反应,且W是金属元素,位于Z之后,可推出W是钾元素。根据Y、Z、X、W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结合Y、Z在同周期,可推出Y是铝元素。据此分析。
14.【答案】C
【解析】【解答】A、与H2化合越容易,则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A不符合题意。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B不符合题意。
C、如果位于同一周期,X最外层电子数多,则X在Y右侧,非金属性更强,如果不在同一周期,则不一定能够判断,C符合题意。
D、该置换事实说明X单质氧化性更强,因此X的非金属性更强,D不符合题意。
故答为案C。
【分析】非金属性判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此外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同周期或者同主族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判断。
15.【答案】A
【解析】【解答】A.Al不能与冷水发生剧烈反应,Cr金属性弱于Al,故Cr无法与冷水发生剧烈反应,A符合题意;
B.金属性越强,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NaOH>Cr(OH)3,B不符合题意;
C.酸可以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Fe可以与盐酸反应,Cr的还原性强于Fe,故Cr可以与盐酸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铬的金属性位于锌和铁之间,锌和铁均不与冷水反应,则铬不能与冷水剧烈反应;
B.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C.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D.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6.【答案】B
【解析】【解答】A.113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2、8、18、32、32、18、3,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IIIA族,与Al同主族,故A不符合题意;
B.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故原子半径:Na>Al,故B符合题意;
C.Na单质与水反应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其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子数目都为10,故C不符合题意;
D.C、D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分别为NaOH和Al(OH)3,反应生成[Al(OH) ]-,是一种正四面体构型的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单质常温下为气体,被人们看做理想的“绿色能源”,则A为H;B是地壳范围内含量最多的元素,则B为O;C的颜色反应显黄色,则C为Na;C、D同周期,该周期中D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则D为Al,据此解答。
17.【答案】C
【解析】【解答】A.Al的熔点低于Al2O3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ClO4>H2SeO4,故B不符合题意;
C.Cl能与O形成Cl2O、ClO2、Cl2O7等多种化合物,故C符合题意;
D.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Al2O3的熔点较高;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C.氯是变价元素;
D.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18.【答案】B
【解析】【解答】A.酒精属于非电解质,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不选A;
B.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最后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生成硅酸沉淀,说明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则证明非金属性:,故选B;
C.应在蒸发皿中蒸发氯化钠溶液,故不选C;
D.石油分馏不用水浴加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不选D;
故答案为:B。
【分析】A、原电池的溶液必须是电解质溶液;
B、注意稀盐酸易挥发,对比多种物质的酸性时需先除掉挥发的HCl;
C、蒸发应在蒸发皿中进行;
D、注意水银球的位置应该蒸馏烧瓶支管口。
19.【答案】C
【解析】【解答】A.X是He,原子序数是2,A不符合题意;
B.Y是F,最外层电子数是7,B不符合题意;
C.Z的电子层数更多,所以Z原子的半径更大,C符合题意;
D.Z是S,Y是F,所以F2的氧化性强于S,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X是He,Y是F,Z是S。
20.【答案】B
【解析】【解答】A.该反应的电荷不守恒,A不符合题意;
B.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电子式为,B符合题意;
C.O位于元素周期表p区,C不符合题意;
D.磷酰三叠氮分子含有三个键及一个双键,则立体构型为四面体构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氢氧化铁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 Fe(OH)3 Fe3++3OH-;
C.O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位于p区;
D.酰三叠氮分子含有三个P-N键及一个P=O双键,价层电子对数为4,无孤电子对。
21.【答案】(1)H;Cl
(2);共价化合物
(3);H-O-O-H;;极性共价键
(4)A;C
【解析】【解答】(1)根据上述分析,A为H元素,Y为O元素,Z为S元素,B为Cl元素,故答案为:H;Cl;
(2) A、Z所形成的化合物A2Z为H2S,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共价化合物;
(3)由A、Y两元素形成的四核18电子的化合物为H2O2,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结构式为H-O-O-H;由A、Y、B所形成的化合物AYB为HClO,电子式是 ,属于共价化合物,存在的化学键为极性共价键,故答案为: ;H-O-O-H; ;极性共价键;
(4)A.由图可知,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B.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故B不正确;C.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由图可知,形成2molA-B键需要放出ykJ能量,因此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故C正确;D.由图可知,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高于2molAB的总能量,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AC。
