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学
阅读目标 主要 目标 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A
2. 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B
3. 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C
次要 目标 4.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A
5.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B
写作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C
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
课题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学 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写单元教学目标的序号)
《黄河颂》 1课时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B\C 2、3
《老山界》 2课时 1. 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A\B\C 1、2、3
《谁是最可爱的人》 1课时 1. 把握文章记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2. 运用圈点勾画、摘录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 A\B\C 1、2、3
*《土地的誓言》 1课时 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A\C 1、3
《木兰诗》 2课时 1.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A\B 4、5
写作教学:学习抒情 1课时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C 写作目标1、2、3
提示:
课题包括单元内的阅读课文、写作、名著阅读、综合学习等。
课时主要指阅读、写作、名著阅读、综合学习等所占用的课内学习时间。
自读课标注“*”号
三、单元知识点共性分析
(一)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黄河领》作为一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颂歌,就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情绪慷慨激昂。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例如,《老山界》中“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那段文字,就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对红军战士夜间举着火把登山的景象的诗意描写,表达了对英勇无畏、坚强乐观的红军战士的赞叹之情。直接抒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质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按抒情的特点则是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同一篇文章,也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抒情方式。例如《士地的誓言》 中的回忆部分,就是借景物描写间接抒情,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则直接对者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
(二)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批注,作为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主要是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 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处。批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词句做分析式批注,可以对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做概括式批注,也可以就文章的精彩之处进行评价式批注,还可以就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做感想式批注。无论做哪种类型的批注,都要努力做到心有所感,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四、单元活动设计
(提示:单元活动主要指自主性、体验性活动,如写作、综合学习、名著阅读等)
活动名称 学习抒情
活动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活动类型 (选择打“√”) 阅读活动 √写作活动 口语交际活动 综合学习活动
活动主要过程设计 一. 导入明确概念及作用 1.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抒情) 抒情,即抒发感情,是一种表达方式。文章要写得感动人,必须在“情”上下功夫,“情动”才能“辞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抒情。 2.比较运用抒情与没用抒情习作的区别 (1)学生例文出示,辨析抒情对于提升文章感染力的效果。 (2)课文示例,强调抒情写作效果。 七上《猫》一课,“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虐待有了自我谴责,这是文中 “我”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因此,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才不由自主抒发情感, 并引发“我”的反思,深化文章的主旨,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写作中恰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 (设计说明:与第一单元写作进行衔接:写出人物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恰到好处的表情达意,运用抒情的方式能有事倍功半之效。再以学生习作与经典课文片段,使学生直观感受运用抒情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影响力,从而建立在作文中适当抒情的意识。) 二. 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1.借助第二单元课文片段,回顾这些片段抒发了什么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片段一:《黄河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直接叙述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黄河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对黄河哺育下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这是直截了当抒发自己情感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直接抒情。 片段二:《土地的誓言》“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期盼家乡能解放。 片段三:《土地的誓言》“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从这段话所提到的景物,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炽热爱恋之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作者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间接抒情。 片段四:《说和做——即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在议论中寄予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美和敬佩之情。 2.如何抒情? 再看之前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表达情感主要用了直抒胸臆,同时称呼黄河为第二人称“你”显得更加亲近,便于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片段二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她”转变为第二人称“你”。人称的转换使作者的情感倾诉更显直接。此外,将土地比作母亲,将倾诉对象拟人化,运用呼告的手法等,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眷恋等情感,情感的表达更加炽热、直接。 ——直接抒情,可以用喜怒哀乐等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来抒发情感,也可以根据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还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 片段三中,对带着关东地区显著特征的景或物进行细腻的描写,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将对故乡的炽热爱恋之情寄于其中。语段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词句,但我们却能读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依恋之情,在景或物中寄寓作者的情感,这是间接抒情常用的方法。 片段四,通过议论来抒情,在议论中表达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以情感人。 3. 总结方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细化景物 寓情于事:描摹人物 寓情于理:议论点睛 借助方法:巧用修辞,句式多样,人称变换,调动感官等。 (设计说明:回顾文本经典片段,朗读感知作者情感,理解通过多种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为文章润色,并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 三. 片段实践 选择第一单元学生习作一篇,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结合习作内容,在恰当处补上一段抒情的文字。 给予时间写作,选择优、中、弱三个层次的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设计说明:小试牛刀,使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后的自读自评,再次感知抒情对于习作润色之效,感受情感是由内而外的真实流露。) 四. 课堂小结: 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自然地书写瞬间感动你的人、事、物,让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助力文章的绽放。 五. 布置作业: 运用课堂所学,在《爱》或《乡情》中任选一题完成一篇习作。
活动时空 课内活动 (选择打“√”) √一般课堂活动 时间预估 (以“分钟”计) 课内活动 40
专用教室活动
课外活动 (选择打“√”) 校外场馆活动 课外活动
其他社会实践
活动成果 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