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讲义)
第16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开辟革命新道路
考点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①原因
根本原因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经济政治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过程
阶段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6月3日起 上海 ——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③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⑤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始 俄国十月革命后
中心 北京与上海
概况 李大利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条件
①内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立。
②外部条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与陈独秀、李大钊共同商议建党事宜。
(2)中共“一大”
概况 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上海法租界 浙江嘉兴南湖
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觉”。 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①内容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②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2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原因
①必要性: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可能性: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一再失败,他希望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改组国民党。
③外力推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2)实践:
①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国民革命
(1)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巩固和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4)意义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最重要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突出表现:北伐期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③国民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考点3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选官制度
宁汉合流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同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政治制度 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确定国民政府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实质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
选官制度 在北洋政府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的基础上,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政府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公务员”逐渐取代“官吏”称谓。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平等性
2.第二次北伐
(1)目的:讨伐张作霖。
(2)主要事件:
济南惨案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改旗易帜 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3)影响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经济上: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
原因 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②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防止、面粉及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曲折: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商业发展受阻。
考点4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
1.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背景
事件 概况 意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道路
秋收起义 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内容:
武装斗争 1930年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在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2.红军长征
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转折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胜利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意义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第17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1 局部抗战和日军侵华暴行
1.中国的局部抗战
日本侵华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为了实现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直接原因:日本希望通过战争来缓和国内矛盾,转嫁经济危机。 ③国际因素: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④时机:国共对峙
日本局部侵华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军制造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③伪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④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⑤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蓄意制造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中国各方反应 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②东北人民: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③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④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⑤国民党内部——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以武力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日军的侵华暴行
方式 地点(方针) 侵略罪行
大屠杀 南京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30万人以上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遇害
复制傀儡政权 实行“以华制华”方针 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掠夺 实行“以战养战”方针 ①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②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 ③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三光”政策 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②1941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大轰炸 重庆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细菌战和毒气战 中国20余省 ①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②日本组建了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考点2 全民抗战开始和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1.全面抗战开始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过程 卢沟桥事变次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准备抗战
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抗日的基本主张,重中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作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影响 ①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
(1)全民族的抗战
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1937):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1937):取得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1938):取得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1938):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最终武汉、广州失守,标志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工业和高校内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组织远征军赴缅配合英军对日作战,第二OO师师长戴安澜将军殉国。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敌后战场 路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战的纲领、方针和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理论: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总结了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了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开展抗日宣传,组织领导工人,发动群众斗争。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巩固抗日根据地:为巩固根据地和统一战线,一面从政治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皖南事变),一面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东方主战场:
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背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b.正式形成:1942年1月,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战绩名扬海外。
③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④1943年通过谈判,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约。
(3)抗战的伟大胜利:
①中共七大:
目的 为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
召开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
内容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
a.美苏: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苏军进入中国东北;
b.中国: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c.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a.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b.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风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考点3 全面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2)争取
努力 内容 结果(影响)
重庆谈判 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2.全面内战爆发
爆发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防御 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①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考点4 战略决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 财政经济崩溃: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扩大: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
政治危机 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坚决反对,拒绝出席。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进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政策: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实施及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①背景: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过程: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③意义: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解放军的战略决战:
①过程:
战役名称 军队 歼敌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 东北野战军 47万余人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 55万余人 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 52万余人 华北全境
②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七届二中全会
①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②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两个务必”。
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至23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7)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
a.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方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②意义:
a.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