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5 18:07:21

文档简介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开学考试
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神经细胞>组织液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并非恒定不变
④形成脑水肿时,水的扩散路径为:神经细胞→组织液→血浆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2. 生物科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科学史实验 结论
A 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受刺激后,向下传递影响
B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检测胰液分泌情况 胰液分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
C 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只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检测患病狗的血糖 糖尿病与胰腺提取物有关
D 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A. A B. B C. C D. D
3.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
B.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后两个阶段为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4. 下列叙述中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②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③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④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5. 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C. 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
6. 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P来标记胰岛素
B. 糖尿病患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强度一定比正常人高
C.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会降低胰岛素与相应抗体的结合能力
D. “抗原一抗体” 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
7. 下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致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致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B. 致敏介质只有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C. 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图示哮喘过程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8.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生产中,总结了很多农作物种植经验。《齐民要术》种植白杨篇记载:“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捋心,捋心则科茹不长。”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有一段论述:“当知稻花见日方吐,阴雨则收,正当其盛吐之时,暴雨忽至,卒不能收,被雨所伤,遂至白飒(白飒指瘪粒)之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尤忌捋心”是为了保护顶芽,以保持初生白杨的顶端优势而成栋梁之材
B. 种植棉花或果树时需要及时采叶心,以便更多的侧芽长成侧枝确保产量
C. “白飒之患”和水稻受暴雨影响无法正常受粉,不能形成种子有关
D. 在稻花受粉期遇到阴雨天气后,可以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避免减产
9. 某兴趣小组探究6-BA与2,4-D诱导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组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可以作为预实验,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清水组对照
B. 银杏插条的枝龄和芽的数量要相同,才能确保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内源激素量基本一致
C. 实验结果显示,0.5mg/L6-BA和0.8mg/L的2,4-D的生根数最大
D. 对银杏插条剪切时应把形态学上端剪成斜面,形态学下端剪成平口
1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 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11. 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 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 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 边缘效应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但不会影响其物种丰富度
12. 某研究小组对洞庭湖地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3只鼠,第二次捕获34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8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有93只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相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 调查期间褐家鼠死亡率是93%
C. 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一定会引起K值发生改变
D. 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
13. 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会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从而使常绿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松材线虫的入侵会改变因气候影响正在演替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B. 松材线虫入侵后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 在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常绿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 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动物种类不发生改变
14. 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15. 研究人员对张福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展开研究。生态位宽度表示某物种在其生存环境中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总和,常用于反映物种分布和对资源的占用程度,结果如表1所示。生态位重叠可以反映物种对资源的竞争和共享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表1
优势种 夏季 秋季 冬季
铜绿微囊藻 0.333
二角盘星藻 0.623 0.931 0.644
近微细丝藻 0.643 0.742
谷皮菱形藻 0.963
肘状针杆藻 0.867
颗粒直链藻 0.874 0.813
表2
优势种 生态位重叠指数
铜绿微囊藻 二角盘星藻 近微细丝藻 谷皮菱形藻 肘状针杆藻 颗粒直链藻
铜绿微囊藻 1.000
二角盘星藻 0.504 1000
近微细丝藻 0.000 0.714 1.000
谷皮菱形藻 0.537 0.888 0.843 1.000
肘状针杆藻 0.513 0.955 0.832 0.984 1.000
颗粒直链藻 0.615 0.953 0.761 0.979 0.992 1.000
A. 夏季时谷皮菱形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B.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优势种,与其他优势种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机会更小
C. 同一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态位宽度不同,可能是因为不同季节中河流环境不同
D. 颗粒直链藻与肘状针杆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比较相似
16. 研究人员对某草地的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下图为该草地的部分食物关系。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鹰的食物比例由兔:鼠:蛇=1:2:2变为2: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草地某食物链(共3个营养级)在夏季时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单位是10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营养级
二 三
同化量 700 105 ②
呼吸消耗的能量 390 ① 12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0 14 6
未利用的能量 115 11 3
A. 表中第三营养级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
B. 鹰的食物比例改变后,其增加相同质量所消耗的植物的量是原来的14/23
C. 表中①的数值是59,②的数值是21,第二、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
D. 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鹰处于该食物网的第三、四营养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如图为某校学生所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⑤表示_____。
(2)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进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18. 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上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①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小组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______________。
19. 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中的___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___细胞,细胞④为___细胞,细胞②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___、___。
(2)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中细胞___(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___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___(填数字)。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___、___功能。
