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教学简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教学简案(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7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7:0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备课
课程名称:语文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语文(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
设计者:五级部教师
授课时间 12 课时
【目标确定依据】
1、 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
分钟不少于 300 字。。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
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
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
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
贫》。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3.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
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
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
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
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青山处处理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
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
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他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
单元课文,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
和总结。“词句段运用”则让学生从例句出发,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情景仿写。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
心,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阅读和写作。重点难点
内容 课时 教学要求
1.会认 29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6 个字,正
3
9、古诗三首 确读写 2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
2
11、军神 内心,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2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
12、清贫 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
习作 2 后果,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
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1.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
内心世界的方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语文园地四 2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古诗三首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2.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这首诗写了当时西北边塞地区战士们艰苦奋战的生
活,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几十年了,他盼望南宋朝廷能收回失地,实现统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听到捷报之后的喜悦之
情,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3.学情分析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古诗,但这首诗所写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
太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学生对爱国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诗人抒发的
爱国之情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
1.会认“仞、岳”等 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
等 6 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评价任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对应评价 对应学习
环节 教学活动
任务 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 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 。
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
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 3】边塞诗:《出塞》《凉州
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
环节一 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
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
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
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
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
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
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 4】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 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6】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
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 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 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
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 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
环节二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
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
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
件 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
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 12】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
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 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
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
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
“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 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
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
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
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
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
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
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
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
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 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
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
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
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
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
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
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
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
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
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
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
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
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件 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
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
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19】: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
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
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
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
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
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
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
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
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
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
的战士们。
环节三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
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
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从军行
板书 【唐】王昌龄
内容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
学习目标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4、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活动 对应评 对应学习
教学活动
环节 价任务 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
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
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出示课件 3】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
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
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
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环节一
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
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
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
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 68 岁写下这首诗的
情怀。(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
将课题读通、读顺。
4.理解课题。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
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
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
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
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
(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
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
理解。【出示课件 5】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 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环节二 1.三万里河东入海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
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
里河)【出示课件 7】黄河图片及简介
(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
涛骇浪、波涛汹涌……)
(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
向东流入大海。)
2.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 8】华山图片及简介。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
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
(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
字突出山的高峻。)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
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
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
生气。)
4.指导朗读:
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
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
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
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
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
“胡尘”)
6.遗民泪尽胡尘里
(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
的原宋朝百姓。“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
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
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板
书:遗民泪尽)
【出示课件 9】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南望王师又一年
(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 (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
宋朝的军队。)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
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
(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
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
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出示课件 10】“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
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
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
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
多么可悲!有诗为证。【出示课件 11】题临安邸
(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
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
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
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出示课件 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总结古诗主旨。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 1192 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
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
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
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
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
实现统一。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
环节三
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出示课件 13】
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
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2.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
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
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作业设计:
(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
写一写。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
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陆游
板书 三万里河
内容
五千仞岳 山河壮丽
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山河破碎 忧国忧民
第三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教学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目标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掌握本诗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评价任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活动环节 教学活动
一、揭题,知背景。
环节一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
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
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
示课件 1】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
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
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 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
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
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 3: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
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
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出示课件 4】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新课
教学 三、再读,明诗意。
( 30 )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
分钟
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
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
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
看!
【出示课件 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
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
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
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
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
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
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
做什么?【出示课件 6】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
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
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
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
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
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 7】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
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
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
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
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
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放歌纵酒
板书
内容 归心似箭
五、教学反思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校:xx小学适用年
级:小学五年级设计者
: 语文老师
课时:(共 2 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
分钟不少于 300 字。。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