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九年级适应性测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九年级适应性测试化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5 22:48:05

文档简介

2024年内黄县九年级适应性测试试卷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晒海盐 B. 烧瓷器 C. 钉木舟 D. 织布衣
2. 河南庄稼熟,国家粮食足。小麦、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下列营养素中的
A. 油脂 B. 糖类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3.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纯碱,其化学式为
A. Na2CO3 B. NaHCO3 C. NaOH D. NaCl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热液体药品
C. 闻气体气味 D. 稀释浓硫酸
5.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铁、硅 B. 二氧化碳、氨气
C. 氯化钠、硫酸铜 D. 金刚石、C60
6. 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下列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合金 B. 塑料 C. 合成橡胶 D. 合成纤维
7. 我国自主研发的“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已成功登陆火星,硅片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车的主要动力来源。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硅的元素符号是Si B. 硅属于金属元素
C. 硅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 D. 硅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8. 过氧乙酸(C2H4O3)是一种高效消毒剂,酸性比醋酸强,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氧乙酸是一种有机物
B. 一个分子由11个原子构成
C. 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6:1:8
D. 可在铁制容器中稀释过氧乙酸溶液
9. 下图为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22 D.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NO
10. 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法区分腈纶线、羊毛线 B. 用水区分硝酸铵、氢氧化钠
C.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 D. 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钾、硫酸铵
11.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水
C.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 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12.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当氧气不足时,甲烷燃烧会生成CO2、CO和H2O。若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生成CO2和CO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为50 g,该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同时生成的H2O质量为
A. 18 g B. 36 g C. 54 g D. 72 g
13.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尾气处理:
B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C. 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除去铜中少量铁粉的方法之一:
14. 向7g含某一种杂质的锌粉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至固体全部溶解,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49g,则该锌粉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 铁 B. 铜 C. 氧化铁 D. 氧化铜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
(3)太空舱里常用NiFe2O4作气体转化的催化剂,已知NiFe2O4中Fe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______。
16. 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可用于农业选种。配制100g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任写一种),往烧杯中加量好的水时有水洒出,这样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量分数(其它操作均正确)_______(“偏大”、“偏小”或“不变”)。
17. 下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b试管内气体作为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优点之一是_______。
18. KNO3和KC1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2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KC1的溶解度。
(2)t℃时,将KNO3和KC1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4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KNO3___________KCl。
(3)40℃时,将70gKC1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_____g。
19.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的水溶液呈蓝色,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是一种常见的酸;E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1)A与C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A与B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写出D与E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20. 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138g酒精燃烧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6%,则燃烧所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0分)
21.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端午佳节到,悠悠艾草香。
(2)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示数变大。
22.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①先通入氮气,再点燃酒精灯,观察到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改通入空气,观察到b中红磷立即燃烧。
(1)由上述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一个利用A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B或C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比较,C的优点是:__________。
(3)D有多种用途,若通过排水法收集氢气,请简述操作步骤:__________。
24. 将一定量锌粉加入到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1)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成分是什么___________?
(2)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什么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
(1)①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盐酸中,下列图像合理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②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中和反应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
②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至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3)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除可用作调味品外,还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晾晒海水所得到的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下图是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对粗盐样品进行除杂提纯的过程。
①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为______。
②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③请设计实验验证溶液乙中所含有的杂质______。(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
(4)某同学用某铁合金样品做了如下实验:称量11.4 g样品,放入质量为40 g的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20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完毕后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251 g。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2024年内黄县九年级适应性测试试卷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华夏造物历史悠久,《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下列造物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晒海盐 B. 烧瓷器 C. 钉木舟 D. 织布衣
【答案】B
【解析】
【详解】A、晒海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烧瓷器,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钉木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织布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B。
2. 河南庄稼熟,国家粮食足。小麦、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下列营养素中的
A. 油脂 B. 糖类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油脂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故A不正确;
B、小麦、大米中含有的淀粉属于糖类,故B正确;
C、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鸡鸭鱼肉蛋奶等,故C不正确;
D、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故D不正确;
故选B。
3.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纯碱,其化学式为
A. Na2CO3 B. NaHCO3 C. NaOH D. NaCl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NaHCO3俗称小苏打,NaOH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NaCl是是食盐的主要成分。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是:Na2CO3。故选A。
4.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加热液体药品
