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5 18:31:16

文档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上·安阳期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到下旬进入梅雨期,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下图示意东亚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情况,图中甲天气系统在该日出现后一直延续到7月3日,过程中影响范围和位置略有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刻a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偏西风
2.图示时刻b地(  )
A.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大 B.近地面水平气流逆时针辐散
C.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D.近地面水平气流顺时针辐合
3.该年(  )
A.我国的梅雨期缩短
B.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开始早
C.5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较慢
D.6月份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移动快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准静止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一、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
第二步画风向,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30°~45°,南半球向左偏。
二、准静止锋:
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中国的准静止锋多为冷锋移动中受地形阻挡作用而形成,常出现在华南的南岭一带、云贵高原及天山地区,分别称为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和云贵准静止锋。
三、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
1.图示时刻a地风向,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再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出为偏西风,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2.图中时刻B地等压线闭合,中心高于四周,为高压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方向顺时针辐散,BD错;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天气晴朗,C正确、A错。故答案为:C。
3.由材料可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到下旬进入梅雨期,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从图中看,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1日受准静止锋的影响,一直延续到7月3日,可判断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开始早,B正确;梅雨期为一个月左右,没有缩短,A错;梅雨期开始早,说明5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较快,C错;梅雨期没有缩短,说明6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慢,CD错。故答案为:B。
二、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上·爱民月考)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E两点日出时间相同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晨线
5.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100°W C.20°W D.60°E
【答案】4.D
5.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24: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4.A.晨线上正在经历日出,但是D、E两点的经度不一样,D点在180°经线左边,E点在180°经线右边,E点日出的地方时要早于D点A错误;
B.由图可知,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C点位于夜半球,B错误;
C.D位于赤道上,E位于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D点的自转线速度大于E点,DE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同,C错误;
D.由图可知,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AB线是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因此AB是晨线,D正确。
故答案为:A。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D点所在的经线。由图可知,D点所在经线位于180°经线以西30°,因此D点经线为150°E。0∶00所在经线与6.00所在经线相差6个小时,相差90°,且0:00所在经线位于6:00所在经线的西边,因此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60°E,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答案】6.A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6.河流阶地是在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阶地是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垂直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故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方向是垂直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列各题。
8.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9.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答案】8.C
9.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8.A.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岩层向下弯曲,故甲处是向斜,A错误。
B.向斜底部由于被挤压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B错误。
C.背斜顶部受压力使得顶部岩石松散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C正确。
D.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据图分析,“飞来峰”岩层⑤与左侧岩层⑤为同一岩层,⑤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为沉积岩,A正确。
BD.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为岩浆岩,BD错误。
C.大理岩为变质岩,以上岩石均不会呈现层理结构,C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
A.甲、乙、丁、丙 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 D.丁、丙、甲、乙
11.图示(  )
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
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
【答案】10.B
11.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说明其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有6个月受盛行西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其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丁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不到6个月,说明乙地纬度低于丁地,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甲地几乎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A正确。
B.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错误。
C.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错误。
D.丁地地处南半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是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①、②、③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13.下列关于甲、乙两处所在陆地西岸的气候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B.甲热带沙漠气候
C.乙热带沙漠气候 D.乙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12.A
13.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世界的海陆分布与地形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炎热干燥)。