【分析】A、Y、Z、B四种元素分别是元素周期表中连续三个短周期的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则Y的电子层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为6,Y为O元素,且Y、Z同主族,Z为S元素,则A为H元素,B为Cl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22.【答案】(1)He;4g/mol
(2);2F2+2H2O=4HF+O2;
【解析】【解答】根据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He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
(1)X元素为He,属于惰性气体元素,单质分子式为He,若He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质量数为2+2=4,则He单质的摩尔质量是4g/mol;
(2)Y元素为F,单质化学式为F2,电子式为: ,F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能与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F2+2H2O=4HF+O2;Z为S元素,与钠形成的化合物为Na2S,属于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硫离子构成,其电子式为: 。
【分析】根据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He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据此解答。
23.【答案】(1)14C
(2)
(3)
(4)离子键、共价键
(5)HF
(6)2Na+2H2O= 2NaOH+H2↑
(7)Cl2+2Br-=2Cl-+Br2
【解析】【解答】(1)碳14一般作为检测古代文物的元素
(2)⑧处是17号元素氯元素,离子结构示意图
(3)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4)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钠,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5)②③④⑤中对应的氢化物是CH4,NH3,H2O,HF,稳定性最强的是HF
(6)⑥是钠,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7)⑧ 是氯元素,⑨是溴元素,对应的单质是氯气和溴单质,Cl2+2NaBr=2NaCl+Br2
【分析】(1)考查的碳14的用途
(2)考查的是阴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3)考查的是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
(4)考查的是氢氧化钠中的键的类型
(5)根据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几种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
(6)考查的是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7)考查的是非金属强弱实验的设计
24.【答案】(1)r(H+)(2)Mg2Si;熔融、通电;NH3、NH4Cl
(3)SiC
【解析】【解答】(1) MgCl2·6NH3中含有Mg、Cl、N、H4种元素,其简单离子中Cl-核外有3个电子层,半径最大;Mg2+、N3-核外都有2个电子层,且半径Mg2+小于N3-,H+半径最小,所以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r(H+)【分析】由反应①中元素守恒进行分析,A2B中所含元素为Mg、Si,其化学式为Mg2Si,反应方程式为Mg2Si+4NH4Cl+8NH3=2(MgCl2·6NH3)+SiH4;MgCl2·6NH3与碱液(如NaOH)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Cl2·6NH3+2NaOH=Mg(OH)2+2NaCl+6NH3↑;MgCl2·6NH3受热分解,生成MgCl2和NH3;MgCl2·6NH3与HCl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gCl2·6NH3+6HCl=MgCl2+6NH4Cl;MgCl2熔融电解可得Mg,化学方程式为MgCl2 Mg+Cl2↑,据此分析解答。
25.【答案】(1);N>H
(2)Al、O;Mg>Ca;镁的第三电离能比第一、二电离能大很多,镁很难失去第三个电子,而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镁离子
(3)1s22s22p63s23p63d64s2;<
【解析】【解答】(1)①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所以轨道表示式为。
②非金属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电负性越大。根据NH3分子中,与氮原子相连的H显正电性,说明氮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氢强,所以电负性是N>H。
(2)①元素周期表中p区包括ⅢA~ⅦA元素和0族元素,这几种氧化物中的Al、O元素属于p区。
②Mg、Ca属于同主族元素,且Ca在Mg的下方,根据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所以第一电离能大小是Mg>Ca。
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知,镁的第三电离能比第一、二电离能大很多,且第一、二电离能相差较小,说明镁很难失去第三个电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而带两个单位正电荷,即形成Mg2+。
(3)①铁原子核外有26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②Li+与H-的核外电子结构相同,由于Li 的原子序数比H大,则其离子半径比H-小。
【分析】(1)①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书写轨道排布式时注意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②非金属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电负性越大。据此分析。
(2)①元素周期表中可分为s区、d区、f区、ds区、p区,其中s区包括ⅠA、ⅡA元素,d区包括ⅢB族~ⅦB族元素(不包括ⅢB族的镧系和錒系元素)和第Ⅷ族元素,f区包括ⅢB族的镧系和錒系元素,ds区包括ⅠB~ⅡB族的元素,p区包括ⅢA~ⅦA元素和0族元素。据此分析。
②同周期元素的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趋势,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③电离能用来衡量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说明原子越容易失去电子。
(3)①根据构造原理进行书写电子排布式。
②核外电子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