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09: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6单元 第14课 教学设计
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6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疫病的影响及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
2.学习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中医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3.掌握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中西医之争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
1.疫病的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疫病的种类
种类 史实
天花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清朝的康熙皇帝得过天花
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流感 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
3.疫病的危害
(1)人类饱受疫病的折磨,欧洲多位君主死于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大量人口死亡,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3)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雅典暴发鼠疫,伯里克利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等等。
4.疫病的防治
措施 史实
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古代中国和古罗马重视公共卫生
出现大量防治疫病的方法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防治天花
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收治病人;古罗马时期的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5.近代医学成就
(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的发病率。
(2)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
(3)法国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4)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6.学术前沿——黑死病时期的防护服
解读:医生为了杜绝传染,戴上巨鸟嘴般的面具、手套,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鸟嘴面具常为银制,中空部位塞入药草用以过滤空气。
7.思维拓展——鼠疫与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春天,北京暴发大规模的鼠疫,患者十死七八,导致崇祯御林军不堪一击。之后鼠疫又感染了进城的起义军,起义军战斗力大减,最终失败。但瘟疫对清军却没什么影响,原因很简单,清军八旗兵几乎全是骑兵,鼠疫经跳蚤传播,跳蚤讨厌马味,所以骑兵往往不被鼠疫传染。
8.知识拓展——巴氏消毒法
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的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巴斯德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
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
1.中国古代中医药的成就
朝代 成就
战国时期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①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 ②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唐朝 ①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②《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明朝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 针灸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屠呦呦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3.概念阐释——中医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4.情境再现——青蒿素的发现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20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 现代科研人员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吸取有益经验,推进科学研究。
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西医发展
(1)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3)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4)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西医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
具体表现
西式医院建立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建立 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3.情境再现——晚清时期西医的传播
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的介绍: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赴院病人日以百计……
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什么现象?
提示 中国人对西医作用和影响的认可,“西学东渐”已有所发展。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古代疫病的传播与防治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3 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身上已出现天花瘢痕,公元前6世纪,印度天花流行。天花在欧洲中世纪也留下阴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脸”,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在1.5亿以上。1872年天花在美国流行,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近2 600人死于天花。侥幸生存下来的病人,因脸上丰富的皮脂腺遭天花病毒侵害,常常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称“麻脸”。
——摘编自《“天花”是如何被人类彻底消灭的?》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花疫病的传播有何特点。
解读:依据史料一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3 000多年前”“1.5亿以上”“永久性疤痕”归纳即可。
提示 出现时间早;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对欧美社会影响很大;感染者身体特征显著。
史料二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思考:(2)根据史料二,概括隋唐时期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
解读:依据史料二中“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概括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成就。
提示 特点:政府救治与预防结合;救治措施多样。
成就:出现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和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主题二:中医学成就与西医的传播
开放探究·
材料 在临床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着许多错误和混乱,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李时珍前后花了27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收有药物1 892种,方剂11 096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 160幅。在编纂过程中,李时珍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学成就,并参考了800余种文献资料。同时,他还亲自进行调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药物中,有347种是他通过自己的搜集增补的。书中更是订正了许多前人记述的错讹。可以说,《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心血,集中国传统医药之大成。
——摘编自金秋鹏等《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思考: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相关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且与材料相关,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提示 示例:
论题:明代中国科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仍有所发展。
阐述:明代中国科技尽管依然处于传统科技阶段,并且发展相对缓慢,但是仍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这一时期传统科技进入了总结阶段;另一方面,传统科技在自我订正和完善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以医药领域为例,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以往的药物学成就,订正了许多错讹,同时又增补了数百种药物,这使得该书成为传统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
总之,明代科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仍有所发展。
四、素养阐释
古代社会疫病流传的影响因素
社会 局势 一般情况下,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疫病流行会有所缓解,反之亦然
战争 推动 战争对疫病流行往往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疫病的流行可直接发生在人口密集、精神紧张、卫生条件极差的军营中,极大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甚至战争的结局
地理 环境 一般情况下,干旱而寒冷的地区较少发生大规模疫病,湿润而温暖的地区易使多种病原体、中间宿主、媒介生物滋生,从而使疫病进一步流行
交通 条件 古代社会早期,因为交通不便,疫病流行地区往往比较局限。后期随着交通发展,流行地区也趋于广泛。交通发达地区的疫病流传速度更快,感染人群更多
自然 灾害 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均可增加疫病流行的机会,灾荒之后的疫病流行屡见不鲜
社会 习俗 中国古代各种落后的社会习俗,如问疾、求神逐鬼等使疫病流行中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
一、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1.发展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如针灸)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2.当代价值
(1)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2)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二、西医传播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西方列强不断殖民扩张;等等。
2.特点
(1)西医传入中国是一个主动传入的过程,对近代中国传统医疗制度及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西医教育成为20世纪以后西医传播的主要方式。西医教育与西医传播是相互推动的。
(3)西医传播发展到一定程度,推动了新兴的西医职业群体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助推西医传播。
(4)西医在中国形成系统、确立地位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和人力、财力的支持,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影响: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等。
五、认知升华
1.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2.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的进步。
六、学业达标
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疫身亡,他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
解析:D [由材料“亚历山大染疫身亡,他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可知亚历山大因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的瓦解,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2.下表所示为中国汉、唐两朝疫病防治事例摘录(部分)。这表明汉、唐时期(  )
朝代 摘录
汉朝 赵瞿病癞(传染病),历年医,不差,家乃赍粮弃送于山穴中
唐朝 设“疠(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
A.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
B.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C.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
D.通过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解析:A [表格中信息的大意是:汉朝时赵瞿得了传染病,久治不愈,无奈之下家人只好带着粮食将他送往山中隔离,以防止传染给别人,而到了唐朝,出现类似情况,则有瘟疫隔离房,男女会分别隔离,且照顾更加周到,所以这表明汉、唐时期已经用隔离的办法来处理传染病了,故选A项;题干中的两个信息都涉及了隔离的方法,但是并未提到环境卫生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采用隔离的办法,而不是强调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排除C项;题干中并没有关于药物研制的信息,排除D项。]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数学  B.农学
C.医学 D.天文学
解析:C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奠定有深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的张仲景,《千金方》是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的集中国16世纪前本草学大成的中医典籍,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的是医学领域的成就,C项正确。]
4.《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解析:A [望是指看气色,闻是听声音,问是问病情,切是把脉,材料内容反映的只是“四次面见”并没有体现出B、C、D三项内容,故选A项。]
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李约瑟盛赞的该著作(  )
A.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是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C.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D.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李约瑟盛赞的著作是《本草纲目》,其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故选D项;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首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是《唐本草》,排除B项;启发了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是《肘后备急方》,排除C项。]
6.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大学教授巴斯德和德国乡村医生科赫先后证实了“微生物致病论”;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在后来将其用于微生物感染的治疗。这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  )
A.源于多个阶层参与 B.在继承中有创新
C.需要各国政府合作 D.取决于经济水平
解析:B [从发现微生物的存在到“微生物致病论”再到对微生物感染的治疗,反映了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加深,也说明微生物学的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故选B项;微生物学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个阶层的参与只是起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均为个人的贡献,无法体现各国政府的合作,排除C项;对科技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经济水平,二者不能画等号,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