12.180°经线穿过的是太平洋,①是太平洋;甲是南美洲,②位于南美洲东海岸是大西洋;③是印度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推断,甲位于南美大陆西岸,而且是南回归线穿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岸,属于热带草原气候,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甲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时最有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14.D
15.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4.D.读图可知,甲气压带位于30°S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和垂直气流特征相符,D正确。
A.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A错误。
B.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B错误。
C.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附近,盛行下升气流,C错误。
故答案为:D。
15.上题判断可知,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相对平均位置(30°为中心)偏北,表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1月 4月、7月、10月四个月中,仅有7月北半球处于夏季,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  )
A.甲风带为西风带
B.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位置不会发生季节性移动
17.此时北京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答案】16.C
17.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6.A.据图可知,甲风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是东北信风带,A错误。
B.乙气流是气温高,导致气流上升,是赤道低气压带,B错误。
C.丙风向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成,C正确。
D.丁风带是东南信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17.A.结合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应为我国的夏季的景象,A正确。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应为冬季的景象,B错误。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为春季的景象,C错误。
D.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秋季的景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读我国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这次天气变化最有可能是由(  )
A.反气旋造成的 B.气旋造成的
C.冷锋造成的 D.暖锋造成的
19.该天气系统易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暴雨天气
C.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D.北方地区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
【答案】18.C
19.B
【知识点】冷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而形成的;东北、华北地壳夏季的暴雨是受冷锋影响而形成的;东南沿海的台风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而形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形成的。
18.CD.依题意,本次天气变化特点是:气温下降,气压升高,5日前后有较多降水,之后,天气转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冷锋是指冷气团势力强大,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所形成的锋面。冷锋过境时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该地区,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由此判断为冷锋过境,C正确,D错误。
A.反气旋控制,降水少,A错误。
B.由材料无法判断为气旋,B错误。
故答案为:C。
19.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A错误。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都是由冷锋形成的,B正确。
C.东南沿海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形成的,C错误。
D.北方地区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反气旋控制,D错误。
故答案为:B。
白陉古道是位于太行山区的一段“之”字形原始古道,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白陉古道一直是贯通山西、河南及江南诸省的咽喉要道,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被废弃,成了户外爱好者的天堂。白陉古道的路面不是阶梯石阶,而是缓坡方式石砌路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七十二拐”的路面采用缓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建造难度 B.建造技术落后
C.便于积雪滑落 D.方便车辆通行
21.白陉古道逐渐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线运输的需求量减少 B.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地质灾害频繁损毁道路 D.沿古道通行危险系数较高
【答案】20.D
21.B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20.D.“七十二拐”位于太行山区,地势起伏大,为了方便车辆通行,采用缓坡方式,D正确。
A.缓坡方式会增加建造难度,A错误。
B.缓坡方式与建造技术无关,B错误。
C.缓坡方式不利于积雪滑落,C错误。
故答案为:D。
21.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技术水平的进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对白陉古道形成巨大冲击,白陉古道逐渐被废弃,B正确。
A.随着经济发展,沿线运输的需求量增加,A错误。
C.太行山区地质灾害较少,C错误。
D.白陉古道为缓坡,通行危险系数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左图为地球某日昼夜情况示意图,N为北极,S为南极,P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右图表示四地旗杆或桅杆日影(图中短粗线)朝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若从该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B.北京日出越来越晚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地球公转越来越慢
23.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点时,某地(75°E,40°N)日影朝向为(  )
A.正北 B.正南 C.西南 D.西北
【答案】22.D
2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2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位于图中北半球,若从该时刻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说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扩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地球公转越来越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时时,某地经度为75°E,结合区时计算可知,该地地方时时间为12时,该地位于40°N,此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日影朝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PQ锋面所在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是(  )
A.南半球冷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 D.北半球暖锋
25.图中所示(  )
A.b地此时吹西南风 B.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D.PQ锋面将向南移动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低气压(气旋);锋面气旋
【解析】【点评】锋面气旋的内部具有两种以上不同气团的气旋,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是中高纬度主要的风暴和降水天气系统。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
24.根据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可知,山脉的等值线向北凸出,根据“高高低低”原则,山脉的自转线速度高于同纬度的平原区,故推出该地位于北半球;PQ锋面位于气旋的东侧,故应该为暖锋,D正确。
故答案为:D。
25.A.b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可知,为西南风,A正确。
B.a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B错误。