20.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1)脑脊液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引发机制最可能是_____。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综上可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目前普遍认为,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为研究促皮质激素(ACTH)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该实验中的对照实验类型有_____和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1. 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________________,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________________ 黄光、②________________ 未见逃跑行为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下开学考试
生物学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由高到低是:血浆>神经细胞>组织液
②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并非恒定不变
④形成脑水肿时,水的扩散路径为:神经细胞→组织液→血浆
⑤稳态遭到破坏必然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⑥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①氧气的运输方式是扩散,因此顺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在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的大小关系是:血浆>组织液>神经细胞,①错误;
②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②错误;
③内环境处于稳态时,其渗透压、温度和pH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不是恒定不变,③正确;
④形成脑水肿时,脑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因此水的扩散路径为:血浆→组织液,④错误;
⑤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发生改变,若内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降低,⑤错误;
⑥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至少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即12层磷脂双分子层,⑥错误。
故选A。
2. 生物科学史蕴含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下列科学史实验与结论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科学史实验 结论
A 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胚芽鞘生长状况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受刺激后,向下传递影响
B 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检测胰液分泌情况 胰液分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
C 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只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检测患病狗的血糖 糖尿病与胰腺提取物有关
D 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达尔文—胚芽鞘具有向光性,其尖端是感光部位;詹森—尖端向下传递某种影响;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分布不均匀的结果;温特—尖端的确产生某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拜尔在黑暗中先将胚芽鞘尖端切掉,然后将尖端放置于胚芽鞘切面的任意一侧,观察到胚芽鞘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分布不均匀的结果,詹森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之间插入琼脂片,单侧光照射下,发现胚芽鞘弯曲生长,可说明尖端向下传递某种影响,但向下传递与尖端受刺激无关系,A错误;
B、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制成的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可以促进胰液分泌,排除神经调节的作用,说明胰液分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B正确;
C、先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入另一只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检测患病狗的血糖降低,说明狗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降低糖尿病狗的血糖,说明糖尿病与胰腺提取物有关,C正确;
D、用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可以使狗听到铃声这一条件刺激即分泌唾液,说明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D正确。
故选A。
3.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
B.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 后两个阶段为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有效作用时间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不构成真正的记忆,A正确;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正确;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错误;
D、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叙述中的叙述错误的有几项( )
①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②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③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④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①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①错误;
②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②错误;
③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③错误;
④没有感觉产生,可能是传入神经受损伤,也可能是大脑皮层受损;没有运动产生,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或效应器损伤,④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及反射弧的相关知识,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C. 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 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产热增加,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0℃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增加,通过调节导致产热量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稳定,因此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C错误;
D、感受环境温度降低的冷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当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后,经过相关的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6. 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P来标记胰岛素
B. 糖尿病患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强度一定比正常人高
C.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会降低胰岛素与相应抗体的结合能力
D. “抗原一抗体” 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硫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检测其放射性强度,如放射性强则血液中胰岛素少,如放射性弱则血液中胰岛素多。
【详解】A、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不含P元素,而S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A错误;
BD、分析题意,该技术的原理是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 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检测其放射性强度,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岛素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否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若是II型糖尿病,该类型的胰岛素含量正常或偏高,则糖尿病患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强度不比正常人高,B错误,D正确;
C、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放射性同位素对胰岛素进行标记,不影响胰岛素与抗胰岛素抗体的结合能力,C错误。
故选D。
7. 下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致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致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B. 致敏介质只有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C. 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图示哮喘过程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由图可知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膜上,当再次有相同抗原进入机体时,抗体与抗原结合,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使机体出现哮喘症状。
【详解】A、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通过抑制致敏介质的释放,A错误;
B、致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
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度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B。
