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2.找出《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分析其论证过程
3.赏析两篇短文对偶句式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晓常识
《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结合朗诵音频,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识文本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因此
困惑
自我反思
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因此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 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是,表判断
品德高尚
同“举”
才干出众
培养
因此
以……为亲
指父母
以……为子
指子女
终老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使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出嫁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
因此
作乱害人
兴起
从外面把门带上
把门闩插上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作大同社会。
任务一: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及哲理
1.找出《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作者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论证观点。
任务二:把握内容,理解儒家 “大同”社会的理想
1.阅读《大道之行也》,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地快乐地工作,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任务三:分析两篇文章对偶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1.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1)《虽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①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
②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
③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局势,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2)《大道之行也》中的对偶句,如“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精炼。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 “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应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语词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
这些对偶句的铺排效果和气势,与《虽有嘉肴》略同。
学习目标回顾:
1.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2.找出《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分析其论证过程
3.赏析两篇短文对偶句式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面有关《虽有嘉肴》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生活体验入笔,运用比喻论证,以“嘉肴”喻“至道”,论证“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学和教的话题,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B.“是故”承接“弗学”,深入一层,推导出学和教的结果:学后“知不足,能自反”,而教后“知困,能自强”。
C.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然后逐层深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相长”,层次井然。
D.我们从短文中可以获得启示:学习之后,同学之间要多互动交流,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C
2.下列选项中对《大道之行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假借孔子名义表达了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感情。
B.本文从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面地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C.本文采用排比、对偶的手法,使得文章结构整齐,语势增强,朗朗上口,很好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D.大道的内涵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大道”即“大同”,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D
3.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3)不独子其子( )
(4)使老有所终( )
(5)壮有所用( )
(6)幼有所长( )
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4.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谈相关学习的话题,开头却以“嘉肴”“至道”谈起,有何作用?
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说理浅显易懂。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实现?有什么积极意义?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