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5 21:5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
1.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知背景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夯基础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华裔( ) 丁肇中( )
测量( ) 彷徨( )
不知所措( ) 格物致知( )
zhào
cuò

zhì
liánɡ
pánɡ huánɡ
liào望( ) miǎn怀( )
朱xī( ) rú家( )




识文本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1)观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1.通读全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说一说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想一想,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主要列举的事例为:
一是第④段列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
二是第 段列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任务二: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及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在整篇演讲中,作者一直强调要重视实验 ,想一想,实验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一方面,实验在科学上有着重要性:科学的进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另一方面,实验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使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都能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会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会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3.作者并不认同《大学》“格物致知”的意义,那么现在世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学习目标回顾:
1.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关于“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
A.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格物致知”精神)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精神。
C.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因此“格物致知”精神很好培养。
D.“格物致知”精神的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类服务。
C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B
3. 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