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教学简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教学简案(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6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7: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授课年级:五年级
设计者:
授课时间:8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1)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独立识字。
(2)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
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在阅读和朗诵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教材分析
(1)本组教材以“思维”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选自《韩非子·难一-》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有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改写的《田忌赛马》;还有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配合“思维”这一专题,
在课后安排了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习作”安排了“神奇的探险之旅”等内容。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学会根
据情景编写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2)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积累经典名句。教师应
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具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积累,
在阅读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能自主、合
作、探究地进行语文阅读。
【学习目标】
(1)认识 11 个生字,读准 1个多音字,会写 23 个字,会写 20 个词语,理解“自相矛
盾、胸有成竹、放肆、哭笑不得”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自相矛盾》。
(3)理清故事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4)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遇事能结
合具体情境作出恰当合理的判断与行动。
(5)习作中,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把遇到的困难、求生的方法写具体。
【评价任务】
(1)借助字典及注释,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对应学习目标 1)
(2)借助朗读和图片,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应学习
目标 2、3、4)
(3)通过课文讲解,初步了解把事情变化过程写具体的基本方法。(对应学习目标 5)
【学习过程】
本单元大约需要 9 课时:
《自相矛盾》2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
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田忌赛马》2课时,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抓住人物的动
作、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跳水》2课时,理解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结合课文和人们当
时的表现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优秀品质。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1 课时,记录想象中的探险之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探险
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把探险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养
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语文园地六》1课时,回顾单元课文,了解人物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和积累
理解文言文重点字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掌握修改作文的
方法。理解经典名句,感受其中的哲理,背诵积累。
【教学资源】
1.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课内资源:多媒体,教师教学用书。
3.课外资源:工具书,语文主题丛书,搜集的资料。
15.自相矛盾
学校:xx小学适用年
级:五年级
设计者:
课时:2 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熟练的使用词典独立识字。
(2)诵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味。
(3)在阅读和朗诵中,感受蕴含的哲理。
2.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主要内容是:有一个楚国
人卖矛又卖盾,先说他的盾坚固的很,什么东西都刺不破,又说他的矛锐利的很,什么东西
都能刺破。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此人无以对答。《自相矛盾》
噶苏我们: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
的作用,就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3.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
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寓言故事比较有趣,学生非常乐于学习。
二、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
盾”等 4 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
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
盾”等 4 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
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二、评价任务
1.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结合句子,理解生词的意思。(对应学习目标 1)
2、通过朗读和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直至成诵。(对应学习目标 2、3)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教学活动 对应 对应
环节 评价 学习
任务 目标
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
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
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出示课件 2】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
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
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
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
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
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
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
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 难一》。)
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
韩非子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
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
《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
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
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
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环节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二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了解文言文。
【出示课件 4】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出示课件 5】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6】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
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环节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

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
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
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
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
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环节 四、指导朗读
四 1.【出示课件 7】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
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环节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 8】
五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
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评价任务
1.通过默读和组内合作理解句意等方式,理清故事内容。(针对目标 1)
2. 通过课堂表演的方式,加深对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把握,对课文寓意的
理解。(针对目标 2)
三、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 教学活动 对应 对应
环节 评价 学习
任务 目标
环节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一 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环节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 1.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这个故事。
【出示课件 2】
(1)一边读一边看插图;
(2)对照注释,揣摩句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 3】(古文及逐句翻译)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5.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 4】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
“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把文言文中难懂的词句换成通
俗易懂的词句。
6.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故事范例:
古时候,一个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一个商人从商店里搬出矛和
盾,在大街上高声叫卖。矛上的红缨闪闪发光,矛杆上的龙纹栩栩如生;而盾
上的金纹更是光彩夺目,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
那人见这么多人来围观,心里很是高兴,他想:哈哈,这下子我才发财了!
于是他说:“朋友们,我这矛和盾可是最完美的武器!赶快买呀!”有个年轻人
问:“为什么说这是最完美的武器?”那个商人听了,连忙拿起盾来,炫耀道:
“这块盾坚硬无比,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损它一丝一毫!”人群中不少人惊叹
不已。
他又举起他的矛,炫耀道:“这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它能穿破任何事物,
不管多厉害的盾,我也能一下将它刺穿。”人群中人们都开始叫:“我买!我买!”
那个商人心中暗喜:发财了,发财了。
正当他忙的手忙脚乱的准备收钱的时候,有一个老年人站了出来,大声说:
“等等!”大家都回过头来望着那个老年人,那个商人也吃惊地望着老人。那个
老人捋着胡须慢吞吞地说:“你不是说你的矛最锐利,你的盾最坚固吗?那用你
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人们先是一愣,接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只留下
那人满脸羞愧的商人和他的矛和盾。
从那之后,商人不再卖弄小聪明,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生意,他
的生意很快就红火了起来,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三、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一)深入感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正音。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
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读了故事,感受了人物语言,你觉得可以用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文中那个
卖矛又卖盾的人?(夸口)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
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5.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7.指导朗读: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8.【出示课件 5】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是什么意
思?(无法回答。)能换一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无法回答?
环节
(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 6】:故事的起因是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
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故事的高
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高潮——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板
书:结果——其人弗能应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
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评议。
(4)通过学习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
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
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出示课件 7】(板
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
自愿举手发言。)
环节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四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
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
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作业:搜集并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
四、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
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2.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3.结局——其人弗能应也。)
4.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五、教学反思
16.田忌赛马
学校:xx小学适用年
级:五年级
设计者:课时:2 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
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的门客孙膑
巧用计策帮助田忌取胜的故事。故事说明要办好事情,应对主客观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合
理使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