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1.2 与妻书
------林觉民
1.熟记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有关史实,能说出林 觉民的生平事迹。
2.学习围绕关键性语句展开议论抒情的方法,体味文章情感真挚、说理深刻的写作特点。
3.学习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目标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导入新课
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作者简介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写作背景
1911年春,黄兴等人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在起义前三天,林觉民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并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
陈意映(1891-1913),出自名门螺江陈氏,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
《与妻书》是“本在尽言”的书信体散文。这篇至文,既是情书也是遗书,曾经感动了无数人,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情书”。
课题解读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课文结构
内容概括: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心情?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同时也不无对妻子的真情深爱和与妻子诀别之时的痛苦心情!
全文分析
林觉民起义前在绢帛上留下的这封《与妻书》,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 用意是什么 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遗书:
情书:
作者交代自己慷慨赴死原因的是哪一句?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一方面对国家有着深沉的挚爱之情,面对国家政治日非的局面的痛心疾首,另一方面还表现出了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而不惜牺牲自身幸福的高尚情操。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分析文本
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开头一句“汝忆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舍生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②希望妻子能够在自己死后,不要悲伤,好好活下去。
文本解析
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在下文是通过追忆的夫妇生活中几件事体现的?找到相应的标志。
——讨论夫妻谁先死的问题
——回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回忆两次回家的情景
“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
文本解析
对妻子的叮嘱有哪些?
希望妻子将儿子和遗腹子养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清净过日。
作者死后的愿望是什么?
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
文本解析
作者在倾诉自己“至爱汝”的衷情是列举了哪些“幸”与“不幸”?
汝幸而偶我
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幸
不幸
探析文本
社会现状
国家腐败,
社会黑暗,
灾难深重,
百姓苦痛。
思考问题
1、即便如此,那又与林觉民有什么关系?他为何觉得这一切与自己有关?文中哪里有回答?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分析人物
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2、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课文结构
示例:文中 让我读出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
探究思考
这篇书信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情书”,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读出了林觉民对妻子浓浓的情和深沉的爱?
知识链接:安丰侯王戎的妻子常常称王戎为卿。王戎说:“妻子称丈夫为卿,在礼节上算做不敬重,以后不要再这样称呼了。”妻子说:“亲卿爱卿,因此称卿为卿;我不称卿为卿,谁该称卿为卿!”( 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于是索性任凭她这样称呼。按礼法,夫妻要相敬如宾,而王妻认为夫妻相亲相爱,不用讲客套。
林觉民对妻子的称呼——意映卿卿
提示1:文中“爱”字出现了6次,其中“爱汝”一词出现了4次。
提示2:第③、④自然段,林觉民回忆了与妻子相处的几件事——
一忆:论生离死别
二忆:忆初婚往事
三忆:谈远行之悲
提示3:第⑥自然段,林觉民许下的愿望——
一愿:九泉哭相和
二愿:世间真有鬼
三愿:灵魂常相依
文中 让我读出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请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读一读)
探究思考
缱绻儿女情,纵横英雄气。
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现了缠绵细腻的夫妻之情,也表现了激昂慷慨的革命豪情。它不仅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英雄之歌。作者抱着必死的信念投身革命,那种为了国家“死无余憾”,“百死而不辞”的革命精神,一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青年,积极投身革命,并且前赴后继。
信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就在于作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刻,将尘世中“小我”的儿女情长,投射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把热爱亲人和热爱国家、民族与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
小结
拓展阅读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抓住了它。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籽,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杏林子《生命,生命》
自主点评:
读准字音
卿( ) 晤( )
彀( ) 恸( )
语( ) 婉( )
嗟( ) 虐( )
眷( ) 旁( )
qīng
wù
gòu
tòng
yù
wǎn
jiē
nüè
juàn
bàng
D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吾不是处 是:这
B.汝幸而偶我 偶:嫁
C.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想象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思念
解析:“念”通“廿”,二十的俗称。
课堂检测
B
解析:①②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③是名词用作动词,④是名词用作状语,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卒不忍独善其身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③汝幸而偶我
④瓜分之日可以死
⑤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下面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其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60字)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埘:鸡舍)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晕染了天空。嬉戏了一天的鸡疲倦了,伸伸懒腰,展展翅膀,徐徐地进了鸡舍;牛儿与羊儿吃饱了,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结伴回家。
解析:本题属扩展语句题型。扩展时要注意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语句的文釆性,要做到语言流畅、词藻优美。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
4.《与妻书》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谓“天下第一情书”,从中不难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我国古典诗词中亦不乏表现对妻子深爱之情的,诗人通常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使得诗歌意蕴十足。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而实则是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样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
人们在分析作品中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从所学古典诗词中再举一个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例子,要求引文正确,紧扣虚实关系,并有适当的分析,100字以内。
【写作示例】
例一:白居易《琵琶行》三次写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分别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琵琶声的美妙动人和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例二:李煜国亡家破,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将多而不绝的愁绪形象地表达出来。
例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作指导】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