8.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耕生产中,总结了很多农作物种植经验。《齐民要术》种植白杨篇记载:“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捋心,捋心则科茹不长。”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有一段论述:“当知稻花见日方吐,阴雨则收,正当其盛吐之时,暴雨忽至,卒不能收,被雨所伤,遂至白飒(白飒指瘪粒)之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尤忌捋心”是为了保护顶芽,以保持初生白杨的顶端优势而成栋梁之材
B. 种植棉花或果树时需要及时采叶心,以便更多的侧芽长成侧枝确保产量
C. “白飒之患”和水稻受暴雨影响无法正常受粉,不能形成种子有关
D. 在稻花受粉期遇到阴雨天气后,可以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避免减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尤忌捋心”是为了保护顶芽,以保持初生白杨的顶端优势而促进主干生长,A正确;
B、棉花或果树及时采叶心,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或侧枝生长,从而提高棉花或果实的产量,B正确;
C、“白飒之患”和水稻受暴雨影响无法正常受粉,不能形成种子,而影响产量,C正确;
D、玉米受粉期遇上阴雨天气,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不能减少损失,因为玉米收获的是种子,必须经过受精作用才能形成种子,D错误。
故选D。
9. 某兴趣小组探究6-BA与2,4-D诱导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组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可以作为预实验,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清水组对照
B. 银杏插条的枝龄和芽的数量要相同,才能确保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内源激素量基本一致
C. 实验结果显示,0.5mg/L的6-BA和0.8mg/L的2,4-D的生根数最大
D. 对银杏插条剪切时应把形态学上端剪成斜面,形态学下端剪成平口
【答案】D
【解析】
【分析】探究6-BA与2,4-D诱导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自变量是6-BA与2,4-D的浓度,因变量是根的数量,无关变量是芽的数量、插条的年龄、溶液处理的时间等。
【详解】A、本实验中每组6-BA的浓度相差0.5mg/L,每组2,4-D的浓度相差0.4mg/L,还具有空白对照组,因此可以作为预实验,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清水作为对照,A正确;
B、银杏插条的枝龄和芽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插条枝龄和芽的数量相同,才能确保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内源激素量基本一致,保证单一变量是设置的激素浓度,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0.5mg/L的6-BA和0.8mg/L的2,4-D的生根数最大,C正确;
D、对银杏插条剪切时应把形态学上端剪成平口,形态学下端剪成斜面,可以增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根部吸收水分,促进扦插成活,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 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 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A错误;
B、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种群密度,而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B错误;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例如有些营养级高的生物的幼体可能成为营养级低的生物的食物,C正确;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由于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空间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 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 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 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 边缘效应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但不会影响其物种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边缘效应是由于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导致其组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所以研究利用好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A、人类活动增强,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使得靠近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A正确;
B、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
C、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
D、由题干信息边缘效应“群落结构复杂”,可知物种丰富度会增大,D错误。
故选D。
12. 某研究小组对洞庭湖地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3只鼠,第二次捕获34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8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有93只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相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 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93%
C. 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一定会引起K值发生改变
D. 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
【答案】D
【解析】
【分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详解】A、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
BD、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393-93)×340÷85≈1200只/公顷,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93÷1200≈7.75%,B错误,D正确;
C、根据题干“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可知,此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不会引起K值发生改变,C错误。
故选D。
13. 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会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从而使常绿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松材线虫的入侵会改变因气候影响正在演替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B. 松材线虫入侵后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 在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常绿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 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动物种类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由题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A错误;
B、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次生演替,所以该地在松材线虫入侵之前就存在生物,故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据题干“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湖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可知引入松线虫后,阔叶树种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增加优势种的数量可加快演替的进行,C正确;
D、随着群落的改变植物的组成在改变,栖息在此处的动物也会随之改变,D错误。
故选C。
14. 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
【详解】A、图中阴影部分是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和自然条件下的S型增长种群相差的数量,表明这是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是或者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正确;
B、由曲线Ⅰ可知,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小,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
C、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提高K值,可以提高种群的数量,C正确;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等,天敌数量增多一般不会导致一个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故选D。
15. 研究人员对张福河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展开研究。生态位宽度表示某物种在其生存环境中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总和,常用于反映物种分布和对资源的占用程度,结果如表1所示。生态位重叠可以反映物种对资源的竞争和共享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表1
优势种 夏季 秋季 冬季
铜绿微囊藻 0.333
二角盘星藻 0.623 0.931 0.644
近微细丝藻 0.643 0.742
谷皮菱形藻 0.963
肘状针杆藻 0.867
颗粒直链藻 0.874 0.813
表2
优势种 生态位重叠指数
铜绿微囊藻 二角盘星藻 近微细丝藻 谷皮菱形藻 肘状针杆藻 颗粒直链藻
铜绿微囊藻 1.000
二角盘星藻 0.504 1.000
近微细丝藻 0.000 0.714 1.000
谷皮菱形藻 0.537 0.888 0.843 1.000
肘状针杆藻 0.513 0.955 0.832 0.984 1.000
颗粒直链藻 0.615 0.953 0.761 0.979 0.992 1.000
A. 夏季时谷皮菱形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B. 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优势种,与其他优势种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机会更小
C. 同一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态位宽度不同,可能是因为不同季节中河流环境不同
D. 颗粒直链藻与肘状针杆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比较相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宽度表示被一个种群所利用的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重看指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个物种利用相同等级资源而相互重叠的状况。