C.根据上题可知,PQ为暖锋,暖锋降水在锋前,而b地位于锋后,C错误。
D.根据指向标可知,PQ锋面将向北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下图分别示意某纬线上我国三个不同地形区甲、乙、丙三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该纬线可能是(  )
A.20°N B.30°N C.40°N D.50°N
27.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气温年较差大 D.夏季降水较多
28.与乙、丙两城市气候特征相比,形成甲城市气候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答案】26.B
27.D
28.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6.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城市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气候,故该纬线可能是30°N纬线,B正确。
A.20°N纬线为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A错误。
CD.40°N和50°N纬线为温带气候,最冷月温度小于0℃,CD错误。
故答案为:B。
27.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地均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甲地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低温干燥,因此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夏季降水较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28.甲城市夏季温度低于乙、丙城市,且甲的降水量明显低于乙丙,结合第1题结论,三城市均位于30°N附近,可知甲城市地势高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故造成甲城市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
故答案为:C。
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下午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罗斯海新站与昆仑站分别位于南极点的(  )
A.东南方;东北方 B.正南方;正南方
C.正北方;正北方 D.西北方;东北方
30.罗斯海新站举行奠基仪式时(  )
A.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B.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
C.长城站昼渐长夜渐短 D.地中海沿岸炎热少雨
【答案】29.C
30.B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纬度变化:以赤道为界,往北是北纬,越往北北纬的度数越大,最大到90°;赤道以南是南纬,越往南南纬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到90°。经度变化: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是东经,越往东东经的度数越大,最大到180°;0°以西是西经度,越往西西经的度数越大,最大到180°。
29.地球上除南极点以外任意一点都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除北极点以外任意一点都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罗斯海新站与昆仑站都位于南极大陆上,都位于南极点的正南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0.B.从材料可知,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下午举行奠基仪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B正确。
A.此时地球离近日点较近,A错误。
C.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长城站位于南半球,应该是昼渐短夜渐长,C错误。
D.地中海沿岸在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此时北半球还处于冬季,地中海沿岸应该是温和多雨,D错误。
故答案为:B。
三、综合题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质构造剖面图上,A地质构造为   ,理由:   ;B地貌形态为   ,形成原因:   ;C地质构造为   ,理由:   。
(2)甲、乙、丙三个村庄中   村为旅游胜地,因这里的   地貌多地下暗河,在此村修建公路时要注意塌方等问题。如果要找到化石不能到   村处寻找。
(3)在野外勘采中A、B、C三处,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1)背斜;岩层上拱;山地;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断层;岩层断裂并有错动、位移
(2)甲;喀斯特;丙
(3)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在地质构造剖面图上,A处岩层向上隆起,地质构造为背斜;B地貌形态为山地,由于其岩层向下弯曲,故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C处有明显的岩层断裂、错动、位移,故地质构造为断层。
(2)甲、乙、丙三个村庄中,甲村地下分布大量石灰岩层,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由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溶洞,在此村修建公路时要注意塌方等问题。如果要找到化石不能到丙村处寻找,因丙村为花岗岩,岩浆岩中没有化石。
(3)在野外勘采中A、B、C三处,背斜A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B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C,防止出现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核辐射污染随风扩散,并向海洋中排放了遭受核污染的废水
材料二东北亚经济圈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日本工业及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2010年中国、日本部分数据比较表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2)材料一中,甲、乙、丙三地   气候显著,其成因主要是   。其中丙地气候具有明显的   性特征。
(3)日本福岛核泄漏对我国影响较小,是因为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季节日本的盛行风为   。
(4)简述丙所在国冬季和夏季降水地域的差别并分析原因
【答案】(1)亚欧;太平洋
(2)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
(3)西北季风
(4)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东部沿海降水少;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西部沿海降水少。原因:丙国中部为山脉,冬季西部沿海为湿润西北季风迎风坡,东部沿海为背风坡;夏季东部沿海为迎风坡,西部沿海为背风坡。
【知识点】季风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通过所学可知,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喷发和地震灾害。
(2)甲为中国、乙为朝鲜、丙为日本,三地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显著,而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日本四面环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故该国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3)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在3月11日,此时东亚地区仍盛行西北季风,由于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时我国受到核泄漏影响较小。
(4)丙所在国家是日本,日本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其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所以其冬夏降水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冬季,日本海沿岸盛行西北季风,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加,日本中部山地对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所以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量较大。而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夏季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 / 1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二上·安阳期中)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到下旬进入梅雨期,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下图示意东亚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情况,图中甲天气系统在该日出现后一直延续到7月3日,过程中影响范围和位置略有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刻a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偏西风
2.图示时刻b地(  )
A.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大 B.近地面水平气流逆时针辐散
