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3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11.1 谏逐客书
------李斯
1.语言目标:(1)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虚词“之”“以”“其”的用法;
(3)背诵两文。
2.思维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注意论证和说理的方法;
(2)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3)懂得著文为用,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3.审美目标:赏析行文艺术特色、语言风格。
素养目标
文学,两个朴素的字眼,但也是永远道不完、言不尽的驾远苍穹。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带我们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一个文字堆砌的世界,一个宁静淡泊的世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
新课导入
秦国逐客事件是秦国主张政治变革的力量与守旧贵族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某一单独事件造成的。接二连三的外国间谍活动、客卿把持朝政、宾客辩士势力坐大等事件,对秦国尤其是秦国守旧贵族构成威胁,秦宗室大臣利用这些事件劝说秦王下达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闻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力谏秦王不该逐客。
秦王看了这篇奏章后,当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至骊邑,把离开咸阳不远的李斯请回来,重新予以重任。
写作背景
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作管理文书的小官。看到公署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里,更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
感叹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贵贱穷通,“在所自处”—李斯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2、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 《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
李斯: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
6
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
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被腰斩前对儿子说的话
牵犬东门(牵黄犬):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7
李斯: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司马迁对李斯的评价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8
解题
“谏逐客书”: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书:指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段落层次 行文思路 内容梳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开门见山表明观点,并用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类比论证
事实论证:重物轻人。
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分析总结:逐客必有恶果。
缪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语气谦和,迎合日理万机、野心勃勃的秦王的性格。
驱逐
私下
认为

第一段
第一段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名作状,向西
得到
名作状,向东
使……来,招来
生产
任用
吞并
于是
称霸
使用,采用
改变
因此
“富裕”或“众多”
被使用
归附

亲近
俘虏,打败
占领,攻下
政治安定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使……散,瓦解
“纵”,合纵
侍奉
使……强,加强,增强
杜绝,堵塞
名作状,像蚕一样
蚕食:逐步侵占
成就
名作状,向西
名作状,向北
名作状,向南
兼并
控制
名作状,向东
占据
割取
向西
延续
第一段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凭借
功劳
对不起
如果,假使
拒绝
“纳”,接纳
疏远
实际

第一段
精读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一段,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人物 对人才的态度 采取措施 结果
穆公 求五子
孝公 变法治国
惠王 打破合纵,诸侯臣服
昭王 得范雎
小结
得出结论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广纳人才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用商鞅
民盛国强,诸侯亲附
用张仪
四面扩张
打击豪门
强化集权,成就帝业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客何负于秦哉
精读文本
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正面举例论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②反面假设论证。
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③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
反面假设四代秦君驱逐客卿的后果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得到
悬挂
佩带
驾驭
竖立
摆,架起
出产
语气助词
“悦”,喜欢
一定,如果一定

珍贵的玩赏之物
充实
充满

用作
第二段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用来……的东西
使……愉快,使动用法
“悦”,使动用法
通“附”,镶嵌
进献
表并列
站立
敲击

使……畅快
的确,实在
第二段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舍弃
取用
使……退,摈弃
取用
适合
罢了
取用
不是 这样
是非对错

这样那么

使离开
看重,形作动
在于
轻视,形作动
用来……的东西
遏制
控制,占据
第二段

思路分析
文章第2段运用大量铺陈,铺张扬厉,运笔气势纵横,论辩酣畅淋漓,历来被认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分析其论述层次并指明论证方法。
这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举例论证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举例论证、假设论证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类比论证
思路分析
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古今(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比喻论证)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藉寇兵而赍盗粮(类比论证)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武器 锋利
士兵
推辞,拒绝
成就
同“释”,舍弃
成就
推却
百姓
使……明,彰显
……的原因
却,竟
舍弃

帮助
拒绝

使……成就功业
比喻止步不前


表并列
回,返回
第三段
精读文本
请同学们同桌对读这一段落,小组合作,思考:这一段可以分为哪两层?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shì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帮助
效忠,动词
目的连词,来
减少

增加敌国的力量
名作状,在国内,在国外
使自己虚弱
要求
结怨
实现,达到目的
第四段
小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精读文本
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
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小结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维度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纵向的层面分析了逐客令主施的种种不当之处。在历史层面分析了逐客使秦不能富强,在现实层面讨论了逐客使秦无力统一天下,在未来层面推演了逐客将使秦弱敌强,甚至走向亡国的境地。
说到历史时用“昔缪公求士”提领,“昔”字显然指向历史,论到现实时用“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提领“今”字显然指向现实;设想未来时虽无明确用时副词表述,但最后一段所论逐客如实施必带来“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恶果的推理,显然指向的是未来。
议论文结构五步法
(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
品味论证过程
第1段结构
(观点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观点总结句)
高分“作文”依据
①开门见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提出中心论点。
②举例论证:引用秦国历史上的历代君王,证明客卿对于秦国发展的作用。
③例证贴近观点:反面论证了四代秦君不“逐客”、重用客卿而使国富兵强的史实。
④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①举例论证(今):切合观点,充实典型,通过多个排比铺垫,文势充沛,结论极具感染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深入,增强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正反对比论证:论证更加严谨,突出论点。
效果:感情强烈、充沛,引起共鸣。
小结“作文亮点”论证方式
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在帝君面前善于阿谀逢迎的特点。
B.作者从秦穆公到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
C.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接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
D.本段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论述脱挪跌宕,反复强调,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A
当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问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珠宝等物为例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
B.以秦王爱好声色之实为例,进行推论,从反面阐述,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
C.以音乐为例,进行对比:近承上文,远承以珠宝等物为喻的设问,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D.以人和物作比较,以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作为出发点,说明成就统一大业的艰难,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
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
D
3.下列各项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里作者笔锋一转,列举了秦王好珠玉声色之实,意在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B.第二段写秦王取用天下珍物,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流畅,音调谐美,极富文采。
C.作者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意在劝谏秦王要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理想,就不要把精力用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上,应励精图治,勤俭治国。
D.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已矣”,这形象说明欲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弃平庸,任贤能。
C
C意在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以下问题。
4.下列对第三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意在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
B.本段“王者不却众庶”是陪衬,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才是作者论述的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
C.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
D.这一段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B
B理解反了,太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
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5.下列对第四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照应第二段,以阐述“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错误。
B.本段“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一句照应第一段,以阐述“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做法不当。
C.文章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
D.这一段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客何负于秦哉”遥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D
本文的总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孝公采用商鞅之法,在国内起到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良好效果。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