【详解】A、生态位宽度表示某物种在其生存环境中对各种资源的利用总和,常用于反映物种分布和对资源的占用程度。据表1可知,夏季时谷皮菱形藻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63,说明其资源的占用程度最大,具有更强的竞争力,A正确;
B、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优势种,与其他优势种产生生态位重叠的机会更大,B错误;
C、同一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态位宽度不同,可能是与不同季节中河流环境不同有关,C正确;
D、颗粒直链藻与肘状针杆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比较相似,D正确。
故选B。
16. 研究人员对某草地的食物关系和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下图为该草地的部分食物关系。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鹰的食物比例由兔:鼠:蛇=1:2:2变为2: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草地某食物链(共3个营养级)在夏季时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单位是10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营养级
二 三
同化量 700 105 ②
呼吸消耗的能量 390 ① 12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0 14 6
未利用的能量 115 11 3
A. 表中第三营养级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
B. 鹰的食物比例改变后,其增加相同质量所消耗的植物的量是原来的14/23
C. 表中①数值是59,②的数值是21,第二、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0%
D. 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鹰处于该食物网的第三、四营养级
【答案】A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A、表中第三营养级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中的一部分,A错误;
B、鹰食物比例未变时,质量增加1kg所消耗的植物是2300/5,食物比例改变后,质量增加1kg所消耗的植物是1400/5,因此鹰增加相同质量所消耗的植物的量是原来的14/23,B正确;
C、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表中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2+6+3)×104kJ=21×104kJ,第二营养级呼吸所消耗的能量=(105-14-11-21)×104kJ=59×104kJ,故①的数值是59,②的数值是21,第二、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1×104)÷(105×104)×100%=20%,C正确;
D、由图可知,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鹰在食物链植物→兔→鹰中属于第三营养级,鹰在食物链植物→鼠→蛇→鹰中属于第四营养级,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如图为某校学生所建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⑤表示_____。
(2)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的田鼠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进而降低该种群密度。
【答案】(1) ①. 出生率或迁入率 ②. 年龄结构
(2) ①.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λ-1)×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
【小问1详解】
种群中个体的出生率或迁入率能使种群密度增加,则①是迁入率或出生率;利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则⑤是年龄结构。
【小问2详解】
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J”形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
【小问3详解】
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小问4详解】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18. 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上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①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小组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长素 ②. 抑制 ③. 促进
(2) ①. 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 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 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解析】
【分析】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图示过程去顶芽前,顶芽产生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去顶芽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所以图中去顶芽后浓度下降的激素是生长素,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的萌动,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的萌动。
【小问2详解】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②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把实验组中的加入不同浓度生长素这个自变量改为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19. 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如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图中的___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___细胞,细胞④为___细胞,细胞②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___、___。
(2)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中细胞___(填数字)产生的,该细胞是由___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3)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细胞___(填数字)。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___、___功能。
【答案】(1) ①. a、b ②. 辅助性T ③. 细胞毒性T ④.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⑤.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 ①. ③ ②.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3) ①. ⑤ ②. 免疫自稳 ③. 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②为B细胞、细胞③为浆细胞、细胞④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⑤为抗原呈递细胞、物质甲为细胞因子、物质乙为抗体、a过程为体液免疫、b过程为细胞免疫。
【小问1详解】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a体液免疫过程和b细胞免疫过程对抗该病毒,其中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④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②B细胞被激活的两个信号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小问2详解】
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既快又多,抗体是由图中浆细胞③产生,该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小问3详解】
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起作用的是抗原呈递细胞,即图中细胞⑤;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免疫监视、免疫自稳的功能。
20.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1)脑脊液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脑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大多是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引发机制最可能是_____。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综上可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_____。目前普遍认为,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为研究促皮质激素(ACTH)对脑水肿的治疗效果,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该实验中的对照实验类型有_____和_____。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答案】20. ①. 属于 ②. 双向
21. ①. 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②.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③. 神经-体液-免疫
22. ①. 相互对照 ②. 自身对照 ③. 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
【小问2详解】
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小问3详解】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21. 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________________,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研究人员将光敏感的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为___________________,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从A~H中选择字母填入下表,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________________ 黄光、②________________ 未见逃跑行为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A.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B.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C.阴影刺激 D.无阴影刺激 E.黄光 F.蓝光 G.未见逃跑行为 H.迅速逃跑躲避
【答案】(1) ①. 神经冲动 ②. 神经递质
(2)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3) ①. 内负外正 ②. 受到抑制 ③. B ④. C ⑤. F ⑥. D ⑦. H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小问1详解】
阴影刺激小鼠视网膜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小问2详解】
对比图2中两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