C.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D.近地面水平气流顺时针辐合
3.该年(  )
A.我国的梅雨期缩短
B.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开始早
C.5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较慢
D.6月份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移动快
二、选择题组
(2023高二上·爱民月考)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E两点日出时间相同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晨线
5.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100°W C.20°W D.60°E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垂直上升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保持稳定
下图为某地形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列各题。
8.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由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压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9.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灰岩 D.安山岩、玄武岩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
A.甲、乙、丁、丙 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 D.丁、丙、甲、乙
11.图示(  )
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
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
下图是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①、②、③分别是:(  )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13.下列关于甲、乙两处所在陆地西岸的气候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B.甲热带沙漠气候
C.乙热带沙漠气候 D.乙热带雨林气候
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分布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甲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时最有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  )
A.甲风带为西风带
B.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位置不会发生季节性移动
17.此时北京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读我国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这次天气变化最有可能是由(  )
A.反气旋造成的 B.气旋造成的
C.冷锋造成的 D.暖锋造成的
19.该天气系统易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夏季的暴雨天气
C.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D.北方地区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
白陉古道是位于太行山区的一段“之”字形原始古道,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白陉古道一直是贯通山西、河南及江南诸省的咽喉要道,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被废弃,成了户外爱好者的天堂。白陉古道的路面不是阶梯石阶,而是缓坡方式石砌路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七十二拐”的路面采用缓坡方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建造难度 B.建造技术落后
C.便于积雪滑落 D.方便车辆通行
21.白陉古道逐渐被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线运输的需求量减少 B.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C.地质灾害频繁损毁道路 D.沿古道通行危险系数较高
左图为地球某日昼夜情况示意图,N为北极,S为南极,P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右图表示四地旗杆或桅杆日影(图中短粗线)朝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若从该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B.北京日出越来越晚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地球公转越来越慢
23.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点时,某地(75°E,40°N)日影朝向为(  )
A.正北 B.正南 C.西南 D.西北
下图中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PQ为锋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PQ锋面所在半球位置及其锋面性质是(  )
A.南半球冷锋 B.北半球冷锋 C.南半球暖锋 D.北半球暖锋
25.图中所示(  )
A.b地此时吹西南风 B.a地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C.b地区将迎来持续性降水天气 D.PQ锋面将向南移动
下图分别示意某纬线上我国三个不同地形区甲、乙、丙三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该纬线可能是(  )
A.20°N B.30°N C.40°N D.50°N
27.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寒冷干燥
C.气温年较差大 D.夏季降水较多
28.与乙、丙两城市气候特征相比,形成甲城市气候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下午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罗斯海新站与昆仑站分别位于南极点的(  )
A.东南方;东北方 B.正南方;正南方
C.正北方;正北方 D.西北方;东北方
30.罗斯海新站举行奠基仪式时(  )
A.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B.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
C.长城站昼渐长夜渐短 D.地中海沿岸炎热少雨
三、综合题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质构造剖面图上,A地质构造为   ,理由:   ;B地貌形态为   ,形成原因:   ;C地质构造为   ,理由:   。
(2)甲、乙、丙三个村庄中   村为旅游胜地,因这里的   地貌多地下暗河,在此村修建公路时要注意塌方等问题。如果要找到化石不能到   村处寻找。
(3)在野外勘采中A、B、C三处,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核辐射污染随风扩散,并向海洋中排放了遭受核污染的废水
材料二东北亚经济圈部分区域图
材料三:日本工业及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2010年中国、日本部分数据比较表
(1)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2)材料一中,甲、乙、丙三地   气候显著,其成因主要是   。其中丙地气候具有明显的   性特征。
(3)日本福岛核泄漏对我国影响较小,是因为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季节日本的盛行风为   。
(4)简述丙所在国冬季和夏季降水地域的差别并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准静止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一、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
第二步画风向,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30°~45°,南半球向左偏。
二、准静止锋:
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有时锋的移动缓慢或在冷暖气团之间作来回摆动。中国的准静止锋多为冷锋移动中受地形阻挡作用而形成,常出现在华南的南岭一带、云贵高原及天山地区,分别称为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和云贵准静止锋。
三、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旋涡。在北半球,反气旋区域内的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由于在反气旋中心是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无云。若是在夏季,则天气炎热而干燥。如果反气旋长期稳定少动,则常出现旱灾。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反气旋长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气旋来自高纬大陆,往往带来干冷的气流,严重者可成为寒流。
1.图示时刻a地风向,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再画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出为偏西风,D正确、ABC错。故答案为:D。
