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23课 马说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赏析文章语气特点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
3.探究作者行文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知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结合朗诵音频,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识文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只,仅
奴仆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于,表被动
辱,受屈辱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用马鞭驱赶
方法
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握
面对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任务一: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
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任务二:探究作者行文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任务三:把握文章大意,赏析文章语气特点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学习目标回顾: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感受文章语气特点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感
3.探究作者行文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对《马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千里马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B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以长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弘,且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
B.文章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C.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D.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A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写千里马遭遇终身不幸的是句子:
(5)揭露“食马者”愚妄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文末“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