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简案(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简案(pdf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17: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拓展延伸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再次说说你
环节四 学完本文后的感受。 体会作者借
小结:童年的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于是,她就用 景抒情的表
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著 达方法,并在
名作家茅盾先生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 实践中运用
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这本书中,萧红融景于情,将
自己的全部情感写了进去,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好书。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好好地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畅谈感悟
祖父的园子 融情于景
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
3 月是故乡明
学校:xx小学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者: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时:(共 1 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独立识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在阅读和朗诵中,感受内涵的作者的感情。
2.教材分析
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
的思念与牵挂。文章语言质朴,但越是质朴自然,越能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也在逐步提高,
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让学生自读自
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的方法,
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目标
1. 学会文中的“徘、徊”等 16 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
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
园圣地、点缀”等词语,
2.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
思念与牵挂之情。
3.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评价任务
1. 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3. 通过小组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的。
四、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环 教学活动 对应评 对应学
节 价任务 习目标
吟诵古 1.引导吟诵: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
诗,导入 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
课文题 了哪一首诗?
目 2.学生吟诗。(课件出示吟诵月亮的诗句)
3.导入课文题目:吟诵月亮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
目。(板书:月是故乡明)
4.简介作者。《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是季羡林爷爷写的,季羡林
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季羡林
的资料) 5.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羡林爷爷的内
心世界。
初读课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 评价
文,感知 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任务
往事和 1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经历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
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3.学生自主阅读。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
些内心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4.全班交流,感知往事和经历。
(1)引导交流: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指名交流)
(2)引导概括: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要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
往事和经历吗?(板书: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1.引导交流: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2.品读描写外国月亮的部分。
3.品读描写北京燕园月亮的部分。
4.品读描写故乡月亮的部分。
5.教师小结: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
再 读 课
乡的小月亮。对比之下,故乡的小月亮究竟好在哪里呢 (指名学生说)
文,感悟
作 者 内 6.师生在配乐中朗诵课文。
心 7.教师小结: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
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
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
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
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回 读 课 1.感悟写法。
文,感悟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凸
表达 显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
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
十多个国家,见过的月亮都美妙绝伦,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
及故乡的,月始终是故乡的明。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
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
爱的小月亮。
(1)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对比句。(学生练习写对比句,老师相机
指导)
(2)展示台上展示写得好的对比句。
2.季羡林爷爷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对那个小山村念念不忘呢?
(因为那里有季羡林爷爷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的故乡)
3.作者只记得那些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吗?除了记得在故乡
发生的事,他还记得故乡的什么?(他还记得故乡的景色,比如故乡的
水)
4.在作者心中故乡的水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
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
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指名读,再齐读。(板书:景——月、水)
5.作者写故乡的月亮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他为何要写故乡的水
呢?(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
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
6.教师小结:原来故乡的水是给故乡的月亮当陪衬的。作者写家乡
的月也好,水也好,都是为了借物抒情。借故乡的月亮,借故乡的水来
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故乡的一切都是他无法割舍、无法忘掉的。自古
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季羡林爷爷心中的那个小月亮,
寄托了多少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啊!(板书:情——思乡)
布置作 1.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
业,搜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文
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
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
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下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其他古诗,和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4 梅花魂
学校:xx小学
适用年级: 五年级
设计者: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时:(共 1 课时)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分析
(1)能熟练的使用字,词典独立识字。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在阅读和朗诵中,感受内涵的作者的感情。
2.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通过作者对自己对童年时关于祖父和梅花的回忆,来
展现祖父浓浓的爱国之情,以及赞颂梅花的品格。文本抓住和祖父相关的事件,应当引导学
生尝试用加标题的方式,明确文章的脉络,以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学生通过学校和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感受。可借助中国古今
的“爱国人士”来进一步加深对祖父对祖国的感情的理解。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
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二、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葬、腮”等 1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
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