C. 闻气体气味 D. 稀释浓硫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产生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则烧杯中不会有气泡,无法检查装置气密性,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加热液体时,用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5.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铁、硅 B. 二氧化碳、氨气
C. 氯化钠、硫酸铜 D. 金刚石、C60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由铁原子构成,硅由硅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氨气由氨气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C60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下列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 合金 B. 塑料 C. 合成橡胶 D. 合成纤维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人工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故选A。
7. 我国自主研发的“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已成功登陆火星,硅片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车的主要动力来源。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硅的元素符号是Si B. 硅属于金属元素
C.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 D. 硅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则硅的元素符号是Si,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硅元素名称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硅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8. 过氧乙酸(C2H4O3)是一种高效消毒剂,酸性比醋酸强,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氧乙酸是一种有机物
B. 一个分子由11个原子构成
C. 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6:1:8
D. 可在铁制容器中稀释过氧乙酸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乙酸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正确;
B.一个分子由2+4+3=9个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C.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选项错误;
D.过氧乙酸显酸性,酸性比醋酸强,所以不可在铁制容器中稀释过氧乙酸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
9. 下图为治理汽车尾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只有两种氧化物 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7:22 D.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NO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CO、NO、CO2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特点,因此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生成丙(N2)和丁(CO2)的质量比为(14×2):(2×44)=7:22,故选项说法正确;
D、CO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8,N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30,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28,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44,因此CO2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法区分腈纶线、羊毛线 B. 用水区分硝酸铵、氢氧化钠
C.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 D. 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钾、硫酸铵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灼烧法区分腈纶线、羊毛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有特殊气味的是腈纶,故A正确;
B、 用水区分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 ,溶解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溶解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故B正确;
C、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氮气、二氧化碳,因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可燃,不助燃,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C错误;
D、 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硝酸钠,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产生刺激性气味,硝酸钠和熟石灰不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 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水
C. 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 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故A不合理;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溶液始终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只能无限的接近7,不能等于或大于7,故B不合理;
C、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溶剂水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钙析出,该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液质量减小,故C不合理;
D、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根据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D合理;
故选:D。
12.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当氧气不足时,甲烷燃烧会生成CO2、CO和H2O。若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生成CO2和CO的混合气体总质量为50 g,该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同时生成的H2O质量为
A. 18 g B. 36 g C. 54 g D. 72 g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当氧气不足时,甲烷燃烧发生反应为,由题干信息可知: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则甲烷的质量为:。
设同时生成水的质量为x。
x=54g
故选:C。
13. 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尾气处理:
B.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C. 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除去铜中少量铁粉的方法之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通过燃烧的方式处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选项正确;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C.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选项中没有配平,选项错误;
D.铁粉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化学方程式为:,选项错误;
故选A。
14. 向7g含某一种杂质的锌粉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至固体全部溶解,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49g,则该锌粉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 铁 B. 铜 C. 氧化铁 D. 氧化铜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应中消耗硫酸的质量为49g×20%=9.8g,假设是锌与9.8g硫酸反应,设需要锌的质量为x。则:
小于7g,故该锌粉中含有的杂质与9.8g硫酸反应时,需要该杂质的质量应大于7g,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不满足固体全部溶解的条件,设铁、氧化铁,氧化铜分别与9.8g硫酸反应,需要的质量依次为y、z、w,则: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______;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______;
(3)太空舱里常用NiFe2O4作气体转化催化剂,已知NiFe2O4中Fe为+3价,则Ni的化合价为______。
【答案】(1)氮气 (2)CaO (3)+2
【解析】
【小问1详解】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
【小问2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二者 组成的化合物为CaO;
【小问3详解】
NiFe2O4中Fe为+3价,氧元素为-2价,设Ni的化合价为,根据化合价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解得,所以NiFe2O4中Ni的化合价为+2价。
16. 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可用于农业选种。配制100g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任写一种),往烧杯中加量好的水时有水洒出,这样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量分数(其它操作均正确)_______(“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①. 16 ②. 烧杯##玻璃棒 ③. 偏大
【解析】
【详解】配制100g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氧化钠的质量=100g×16%=16g,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和烧杯,往烧杯中加量好的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配制溶液的溶剂质量偏低,所以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量分数偏大。
17. 下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b试管内气体作为能源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优点之一是_______。
【答案】(1)2H2O2H2↑+O2↑
(2)环保
【解析】
【小问1详解】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试管内收集的气体较多,为氢气,而氢气燃烧只有水,且放出热量多,则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为热值高、无污染等。
18. KNO3和KC1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2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KC1的溶解度。
(2)t℃时,将KNO3和KC1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4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KNO3___________KCl。
(3)40℃时,将70gKC1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_____g。
