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语文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材来源:《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部编版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
设计者: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时间: 8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第一学段的相关内容要求
能学习独立识字。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
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 3)诵读儿童诗和浅近
的文言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课程标准的分析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而识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发展的过
程,低年级学生“学习独立识字”,重点在“知”“懂”“会”上。写字则要求写字姿势正
确、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朗读要求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学生在对文本有了初步
感知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了解词句,并积累词语。
2.教材分析
1.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等项教学内容。三篇课文有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有著名作家丰子恺的《手指》;
还有俄国儿童文学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是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
言。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巧妙的对话和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并写出自己的想法。
(1)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安排了“我们都来讲笑话”为主题的
内容。“习作”安排了“漫画的启示”为主题内容。“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词句
段运用”“书写提示”以及“日积月累”等栏目,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问题。教学
中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把握漫画的特点,明确漫画作文的要求,激发写漫画作文的兴趣,初步
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去想去说,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开拓学生的
思路,扩展写作的内容;巧妙点拨学生进行布局谋篇,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3.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学习,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会出现
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会出现错别字。
通过前期的阅读训练,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句型概念,认识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知道阅读课文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想。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
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
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学习习惯的欠缺,加之本身
拼读又不熟练,因此朗读时会出现不连贯、读破句,没有自己的感悟等现象。
在作文训练中,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少写命题作文,
不给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
写放胆作文,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
写工整。
二、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 1: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和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语句用意。
2.针对目标 2:
(1)多种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班内展示。
(2)画出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和课文内容。
3.针对目标 3:
借助课文中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针对目标 4:
由五指山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深刻道理。
四、教学资源
1.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部编版。
2.课内资源: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及配套光盘中的教学资源。
3.课外资源: 工具书、课外绘本读物、搜集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等。
【学习过程】
本单元大约需要 8 课时:
第 1、2 课时:学习《杨氏之子》指导朗读,停顿恰当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
联系插图,理解内容
感受巧妙,受到启发
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第 3、4 课时:学习《手指》,1.默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风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及不同特点,了解描写方法。
3.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第 5课时:学习《童年的发现》,1.了解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
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 6课时:学习口语交际,1.培养讲笑话的能力,避免不良口语习惯,丰富生活情趣。
2.培养大胆表现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幽默感。
3.能从笑话中感受到快乐,懂得生活无处不精彩。
4.用心倾听别人讲述,做好的听众,并能交流评价。
第 7 课时:学习习作,.了解漫画,把握特点。
2.明确作文要求,激发写作兴趣,掌握漫画作文的写法。
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表达真情实感,巧妙布局谋篇。
4.联系生活实际有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5.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21、杨氏之子
一、学习目标
(一)目标确定依据
1.课标分析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 3 个生字,背诵课文。
2.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
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本课描述了杨
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
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
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3.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文言文却是头一次遇到。
学生一看到文言文,首先在心理上就会生产畏怯心理,所以教材在选编过程中,选择了《杨
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的文章,意在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对文言文有所认知,培养学生
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对于字词的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理解基本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点拨,会对学生认知文言文会起到更好的帮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培养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 2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
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评价任务
1.认真诵读课文,学会断句,认识“诣、禽”两个字,会写“梁、诣、禽”三个字,联
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言文的释义,能从中启发自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 2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
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评价任务
1.认真诵读课文,学会断句,认识“诣、禽”两个字,会写“梁、诣、禽”三个字,联系
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教学活动 对应 对应
环节 评价 学习
任务 目标
环节 1.学生自由阅读 1 1
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
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
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
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
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
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
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 年)产生的一
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403-444 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
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 年--444 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
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二 、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 2
再 读 这个故事。
课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文 ,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了 解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内容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
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
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
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
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
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
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
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
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
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
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 、 (一)深入感悟。 2 2
深 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感 2.指名读课文,正音。
悟 ,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
拓 展 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
交流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
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
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无法回
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
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
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
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
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
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书:结果—
—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
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
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
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板书:道理——
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
自愿举手发言。)
四 、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 2 2
课 堂 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总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
结 , 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布 置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作业
四、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
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3.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评价任务
1.理解文言文的释义,能从中启发自己。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教学活动 对应 对应
环节 评价 学习
任务 目标
环节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1 1
一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杨氏之子》。
环节 1、2 1、2
二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个故事。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
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1)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他的年龄只有九岁,比我们大家还要小。(板书:
杨氏子)
②“聪”的意思是——聪明,“惠”是通假字,通“慧”,“惠”的意思是——
智慧。
③“甚”是“非常”的意思。“甚聪惠”的意思是很聪明,非常聪明。
(2)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看注释)
(3)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甚)为什么?(一个“甚”字将
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聪明,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
(6)教师小结: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
全文的作用。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
是谁吗?(孔子第 26 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
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
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
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诣”是什么意思?
(拜见。)
(3)“乃”是什么意思?(就,于是。)“其”是什么意思?(他,指杨氏子。)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
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5)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
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君平并没有马
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6)指导朗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端来,摆上。)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
然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父亲的老朋友
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
(2)孩子端出多少水果?(多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果有杨梅。)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
果中有杨梅。)
(4)读一读,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此时,孔君平和大家一样,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
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词语“曰”是什么意思?(说。) “此”是什么意思?(这,这里
指杨梅。)“应声”是什么意思?(马上回答。)“未闻”是什么意思?(没听
说过。) “夫子”是什么意思?(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
里指孔君平。)
(3)句子中的“家禽”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
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4)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
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
(5)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孔君平看到杨梅,
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
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板书:
杨梅 杨家果)
(6)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
妙在哪里吗?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
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
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
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
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
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板书:孔雀——孔家禽)
(7)指导朗读,分角色表演朗读,读好人物对话。
4.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1.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要诱导 2 2
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
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
是“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
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足以见得杨氏子不但会听,
还会挺会说。
2.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
(1)孔雀是君家禽。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环 节
3.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三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
婉的语气来。
(2)夫子:表现了杨氏子有礼貌。
4.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
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
智,说话有礼貌,)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
6.教师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
一开头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板书:甚聪惠)
环节 1.独立朗读,熟读成诵。
四 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相互评议。
3.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背诵比赛。
五、教学反思
22、手指
单位 xx小学 姓名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