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级/册次 六年级/下 单元 2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教材内容编排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之前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构成, 《匆匆》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 《那个星期天》写“我”第一次殷切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我”从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 《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结合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要求 【识字与写字】 1.独立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背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积累表示心情变化的成语、诗句及经典语录 【阅读与鉴赏】 1.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一连串问句”“内心独白”的直接抒情,和“融情于景、事、物”的间接抒情的方法 【表达与交流】 选择自己成长道路上合适的事例,综合运用本单元表达情感的方法,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 【梳理与探究】 借助简笔画或思维导图梳理自己成长道路上让自己怦然心动、难过悲哀、欣喜若狂的那些事,表达自己的情感。 语文要素进阶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课文关注语文要素的横向联系《匆匆》学习作者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对比、设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方法。《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和事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 交流平台 》学习借助场景来烘托人物心情。《习作例文》学习作者用几个小具体的事例写出情感变化的方法。
单元要素纵向比对: 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二上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下第二单元 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上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上第六单元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下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四下第三单元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感情。五上第一单元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上第六单元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五下第一单元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下第三单元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3. 教材解读表格 课题 教学要点内 容教学建议 8.匆匆本课把时间流逝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得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无奈,启发世人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秀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感人至深。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想象,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能主动探究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仿照课文写出自己对于“时间之流”的感触。 9.那个星期天本课通过写“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兴奋期待到焦急难耐再到绝望失落的心理变化。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探究作者是如何在细致具体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 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是对前两篇精读课文学习后的总结、归纳与提升,回顾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初显身手”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体验情感,初步运用。1.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总结习得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以《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人文主题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单元核心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能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2.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能把自己的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单元任务群目标】 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正确认读生字词,整齐,正确的书写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朗读并背诵《匆匆》。 4.能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能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2.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3.能借助习作例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4.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 5.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推荐阅读:《春》(朱自清) 2.实践活动: (1)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表达真情实感时,能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
【常规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掌握字词写法。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树立搜集语言材料的意识,丰富语言积累。 2.通过学习《匆匆》《那个星期天》,懂得时间的珍贵,体会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习《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之后,能感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体会家的温暖和生活中的智慧。 3.凭借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比较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4.能选择一两个情境,运用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方法写几句话。 5.能选择合适的内容,把内容写具体;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难点 (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学段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习作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由浅入深地掌握了体会情感的多种方法与策略——从低段的“朗读”与“想象”,到中段的抓“人物描写”和“关键语句”,再到高段五年级的借物抒情和抓场景、细节。教师要找准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把握精读课文的表达特点,调动、唤醒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思路(分大任务小任务,每个小任务由布置活动去完成,注意设置真实情境活动) 学习主题: 计划(7-8 )课时
大任务: “追寻时间足迹,抒写童年真情”
任务一 似水流年时光掠影 ( 2)课时
活动1 晒一晒自己的成长脚步
活动2 感悟作者笔下的“匆匆”年华
任务二 光影心世界 (3-4 )课时
活动1 光影流转里的期盼
活动2 回忆难忘那一刻
活动3 感受阳光里的情趣
任务三 妙笔抒怀 ( 2)课时
活动1 回顾往事
活动2 妙笔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