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09: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单元 第11课 教学设计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素养提升
四、素养阐释
五、认知升华
六、学业达标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学习目标
1.梳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构建“时空观念”。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的问题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
3.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必备知识
知识点一 城市化的演进
1.途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
(1)世界城市化
近代世界 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现代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城市化
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现代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4.概念阐释——城市化
(1)狭义: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广义: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向乡村扩展的过程。
5.思维拓展——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推动了城市形成和发展。
(2)新兴工业城市崛起。
(3)存在大量工人阶级。
(4)工业资产阶级兴起。
(5)两大阶级贫富分化严重,分区居住。
6.思维拓展——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1)西方的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了推动作用。
(2)交通运输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条件。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二 居住条件的改善
1.居住条件
(1)背景:城市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革新。
(2)表现
19世纪中后期 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19世纪70年代 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20世纪以来 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
社区 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生活 服务 休闲娱乐: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文化娱乐: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3.拓展延伸——工业革命与居住条件的改善
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居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少数是石制,且居住条件较差。工业革命开始后大量的钢铁被生产出来,配以同时期发明的水泥,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大大增强了房屋的坚固程度和居住舒适性。
4.图解历史——城市社区的功能
知识点三 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历程
(1)世界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②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⑤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
①近代中国
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表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现代中国
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表现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情境再现——新式交通
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何作用?
提示 新式交通有利于提高效率。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4.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5.思维拓展——工业革命前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项目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特点 基础设施单一,服务空间范围小,多依据江河等自然条件来发展基础设施 人类所依赖的基础设施逐步发展起来
原因 人类活动的空间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是主要生产方式,集聚、改造自然能力有限 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素养提升
主题一: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新的城市综合体里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厂、铁路和贫民窟……工厂成了新的城市有机体的核心……供水设施和最简单的政府办公机构都是城市所必不可少的,在争夺财富的早期,根本没有警察、医疗、教育以及水和食品的检查。工厂通常要求坐落在最好的位置……在滨水地区。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供给蒸汽锅炉、制造必要的化学溶液和染料……把河流改造成污水阴沟是新经济特有的功绩和技艺……每一个“先进”的城市社会,它的居民被迫为制造商的自私和方便付出代价。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当时城市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读: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新的城市综合体里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厂、铁路和贫民窟”“工厂成了新的城市有机体的核心”“工厂通常要求坐落在最好的位置”。
提示 特征:工厂是城市核心;主要分布在铁路和河流附近;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有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原因:工业革命、城市化;功利主义;工厂主的自私与贪婪;贫富差距;等等。
史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840 41 281 2 769 6.7
1893 33 671 2 769 8.2
1920 44 715 4 742 10.6
1931 46 884 5 106 10.9
1936 46 962 5 281 11.2
1949 54 167 5 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
化率及分期研究》
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阻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解读: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规律概括城市化的特点,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分析其阻碍因素。
提示 特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水平偏低;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差异;等等。
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独立发展,力量薄弱;列强不断侵华和长期战乱。
主题二: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开放探究·
材料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部分)
时间 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 时期 城市分为公共区、宗教(文化)区、私人区三部分,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相对于狭小而简朴的住宅区,雅典城市建设将公共建筑作为重点,配建了文化、宗教、市政等各项大型公共设施。各个功能区之间不设区界,可以自由穿行
中世纪 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的片区空间组织及其中所包含的种种社会活动都围绕教堂展开,道路也以教堂和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蜘蛛网状道路系统
15世纪 府邸、市政厅、行会大厦等世俗建筑占据城市中心,珍惜和慎重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自觉地遵循城市统一和整体协调的法则,关注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19世 纪末 “田园城市”观念出现,主张城市规模要尽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试图建立一个融合城市生活的优点和乡村的良好环境为一体的“没有贫民窟和烟尘的城市群”来取代当时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
20世纪 30年代 赖特提出“广亩城市”规划思想:已经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的必要,分散(包括住所和就业岗位)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各功能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据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等整理
思考: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提示 示例:
论题:技术条件影响城市规划思想。
阐述:15世纪以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西方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建设以单一中心为主。15世纪时则是府邸、市政厅、行会大厦等世俗建筑占据城市中心。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群日益显现。随着汽车的发明与普及,人们的出行半径更加宽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便捷,加速了人员与物品的流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主张城市分散布局的规划思想。
总之,城市规划的思想皆是源自当时的社会文化观点与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素养阐释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及其问题
1.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问题
(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城市化过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地位和表现
1.含义: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2.地位: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3.表现
(1)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备、邮电通信设施、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信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
(3)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完善。
五、认知升华
1.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等。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六、学业达标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面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800—1950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早、美国次之、中国再次之,所以城市化水平伦敦最高、纽约次之、上海再次之,故选A项;“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的工业化水平高于英国,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2.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  )
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
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
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解析:A [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对于提升市民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未涉及城市社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但这并不能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排除C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有人记载煤气灯照明的情形:“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据此可知(  )
A.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C.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D.上海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成为不夜城,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故选A项。]
4.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纽约、伦敦等欧美大城市的城市交通在地上基础上向天空、地下延伸,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故选D项。]
5.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对环境卫生状况深感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  )
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
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
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
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
解析:C [根据材料“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可知,厦门英租界效仿西方进行城市管理,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外国人对于卫生状况的不满及管理规定的完善,没有明确社会民众的态度,故“成为市民共识”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卫生环境的改善,没有明确具体的商贸交流情况,故“促进商贸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卫生环境的整体改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治,但材料不仅是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故“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相对片面,排除D项。]
6.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如图)。然而,河中巨大的蒸汽轮船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河流。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两个对立阶级出现
B.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加剧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解析:C [根据材料“河中巨大的蒸汽轮船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空气质量受到影响,河流也被污染,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