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19课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晓常识
勃朗峰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知背景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林文华译。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夯基础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雇主( ) 翌日( ) 辚辚( )
巉峻( ) 拾级( ) 穹顶( )
逗留( ) 缭绕( ) 浮躁( )
gù
yì
lín
chán
shè
qióng
dòu
liáo
zào
wǔ媚( ) 颠bǒ ( ) ní裳( )
打gé( ) kuàng野( ) 轻歌màn舞( )
纷至tà来( ) shùn息万变( ) 名fù其实( )
簸
霓
嗝
妩
曼
瞬
旷
沓
副
1.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2.作者是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登山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觉得“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因为“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1)语言描写
①“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②“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
(2)神态描写
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3)行车情景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之王”却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5.作者综合采用了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试着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作者叙写登山的见闻时,重在绘景抒情,写法与常见的写景散文大同小异;写坐车的经历,则以描写语言刻画人物为主,且有一定的情节性,类似写小说。
6.联系上下文,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 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 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学习目标回顾
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列对文章《登勃朗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乘车骑骡上山的人,觉得他们可怜可悯,是出于对那些人可以乘车的嫉妒心理。
B.越往上爬,山就变得越来越高,是因为作者疲惫并且失去耐心,感觉山永远爬不完。
C.作者遥望峰巅,看到色彩斑斓,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美丽易逝,要抓住机会多欣赏美景的感叹。
D.作者在文中只写了沿途的风景和颠簸之苦。
C
2.下列是有关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请判断正误。
①作者行踪:马蒂尼—黑首—阿冉提村,由此可见文章写景运用了移步换景法。
②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传神。
③文章短句的使用,使语言富有美感。
④文章笔法多变,充满诗情画意。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3.“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作者的感慨是:那些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同时又是虚幻的,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