2.图中时刻B地等压线闭合,中心高于四周,为高压反气旋,近地面水平方向顺时针辐散,BD错;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天气晴朗,C正确、A错。故答案为:C。
3.由材料可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到下旬进入梅雨期,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从图中看,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1日受准静止锋的影响,一直延续到7月3日,可判断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开始早,B正确;梅雨期为一个月左右,没有缩短,A错;梅雨期开始早,说明5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较快,C错;梅雨期没有缩短,说明6月份副热带高压移动慢,CD错。故答案为:B。
【答案】4.D
5.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00/24: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4.A.晨线上正在经历日出,但是D、E两点的经度不一样,D点在180°经线左边,E点在180°经线右边,E点日出的地方时要早于D点A错误;
B.由图可知,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C点位于夜半球,B错误;
C.D位于赤道上,E位于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D点的自转线速度大于E点,DE两地的自转角速度相同,C错误;
D.由图可知,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AB线是黑夜进入白天的分界线,因此AB是晨线,D正确。
故答案为:A。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D点所在的经线。由图可知,D点所在经线位于180°经线以西30°,因此D点经线为150°E。0∶00所在经线与6.00所在经线相差6个小时,相差90°,且0:00所在经线位于6:00所在经线的西边,因此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60°E,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A
7.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6.河流阶地是在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阶地是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垂直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故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方向是垂直上升,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8.C
9.A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8.A.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分析,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岩层向下弯曲,故甲处是向斜,A错误。
B.向斜底部由于被挤压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B错误。
C.背斜顶部受压力使得顶部岩石松散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C正确。
D.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据图分析,“飞来峰”岩层⑤与左侧岩层⑤为同一岩层,⑤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石灰岩、砂岩均为沉积岩,A正确。
BD.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为岩浆岩,BD错误。
C.大理岩为变质岩,以上岩石均不会呈现层理结构,C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说明其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有6个月受盛行西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其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丁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不到6个月,说明乙地纬度低于丁地,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1.A.甲地几乎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A正确。
B.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错误。
C.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错误。
D.丁地地处南半球,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2.A
13.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世界的海陆分布与地形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炎热干燥)。
12.180°经线穿过的是太平洋,①是太平洋;甲是南美洲,②位于南美洲东海岸是大西洋;③是印度洋,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据图示经纬度信息可推断,甲位于南美大陆西岸,而且是南回归线穿过,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乙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西岸,属于热带草原气候,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4.D
15.C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4.D.读图可知,甲气压带位于30°S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和垂直气流特征相符,D正确。
A.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A错误。
B.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B错误。
C.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附近,盛行下升气流,C错误。
故答案为:D。
15.上题判断可知,甲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相对平均位置(30°为中心)偏北,表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1月 4月、7月、10月四个月中,仅有7月北半球处于夏季,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6.C
17.A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6.A.据图可知,甲风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是东北信风带,A错误。
B.乙气流是气温高,导致气流上升,是赤道低气压带,B错误。
C.丙风向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成,C正确。
D.丁风带是东南信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C。
17.A.结合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应为我国的夏季的景象,A正确。
B.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应为冬季的景象,B错误。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为春季的景象,C错误。
D.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秋季的景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8.C
19.B
【知识点】冷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冷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受准静止锋影响而形成的;东北、华北地壳夏季的暴雨是受冷锋影响而形成的;东南沿海的台风是受热带气旋影响而形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形成的。
18.CD.依题意,本次天气变化特点是:气温下降,气压升高,5日前后有较多降水,之后,天气转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冷锋是指冷气团势力强大,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所形成的锋面。冷锋过境时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该地区,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由此判断为冷锋过境,C正确,D错误。
A.反气旋控制,降水少,A错误。
B.由材料无法判断为气旋,B错误。
故答案为:C。
19.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A错误。
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都是由冷锋形成的,B正确。
C.东南沿海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形成的,C错误。
D.北方地区秋季的秋高气爽天气,是受反气旋控制,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0.D
21.B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自然因素(地形:较为平坦,桥隧长度最短;气候:远离气象灾害多发地;地质:远离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文:途经地区江河较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均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