【答案】(1)小于 (2)等于 (3)30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C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 KCl。
【小问2详解】
t℃时,KNO3和KC1的溶解度相同,升温至40℃时,KNO3和KC1的溶解度均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KNO3等于KC1。
【小问3详解】
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x=30g。
19.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的水溶液呈蓝色,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D是一种常见的酸;E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
(1)A与C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A与B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3)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1)产生蓝色沉淀
(2)置换 (3)
【解析】
【分析】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的水溶液呈蓝色,常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则A为硫酸铜(盐),D是一种常见的酸,D能转化为A(硫酸铜),E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E能与D(硫酸)反应,则E为氧化铁(氧化物),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E(氧化铁)能转化为B,B能与D(硫酸)反应,B能与A(硫酸铜)反应,则B为铁(单质),C能与A(硫酸铜)反应,也能与D(硫酸)反应,则C为氢氧化钠(碱),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产硫酸钠和水,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A与C反应即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实验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
【小问2详解】
A与B的反应即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小问3详解】
D与E反应即为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产硫酸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0. 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138g酒精燃烧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6%,则燃烧所消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答案】 ①. C2H5OH+3O22CO2+3H2O ②. 224
【解析】
【详解】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138g酒精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72g,则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之和为72g;恢复到室温,则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为72g÷36%=200g;138g酒精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38g××100%=18g,则生成水的质量为18g÷(×100%)=162g;由质量守恒定律,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200g+162g-138g=224g。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0分)
21.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端午佳节到,悠悠艾草香。
(2)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示数变大。
【答案】21.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2. 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端午佳节到,悠悠艾草香,闻到艾草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小问2详解】
水银即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水银温度计测体温示数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22.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①先通入氮气,再点燃酒精灯,观察到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改通入空气,观察到b中红磷立即燃烧。
(1)由上述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
【解析】
【小问1详解】
先通入氮气,再点燃酒精灯,红磷都没有与氧气接触,观察到a、b中均无明显现象,熄灭酒精灯,改通入空气,红磷都与氧气接触,b中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b中红磷立即燃烧,a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小问2详解】
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3.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装置。
(1)写出一个利用A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B或C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B比较,C的优点是:__________。
(3)D有多种用途,若通过排水法收集氢气,请简述操作步骤:__________。
【答案】(1)
(2)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3)瓶内装满水,从 a 端通入氢气,将水排尽
【解析】
【小问1详解】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与B比较,C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小问3详解】
D有多种用途,若通过排水法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小于水,瓶内先装满水,从 a 端通入氢气,将水排尽。
24. 将一定量锌粉加入到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1)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渣成分是什么___________?
(2)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什么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Zn、Cu、Ag
(2)、
(3)
【解析】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活动性强于铜,铜活动性强于银,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
【小问1详解】
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说明滤渣中存在锌,从而说明该反应中锌过量,已将硝酸银、硝酸铜完全反应,滤渣成分是Zn、Cu、Ag;
【小问2详解】
若滤液为蓝色,说明滤液中存在硝酸铜,此时硝酸铜没有参加反应或部分参加反应,锌一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部分参加反应,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小问3详解】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剩余溶液质量减小,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反应后剩余溶液质量增大。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锌与硝酸铜溶液反应。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
(1)①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盐酸中,下列图像合理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②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中和反应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①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
②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至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3)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除可用作调味品外,还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晾晒海水所得到的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下图是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对粗盐样品进行除杂提纯的过程。
①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为______。
②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③请设计实验验证溶液乙中所含有的杂质______。(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及现象)
(4)某同学用某铁合金样品做了如下实验:称量11.4 g样品,放入质量为40 g的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200 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完毕后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251 g。求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 ①. 乙 ②.
(2) ①. H+、OH- ②. NaCl、HCl
(3) ①. 玻璃棒 ②. 除去Na2CO3和NaOH ③. 取少许待测液于试管,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溶液乙含有的杂质为Na2CO3、NaOH
(4)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1.4g+40g+200g-251g=0.4g,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有x=19.6g
则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稀盐酸显酸性,pH<7,向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盐酸中,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显碱性,pH>7,因此将某NaOH溶液逐滴滴入一定量的盐酸中,图像更合理的是乙;
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产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①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H+和OH-;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至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化学式为NaCl、HCl。
【小问3详解】
①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②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泥沙)和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依次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碳酸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沉淀,过滤得到溶液乙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Na2CO3和NaOH;
③溶液乙中含有的杂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设计实验验证溶液乙中所含有的杂质:取少许待测液于试管,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溶液乙含有的杂质为Na2CO3、NaOH;
【小问4详解】
见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