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聪明的你能猜出诗歌描写的是哪个节日吗?
你对它有怎样的记忆呢?
春 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歌猜谜
老 舍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
品味语言,感受文字营造的氛围。
分析写法,学习详略结合的安排。
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初读,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记叙的?
3.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时间顺序
热闹、温馨、祥和……
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2.文章写了人们在哪些时间点的活动?
再读,理清脉络
作者说:“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文中详写了哪几次高潮?试着找一找。
腊八,家家都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
除夕夜,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再读,理清脉络
作者说:“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文中详写了哪几次高潮?试着找一找。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细读,品味赏析
小组合作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哪些句子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说说你的理由。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如果改成“这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好不好?试分析原句中的关联词,解读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原句强调了腊八粥材料的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习惯,突出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除夕真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标红的词暗含了人们怎样的期盼?你认为“守岁”守住的到底是什么?
“万不得已”“必定”表明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的重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的美德。
“除了”“都要”体现了人们对守岁这一传统习俗的重视和虔诚。“守岁”守住的其实就是传统。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从“休息”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氛围?
“休息”一词体现了北京城的人们在初一这一天的悠然自得。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一眨眼”写出时间过得飞快,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春节恋恋不舍的心情。
探究,体会写法
请从下面这三个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北京春节的情景的。
写作线索
选材特点
表达技巧
探究,体会写法
写作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请从下面这三个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北京春节的情景的。
探究,体会写法
选材特点
请从下面这三个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北京春节的情景的。
详略结合
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探究,体会写法
写作手法
请从下面这三个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北京春节的情景的。
对比手法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回忆作者
生活里的老舍其实很会玩,他有19种爱好。会打拳,各种拳都会,十八般武艺都通;又会京戏,会演曲艺,像大鼓、相声、河北梆子、单弦……他还会写曲艺,所有中国作家只有他和赵树理会写民间曲艺。
——舒乙(老舍之子)
写作练笔,走近记忆
有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让你念念不忘?带着美好回忆写出来,200字左右。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