20.D.“七十二拐”位于太行山区,地势起伏大,为了方便车辆通行,采用缓坡方式,D正确。
A.缓坡方式会增加建造难度,A错误。
B.缓坡方式与建造技术无关,B错误。
C.缓坡方式不利于积雪滑落,C错误。
故答案为:D。
21.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技术水平的进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对白陉古道形成巨大冲击,白陉古道逐渐被废弃,B正确。
A.随着经济发展,沿线运输的需求量增加,A错误。
C.太行山区地质灾害较少,C错误。
D.白陉古道为缓坡,通行危险系数较低,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22.D
2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2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位于图中北半球,若从该时刻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说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扩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地球公转越来越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时时,某地经度为75°E,结合区时计算可知,该地地方时时间为12时,该地位于40°N,此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日影朝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4.D
25.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低气压(气旋);锋面气旋
【解析】【点评】锋面气旋的内部具有两种以上不同气团的气旋,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是中高纬度主要的风暴和降水天气系统。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
24.根据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可知,山脉的等值线向北凸出,根据“高高低低”原则,山脉的自转线速度高于同纬度的平原区,故推出该地位于北半球;PQ锋面位于气旋的东侧,故应该为暖锋,D正确。
故答案为:D。
25.A.b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右偏,根据指向标可知,为西南风,A正确。
B.a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B错误。
C.根据上题可知,PQ为暖锋,暖锋降水在锋前,而b地位于锋后,C错误。
D.根据指向标可知,PQ锋面将向北移动,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6.B
27.D
28.C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26.B.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城市最冷月均温均在0℃以上、15℃以下,为亚热带气候,故该纬线可能是30°N纬线,B正确。
A.20°N纬线为热带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A错误。
CD.40°N和50°N纬线为温带气候,最冷月温度小于0℃,CD错误。
故答案为:B。
27.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丙两地均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甲地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低温干燥,因此三城市气候特征的共同之处夏季降水较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28.甲城市夏季温度低于乙、丙城市,且甲的降水量明显低于乙丙,结合第1题结论,三城市均位于30°N附近,可知甲城市地势高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故造成甲城市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29.C
30.B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纬度变化:以赤道为界,往北是北纬,越往北北纬的度数越大,最大到90°;赤道以南是南纬,越往南南纬度数越来越大,最大到90°。经度变化: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是东经,越往东东经的度数越大,最大到180°;0°以西是西经度,越往西西经的度数越大,最大到180°。
29.地球上除南极点以外任意一点都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除北极点以外任意一点都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罗斯海新站与昆仑站都位于南极大陆上,都位于南极点的正南方,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30.B.从材料可知,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下午举行奠基仪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出东南方,B正确。
A.此时地球离近日点较近,A错误。
C.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长城站位于南半球,应该是昼渐短夜渐长,C错误。
D.地中海沿岸在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此时北半球还处于冬季,地中海沿岸应该是温和多雨,D错误。
故答案为:B。
31.【答案】(1)背斜;岩层上拱;山地;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断层;岩层断裂并有错动、位移
(2)甲;喀斯特;丙
(3)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在地质构造剖面图上,A处岩层向上隆起,地质构造为背斜;B地貌形态为山地,由于其岩层向下弯曲,故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C处有明显的岩层断裂、错动、位移,故地质构造为断层。
(2)甲、乙、丙三个村庄中,甲村地下分布大量石灰岩层,容易形成喀斯特地貌,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由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溶洞,在此村修建公路时要注意塌方等问题。如果要找到化石不能到丙村处寻找,因丙村为花岗岩,岩浆岩中没有化石。
(3)在野外勘采中A、B、C三处,背斜A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B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C,防止出现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点评】1、背斜成山——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上隆起为背斜,形成山地;(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向下凹陷为向斜,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2、背斜和向斜的2种判断方法:①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岩层新老关系(如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32.【答案】(1)亚欧;太平洋
(2)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
(3)西北季风
(4)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东部沿海降水少;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西部沿海降水少。原因:丙国中部为山脉,冬季西部沿海为湿润西北季风迎风坡,东部沿海为背风坡;夏季东部沿海为迎风坡,西部沿海为背风坡。
【知识点】季风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1)通过所学可知,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多火山喷发和地震灾害。
(2)甲为中国、乙为朝鲜、丙为日本,三地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显著,而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日本四面环海,受海洋调节作用强,故该国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3)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在3月11日,此时东亚地区仍盛行西北季风,由于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时我国受到核泄漏影响较小。
(4)丙所在国家是日本,日本属于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其盛行风向为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所以其冬夏降水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冬季,日本海沿岸盛行西北季风,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加,日本中部山地对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所以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量较大。而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夏季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